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2)
2023(10393)
2022(8778)
2021(7844)
2020(6235)
2019(14186)
2018(13868)
2017(26419)
2016(14029)
2015(15462)
2014(15694)
2013(15668)
2012(15292)
2011(14313)
2010(14664)
2009(13433)
2008(13208)
2007(11880)
2006(10941)
2005(10402)
作者
(43917)
(36799)
(36452)
(34864)
(23734)
(17715)
(16531)
(14132)
(14046)
(13266)
(12855)
(12260)
(12225)
(11984)
(11689)
(11428)
(10778)
(10664)
(10606)
(10321)
(9609)
(9160)
(8942)
(8663)
(8389)
(8272)
(8262)
(7847)
(7634)
(7235)
学科
(84178)
经济(84115)
管理(34590)
(32789)
地方(26882)
方法(23935)
(23769)
企业(23769)
中国(23177)
数学(20840)
数学方法(20675)
(18292)
(16974)
业经(16814)
地方经济(16151)
(13416)
金融(13415)
农业(13028)
(12435)
(12322)
(12310)
银行(12295)
(12143)
(12057)
环境(11925)
(11726)
贸易(11712)
(11148)
(9743)
技术(9449)
机构
学院(210932)
大学(209338)
(97979)
经济(95998)
研究(86598)
管理(72129)
中国(64641)
理学(60155)
理学院(59299)
管理学(58244)
管理学院(57819)
科学(52223)
(45940)
(45786)
(42592)
研究所(41411)
(37620)
中心(37173)
(33052)
财经(32982)
经济学(31322)
(31039)
北京(29979)
(29931)
(29845)
业大(29700)
师范(29632)
农业(28976)
经济学院(27715)
科学院(27170)
基金
项目(133530)
科学(104626)
研究(95930)
基金(95911)
(85087)
国家(84405)
科学基金(70430)
社会(62631)
社会科(59471)
社会科学(59458)
(51957)
基金项目(49708)
(44189)
自然(44035)
自然科(42924)
自然科学(42911)
自然科学基金(42115)
教育(42043)
资助(39662)
编号(36510)
(35937)
重点(31380)
成果(29989)
发展(28933)
(28849)
(28501)
课题(27582)
(27029)
国家社会(26603)
创新(25538)
期刊
(123517)
经济(123517)
研究(72615)
中国(48793)
(35539)
学报(34090)
科学(32195)
(31148)
管理(29960)
大学(25327)
(24324)
金融(24324)
农业(24161)
学学(24100)
教育(21782)
经济研究(21333)
业经(18618)
技术(18497)
财经(17454)
问题(15643)
(15307)
(13181)
(12092)
技术经济(11936)
世界(11843)
国际(11227)
资源(10626)
统计(10551)
商业(10125)
现代(9936)
共检索到348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莫菊林  
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我国钢产量由1949年的16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5190万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钢铁工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旧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到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期,约有80-90%的钢铁产量集中在东北一带。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占全国的94.5%,铁产量占全国的88%。全国解放以后的1952年,沿海地区的钢产量仍占全国的85.8%,其中辽宁一省就占70%,而西南、西北两大地区合起来也只占3.8%。党和国家为此从战略上逐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在沿海一带扩建鞍山、上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万钟  陆心贤  沈玉芳  
上海,是目前国内钢和钢材产量仅次于鞍钢并在全国承担着独特生产专业化任务(以生产中小型钢材为主)的九大钢铁基地之一;又是近代在当地一无铁矿、二无焦煤的情况下,为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位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钢铁工业老基地。作为老基地,一方面基础雄厚,投资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先天不足,尤其在涉及宏观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布局上,存在着一些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汉欣  
简要回顾了我国钢产量从新中国成立时居世界第26位、经过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历程。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取得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及调整思路,最后指出其愿景是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实现由世界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汉欣  
一、天津钢铁工业三十年发展简况天津市的钢铁工业解放前基础薄弱,1949年钢和钢材产量只有5,000吨上下;解放三十年来经过不断改建、扩建和部分新建,有了很大发展。到1979年底有生产企业近40个,其中炼钢厂4个,轧钢厂13个,铁合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建龙  
当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仍然处于上升时期。然而,自进入80年代以来,上海钢铁工业却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萎缩和衰落。固定资产原值从1985年的21.80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38.24亿元,净增16.44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净值从1985年的13.20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24.84亿元,净增11.64亿元,增长88%;钢材产量从1985年的451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475万吨,净增24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阳  杨云超  
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工艺装备、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能耗、物耗、劳动生产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不高、环保建设滞后、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未来钢铁工业应该走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其根本途径是淘汰生产过程中的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钢材质量,逐步实现产钢的高效化和用钢的减量化,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在美  
中央关于沿海地区坚决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设想,对我们钢铁工业深入改革、加快发展、加速改造指明了战略方向。一、长期国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是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模式的要查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和它的经济运行模式是有密切关系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表明,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一  
工业生产是人——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换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之一。工业布局合理与否,对生态环境的优劣影响深远,特别是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地域结构、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程度,对区域性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规划布局的角度来探讨环境保护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合理的工业布局既要服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万钟,沈玉芳  
本文所谓沪宁杭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宁、镇、扬(除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七市,浙江省的杭、嘉、湖、宁、绍、舟六市以及与其相关的安徽沿江部分地区。全区土地面积12.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29%;人口7727.3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9%。本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是我国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铁柱,储慕东  
一、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几个主要阶段建国以来,我们新建了一些钢铁厂,开辟一些新点是完全应该的。有了一些新厂作为根据地,才为以后的改、扩建创造了条件,这是世界各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普遍规律。苏联虽然近些年发展钢铁工业主要依靠旧厂改扩建,但在其开始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建了不少新厂。也要看到,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缺少一个稳定而又长远的全面规划,因而在建设布局上出现了布点过多而经济效果不好的弊病。我国钢铁企业从1949年的18个企业(重点11个)发展到1979年达到1200多个(重点34个),增长了几十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孔海宁  齐二石  
文章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引入我国钢铁工业综合效率评价,以每年钢铁工业综合发展情况作为决策单元,对其1986年~2006年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总结了钢铁工业20年来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合湘  赵阳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厚柏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广西的钢铁工业起步于1958年,到现在有了很大发展,但因广西没有工业炼焦用煤,富铁矿资源少而分散,且有害杂质含量高,虽经很大努力,但至今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1992年,全自治区产钢量为67万吨,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22位,人均钢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当年全自治区钢材缺口近50万吨。故不少人曾认为钢铁工业在广西产业结构中属配套产业,只能创造条件相应发展,不足部分可通过国内区际间交换解决。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从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