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56)
- 2023(11217)
- 2022(9422)
- 2021(8657)
- 2020(6945)
- 2019(15822)
- 2018(15598)
- 2017(29289)
- 2016(15683)
- 2015(17842)
- 2014(17717)
- 2013(17700)
- 2012(16956)
- 2011(15728)
- 2010(15831)
- 2009(14831)
- 2008(14783)
- 2007(13215)
- 2006(12081)
- 2005(11541)
- 学科
- 济(74861)
- 经济(74755)
- 管理(46586)
- 业(42950)
- 企(33393)
- 企业(33393)
- 中国(26943)
- 方法(23935)
- 数学(20765)
- 农(20707)
- 数学方法(20639)
- 地方(19496)
- 制(18859)
- 财(17939)
- 业经(17575)
- 贸(15840)
- 贸易(15824)
- 易(15406)
- 银(14934)
- 银行(14921)
- 行(14540)
- 融(14358)
- 金融(14356)
- 农业(13573)
- 体(12879)
- 环境(12805)
- 发(12799)
- 学(11846)
- 地方经济(10922)
- 技术(10761)
- 机构
- 大学(230979)
- 学院(230201)
- 济(107534)
- 经济(105544)
- 研究(89339)
- 管理(83280)
- 中国(70746)
- 理学(69674)
- 理学院(68824)
- 管理学(68044)
- 管理学院(67581)
- 财(51488)
- 京(50999)
- 科学(48779)
- 所(44957)
- 研究所(40048)
- 财经(39200)
- 中心(39075)
- 经(35624)
- 江(35526)
- 农(35274)
- 经济学(34577)
- 北京(33596)
- 院(32054)
- 范(31067)
- 经济学院(30901)
- 师范(30809)
- 财经大学(28944)
- 业大(28416)
- 州(27944)
- 基金
- 项目(143935)
- 科学(115100)
- 研究(110167)
- 基金(105800)
- 家(91283)
- 国家(90515)
- 科学基金(77289)
- 社会(73742)
- 社会科(70082)
- 社会科学(70072)
- 基金项目(54400)
- 省(53746)
- 教育(49716)
- 划(45781)
- 自然(45393)
- 自然科(44311)
- 自然科学(44300)
- 自然科学基金(43535)
- 资助(43322)
- 编号(43074)
- 发(36797)
- 成果(36780)
- 部(33843)
- 重点(33091)
- 制(32242)
- 国家社会(31843)
- 课题(31531)
- 发展(30613)
- 创(30223)
- 展(30117)
- 期刊
- 济(129638)
- 经济(129638)
- 研究(80705)
- 中国(56042)
- 财(39149)
- 农(35098)
- 管理(34872)
- 科学(31779)
- 学报(31151)
- 融(28094)
- 金融(28094)
- 教育(27111)
- 大学(24946)
- 农业(23914)
- 学学(23186)
- 经济研究(21609)
- 财经(20675)
- 业经(20198)
- 技术(19469)
- 经(17947)
- 问题(17078)
- 贸(15574)
- 世界(14679)
- 国际(14355)
- 业(12991)
- 技术经济(11335)
- 经济问题(10711)
- 现代(10585)
- 改革(10563)
- 革(10563)
共检索到379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姚丽芳
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欧元区经济板块阴云笼罩之时,德国依托扎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使其经济一枝独秀。德国的成功是"中国制造"的一面镜子。"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位居榜首,但是中国只是世界加工厂,创新才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文栋 刘小辉 陈建伟
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但同时这一趋势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还面临许多技术规范和社会现实问题。"工业4.0"于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被首次提出,并在2013年得到迅速发展。实际上,工业4.0概念与我国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路线更清晰,值得我国制造业借鉴参考。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中心,身处国际舞台,无法躲避全球化竞争,必须积极应对这一趋势。而未来工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
关键词:
工业4.0 制造业 大数据 物联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宾建成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文章认为,就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世界代工厂"则是我国短期内合理的选择。欧美国家当前主张制造业回归,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借鉴欧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新的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鹏 谭浩
突破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限制与封锁,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突破的问题,更关系到这一技术背后的科技产业发展问题,需要关注到该产业的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梳理芯片制造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总结归纳芯片制造的技术内涵,并从整个芯片制造工序出发,以光刻和刻蚀技术难点为例进行分析,基于哲学维度揭示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差异和协同关系。研究指出,技术方法与工程方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在芯片产业发展中更是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特征;虽然产业工程和技术探索的内容范畴趋同,然而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比重不同,两者在执行过程中有着本质区别,最终也会体现在一系列政策考量;技术追求先进性,而工程更多地去追求适用性,因此在工程创新过程中具体选用哪种技术需考虑文化、法律、生态、伦理等因素。据此,要推动中国芯片产业转型升级,需注重产业相关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统筹发展,推动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深度融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清容 李纪珍
本文讨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系,从跨国公司发展动向出发,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是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的机遇,制造业整体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行列,而有选择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对此,中国必须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同时改变传统的“民族产业”思想,树立“大制造”观点。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 制造业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崔静
二战后德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其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时,德国更是率先提出了"工业4.0",即全面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一体,被称为人类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呼之欲出。同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旨在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把中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借鉴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发展经验,对促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望斌 朱东华 周晓光
本文对“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海彤 郭彦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和成长,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装备制造日益强大,主导地位显著加强。我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原材料定价权和销售定价权由国外产业资本掌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裴长洪 于燕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及缺乏高端适用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应当利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合作,尤其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群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内外部的"双向压迫":国内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褪去与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持续弱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国际方面,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已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志刚
为探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态与途径,寻求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在长期中的发展,本文从行业内贸易与净贸易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角度,对我国的制造业对外贸易形态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中各产业贸易形态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并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某些传统的进口产业成为或正在成为我国出口产业或创汇产业,某些资源性出口产业也正在或已经转变成进口产业。相应的行业内贸易发展成为我国贸易形态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克莎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雷平 施祖麟
城市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为实践所急需。针对当前国内城市制造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些误区,结合世界城市制造业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我国城市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应当是"跳出制造业谈制造业",充分利用"城市"的区位要素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的创新与融合趋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真正使城市制造业成为城市、城市及其腹地的产业升级与创新主体。
关键词:
城市 制造业 战略 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新雷 从海燕 魏守华
首先运用区位商指标测度长三角16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2000~2008年间的产业集聚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然后从城市规模、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与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度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度 区位商 产业发展 城市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