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0)
2023(13381)
2022(11327)
2021(10359)
2020(8884)
2019(20439)
2018(20463)
2017(38492)
2016(21231)
2015(24230)
2014(24428)
2013(24075)
2012(22666)
2011(20622)
2010(20804)
2009(19580)
2008(19457)
2007(17953)
2006(15767)
2005(13952)
作者
(62711)
(53015)
(52238)
(50107)
(33188)
(25388)
(24071)
(20573)
(19959)
(18870)
(17856)
(17817)
(16939)
(16476)
(16427)
(16309)
(16252)
(15418)
(15268)
(15066)
(13228)
(13195)
(12773)
(12062)
(11968)
(11913)
(11749)
(11672)
(10762)
(10744)
学科
(85334)
经济(85212)
管理(60801)
(59102)
(44422)
企业(44422)
(35646)
方法(34129)
数学(29725)
数学方法(29435)
(24717)
农业(23584)
中国(23323)
(21942)
业经(21712)
地方(20824)
(18164)
(15876)
(14506)
银行(14470)
(14380)
贸易(14374)
(13937)
金融(13929)
(13887)
(13795)
(13717)
财务(13675)
财务管理(13632)
环境(13237)
机构
学院(305739)
大学(304256)
(120989)
经济(117958)
管理(113288)
研究(103744)
理学(96763)
理学院(95598)
管理学(93850)
管理学院(93277)
中国(79643)
(64578)
科学(64467)
(60696)
(59135)
(53180)
(49964)
中心(49448)
业大(48710)
研究所(47887)
农业(46774)
财经(45326)
(41987)
师范(41563)
(40709)
北京(39932)
(38901)
(36976)
经济学(36660)
(36558)
基金
项目(201215)
科学(156902)
研究(149337)
基金(142912)
(123790)
国家(122626)
科学基金(104160)
社会(93477)
社会科(88031)
社会科学(88004)
(82527)
基金项目(76557)
教育(68980)
(67523)
自然(65894)
自然科(64266)
自然科学(64246)
自然科学基金(63094)
编号(62788)
资助(57012)
成果(52203)
重点(45311)
(44324)
课题(44225)
(44075)
(41559)
(40222)
创新(38857)
科研(38127)
(37907)
期刊
(143448)
经济(143448)
研究(89484)
中国(68207)
(60542)
学报(50941)
(48101)
科学(45426)
农业(39951)
管理(39135)
大学(38728)
学学(36368)
教育(35653)
(30225)
金融(30225)
技术(26704)
业经(26604)
财经(22332)
经济研究(20641)
问题(19400)
(19147)
(19076)
(17550)
图书(14528)
技术经济(14300)
理论(14104)
科技(14006)
资源(13970)
(13393)
业大(13386)
共检索到467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荟  苏毅清  王卉  周立  
村庄原子化背景下,重塑村社成员集体意识、培育集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S省Y村为例,探讨了乡村精英在引导成员个体理性、重塑村社集体理性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发现:乡村精英扮演着村庄发展推动者、村内矛盾调节者、村落话语塑造者的三重角色,可以通过资源注入、信息传达、制度约束、礼俗规范、榜样与示范的形式,在激发、调解、整合成员个体理性的过程中,推动村庄资源整合、成员矛盾的调解以及共同话语的塑造,进而推进村社集体意识的发育和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意峰  
我国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却已经显现出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公共资源过度利用及破坏等公地悲剧问题。文章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这些问题是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游客之间基于个人理性的相互博弈的结果。从长期来看,集体理性更符合村民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需求,社区村民的博弈具有从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的机制和驱动力。为了避免和缓解公地悲剧的发生,缩短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转变的时间距离,必须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文章提出了相应制度保障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英魁  徐彩勤  
回顾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精英群体的比较优势并非纯粹主体性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使之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赋权机制。传统社会的系统性赋权,使这一群体构成多元,治理功能强大;近代社会传统的赋权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使之呈现出混杂式的群体样态,其中经济精英治理功能凸显而政治精英式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单一的政治赋权机制使无产阶级政治精英成为主导,乡村治理呈现出典型的统治与管理特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复合式精英群体重又出现,并承担了系统的乡村治理功能;新时代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赋权机制,“新乡贤”的政策话语为精英群体打造注入了动力,其治理功能处于新的建构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治理功能,优化当前精英赋权机制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苗建萍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得以重生,但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来看,现有的精英远远不够,而且近年来,乡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业内转移,给"城归精英"更多的发展空间,吸引城乡精英回归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志平   田小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乡村债务已成为集体经济运行的沉重包袱,影响集体经济的功能发挥。本文从集体经济的预算约束方程出发,首先构建动态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乡村债务对集体经济脆弱性的影响机制,接着使用2021年10个省份623个村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乡村债务对集体经济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挤压村办企业支出和公共事业支出以及扩大村内其他支出三个方面合力提高集体经济的脆弱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北方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口规模较低的村庄来说,乡村债务对其集体经济脆弱性的负面影响更明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嘉鸿  贾林州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同琴  
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通常情况下总是相互矛盾的。作为市场的参与主体,只有规范竞争行为,畅通信息渠道,培养合作观念,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璇  
文章从乡村精英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这一特殊阶层做出初步分析,以虎跳峡徒步路线地区为例,分析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脱胎草根而非传统权力社会的新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探索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区带来更大的福利。结论指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需要培育和支持新乡村经济精英,虎跳峡徒步路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值得其他欠发达地区借鉴。该案例研究对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分层理论和人类学领域的旅游涵化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广斌  王勇  
基于"功能—形态"互适原理,以苏州为例,分析苏南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居住转型之间耦合机制。通过区分农民与农用地之间、农民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两类权益捆绑,解析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分散格局稳定少动及其用地不降反增的原因。进入21世纪,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苏南新型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集体化"浪潮。新型集体经济解除了农民与土地权益之间的硬性捆绑,推动了农民身份与土地财产权的分离,继而成为启动苏南乡村居住空间转型的关键钥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司武林  
"乡政村治"体制形成的政府与村庄组织结构模式,因为乡政困难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21世纪初的农村综合改革则提供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契机,在农村社区建设"倒逼"下,新的乡村治理体制有望形成。"多层竞争——合作"体制设想了乡村关系处理的新模式,提出通过分类治理来实现治理目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耿玉娟  吕志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由于该组织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成员身份认定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大问题。纵观当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下简称“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全过程,法律、行政法规未有专门规定,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更是五花八门。因此理清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标准,用行政法规范集体成员身份认定事项,对我国集体成员身份认定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自治、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佳佳  
能人带动已成为当下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对能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对更好发挥能人作用、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能人在农村集体经济产生、发展、壮大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起步期能人领导谋划发展方向,高速发展期能人引智拓宽发展路径,稳步增长期能人建制推动长效发展。能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决策风险与责任承担、精英俘获与资源分配不均、发展模式固化与创新驱动不足、人才匮乏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挑战,文章从完善多元参与和科学决策机制、健全能人监督机制、建立多元创新机制、构建能人合作型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葛燕林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及乡村秩序构建提出了巨大挑战。制度嵌入、内生秩序、舆论监督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社会过度人情化、科层制的仪式主义、治理手段的单一化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壁垒。可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乡村内生性规则、提高基层风险治理水平来维护乡村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