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05)
2023(19655)
2022(16147)
2021(14796)
2020(12487)
2019(28026)
2018(27689)
2017(53435)
2016(28584)
2015(31903)
2014(31740)
2013(31418)
2012(28642)
2011(25698)
2010(26073)
2009(24705)
2008(23669)
2007(21239)
2006(18934)
2005(17506)
作者
(81840)
(67827)
(67617)
(64394)
(43621)
(32380)
(30724)
(26457)
(25910)
(24400)
(23213)
(23033)
(21850)
(21657)
(21049)
(20968)
(20296)
(19657)
(19606)
(19467)
(16958)
(16774)
(16389)
(15540)
(15339)
(15205)
(15127)
(14944)
(13606)
(13409)
学科
(134714)
经济(134563)
(101052)
管理(93880)
(90118)
企业(90118)
方法(51875)
数学(41483)
数学方法(41092)
业经(37713)
中国(37180)
(35679)
(35578)
地方(29456)
(28937)
金融(28936)
(27296)
银行(27255)
(26521)
(26297)
农业(25602)
(25399)
(25170)
财务(25095)
财务管理(25061)
企业财务(23781)
理论(23450)
技术(21592)
(21427)
(20169)
机构
学院(411378)
大学(409056)
(175412)
经济(171869)
管理(162590)
理学(139093)
理学院(137625)
研究(137541)
管理学(135583)
管理学院(134830)
中国(109468)
(86918)
科学(81456)
(81399)
(68659)
财经(64659)
(64523)
中心(62750)
研究所(61868)
(61661)
(58679)
业大(57443)
北京(55035)
经济学(53842)
(51918)
师范(51429)
农业(50173)
(49935)
(49420)
经济学院(48297)
基金
项目(268524)
科学(212506)
研究(199660)
基金(195580)
(168541)
国家(167024)
科学基金(145137)
社会(128487)
社会科(121831)
社会科学(121799)
(105024)
基金项目(103291)
自然(92026)
教育(90350)
自然科(89918)
自然科学(89897)
自然科学基金(88331)
(86705)
编号(81197)
资助(79570)
成果(65798)
重点(59655)
(58924)
(58266)
(57402)
课题(55524)
国家社会(53156)
创新(53026)
教育部(51191)
项目编号(50658)
期刊
(203652)
经济(203652)
研究(127927)
中国(79082)
管理(66281)
(65317)
(60257)
学报(60051)
科学(56813)
(47711)
金融(47711)
大学(46560)
学学(43944)
教育(42307)
农业(40943)
技术(37427)
财经(33386)
业经(32928)
经济研究(32690)
(28852)
问题(25947)
(22778)
技术经济(22695)
现代(20354)
理论(19591)
商业(19070)
图书(18935)
世界(18806)
(18621)
科技(18519)
共检索到626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戴赜  彭俞超  马思超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分散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目的的企业金融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银行融资歧视形成的企业金融化和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企业金融化会削弱金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理解"脱实向虚",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书华  赵雯雯  
采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实体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脱虚向实视角,实证考察双支柱调控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宽松的双支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物资产投资率,尤其对过度金融化企业调控力度更大,可有效发挥微观稳定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支柱政策通过“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促进过度金融化企业脱虚向实,而适度金融化企业则是“蓄水池”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优化企业投资结构,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支柱调控政策微观效应会受到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双支柱政策变动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抑制企业金融化动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同时,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基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脱实向虚”两大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显示:老龄化显著提高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重,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盈利能力较弱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大。进一步发现,实体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老龄化诱使企业将资金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紫意  张国胜  李欣珏  
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现有文献普遍关注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在同质性假定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展开新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其行业异质性特征显然会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后果。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ICT企业金融化没有挤出企业实体收益,反而提升了实体收益比重,其影响主要是服务主业而非脱实向虚;与之相反,非ICT企业金融化明显挤出了实体收益,并导致实体收益比重下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脱实向虚而非服务主业。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ICT行业的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是企业金融化能够服务主业的根本原因,其金融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进而提升在位企业的实体收益比重,企业金融化起到了支持ICT行业中生产资本不断扩张而非企业账面价值膨胀的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新民  张志强  任光宇  
经济脱实向虚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广泛的重视,利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因果检验程序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显著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地,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一方面,企业金融化会降低主业业绩发展从而影响债权人和投资人借款和投资意愿进而降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另一方面,金融化也会隐蔽企业坏消息从而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阻碍资本结构调整。最后从企业产权性质以及融资约束等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实体企业融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对相关部门引导资金进行实体投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郭伟  王少华  
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产剥离及其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上资产剥离会加剧企业金融化,但剥离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战略性剥离具有去金融化效应,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而非战略性剥离则会加剧企业金融化。(2)资产剥离加剧企业金融化主要源于非战略性剥离对长期金融资产的配置偏好。(3)资产剥离与企业金融化二者的关系受到企业发展水平、融资约束以及国有股权的影响。因此,应鼓励企业实施战略性剥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娜  苗泽华  
企业生态责任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企业生态责任的演进、伦理层面的研究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研究及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述评,并对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启示进行了总结。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程慧慧  
近年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成为宏观政策着力点,充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并同步推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分阶段推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该制度实施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投资金融化和利润金融化。(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能发挥竞争治理效应和资源优配效应,减少企业基于投资逐利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还会发挥创投驱动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基于蓄水池动机的金融化行为产生挤出效应。(3)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投资机会少、低市场竞争行业和高政府放权意愿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4)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效能评估和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程慧慧  
近年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成为宏观政策着力点,充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并同步推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分阶段推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该制度实施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投资金融化和利润金融化。(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能发挥竞争治理效应和资源优配效应,减少企业基于投资逐利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还会发挥创投驱动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基于蓄水池动机的金融化行为产生挤出效应。(3)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投资机会少、低市场竞争行业和高政府放权意愿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4)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效能评估和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毛毛  马妍妍  
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公司战略视角,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职能入手,分析卖空机制在提升市场效率与外部监督作用同时,是否会造成脱实向虚行为。本文基于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融资融券政策的出台作为外生冲击事件,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卖空机制推出后,企业长期金融化投资比例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卖空机制能够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在股价沽空压力下迫使企业选择脱实向虚行为。本文基于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了融资融券机制的设立与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对卖空机制的实体效应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本文研究结论对如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杜建华  
实证检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将促进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是通过降低高管风险承担水平与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等作用渠道促进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因此,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当注重调控方式与调控时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来提升企业家的信心与风险承担意愿,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从而有效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辰  李燕青  
现如今,实体企业过度投资而产生的“脱实向虚”现象,已经威胁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论述影响实体经济金融化的因素,丰富了“脱实向虚”的成因。通过企业内部因素的论述,得出研究内部控制情况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应从企业动态管理的视角出发,以上市非金融企业审计报告类型与自我评价为自变量,将金融人才在实体企业的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反映企业“脱实向虚”的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