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79)
- 2023(4004)
- 2022(3457)
- 2021(3085)
- 2020(2659)
- 2019(6179)
- 2018(6040)
- 2017(11412)
- 2016(6373)
- 2015(7228)
- 2014(6990)
- 2013(7244)
- 2012(6746)
- 2011(6227)
- 2010(6266)
- 2009(5903)
- 2008(5854)
- 2007(5273)
- 2006(4855)
- 2005(4424)
- 学科
- 济(29160)
- 经济(29125)
- 业(19367)
- 管理(18802)
- 企(15842)
- 企业(15842)
- 方法(14246)
- 数学(12208)
- 数学方法(12082)
- 学(7590)
- 中国(7283)
- 农(7218)
- 业经(6447)
- 财(6389)
- 贸(6011)
- 贸易(6007)
- 易(5807)
- 制(5303)
- 地方(5291)
- 农业(4915)
- 理论(4587)
- 和(4358)
- 策(4274)
- 划(4257)
- 技术(4038)
- 环境(3998)
- 融(3796)
- 金融(3796)
- 银(3783)
- 体(3757)
- 机构
- 大学(97942)
- 学院(95082)
- 济(39889)
- 经济(39103)
- 研究(38447)
- 管理(34880)
- 理学(30138)
- 理学院(29727)
- 管理学(29063)
- 管理学院(28922)
- 中国(28575)
- 科学(25409)
- 农(23190)
- 京(22158)
- 所(21368)
- 研究所(19551)
- 农业(18733)
- 业大(17855)
- 财(17007)
- 中心(16364)
- 江(15377)
- 院(14042)
- 北京(14016)
- 财经(13365)
- 省(12888)
- 范(12327)
- 经济学(12288)
- 经(12280)
- 师范(12098)
- 科学院(12031)
- 基金
- 项目(65321)
- 科学(51296)
- 基金(48427)
- 家(45290)
- 国家(44931)
- 研究(42616)
- 科学基金(37027)
- 社会(27343)
- 自然(26058)
- 社会科(25880)
- 社会科学(25873)
- 自然科(25503)
- 自然科学(25491)
- 自然科学基金(25084)
- 基金项目(24838)
- 省(24747)
- 划(22080)
- 资助(20748)
- 教育(19477)
- 重点(15429)
- 编号(15237)
- 部(14580)
- 发(14178)
- 计划(13693)
- 创(13447)
- 科研(12981)
- 业(12839)
- 创新(12603)
- 成果(12251)
- 科技(12008)
共检索到149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福新
凡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事物内容和形式任何一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内容,但它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逢吉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的权威性论述最初见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们按照这一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人类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历史的革命转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段鸿济
"马克思-库恩"总供给定律表明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科学和技术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在生产力革命的推动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侧大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质上就是破除体制机制约束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面临人力资本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也面临重重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未发挥,分工协作关系不顺、专业化程度不高,分配关系不顺,收入差距大。保险机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助调整生产关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段远明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市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意义伸延及统一的问题,二者相互接轨并行的可能性,一定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以及若干原则和推进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平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国儒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刘鸿雁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以分工为中介,透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生产力方面,分工是“劳动的分化”与“劳动的并存”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关系方面,分工决定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对“分工—所有制”形式的抽象总结,可以通过“分工—所有制”的具体视角来考察所有制形式产生、演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分工 所有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李凯旭
促进竞争与协同相统一,抑制竞争与协同相对立,就要建立符合“人的二重性”规律的“二重性”的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大多数人“二重性”的自由,保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二重性”的矛盾,化解“人的二重性”的矛盾,进而化解“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人的二重性”—“制度二重性”—“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传导系统,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与当代实践,提出了以"人们社会生产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定义和构成。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概念的基础上,同时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将微观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当作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不仅不符合当代实践的发展,同时在逻辑上也无法成立,文章由此提出了"生产力的四要素说"。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上,仅仅将实体产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构成文章要素当作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没有考察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各种关系的复杂结构,也没有概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由人自身生命的生产所产生出的社会关系,由此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三层级说"。
关键词:
两种生产 生产力要素 生产关系要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保林 梁永坚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生产方式,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组织形式,既是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形式,同时也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生产方式的演变受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引导。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关系会创造出它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并且其能否稳固直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质变。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验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因此,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宛晨 李松龄
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导致贫富差距。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消费者剩余消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在劳动者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生产资料计划配置的合理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假设前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