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34)
2023(5657)
2022(4717)
2021(4559)
2020(3550)
2019(8186)
2018(7970)
2017(15956)
2016(8664)
2015(9596)
2014(9605)
2013(9855)
2012(9044)
2011(8454)
2010(8594)
2009(8223)
2008(8141)
2007(7625)
2006(6978)
2005(6298)
作者
(24680)
(21420)
(21021)
(19663)
(12982)
(10323)
(9349)
(8250)
(8067)
(7467)
(7160)
(7058)
(6567)
(6555)
(6370)
(6182)
(6147)
(6123)
(5856)
(5841)
(5295)
(5257)
(5219)
(5149)
(4899)
(4705)
(4693)
(4523)
(4378)
(4219)
学科
(48461)
(46094)
经济(46055)
(33789)
农业(32087)
管理(18014)
业经(16086)
方法(15742)
数学(14485)
数学方法(14424)
(12922)
企业(12922)
农业经济(12309)
中国(10598)
地方(9801)
(9778)
(9674)
(9371)
农村(9349)
发展(8662)
(8653)
(7561)
贸易(7556)
土地(7517)
(7507)
(7342)
劳动(7340)
(7325)
(7319)
建设(7226)
机构
学院(131683)
大学(126851)
(61359)
经济(60290)
管理(51767)
研究(45122)
理学(44874)
理学院(44453)
(43973)
管理学(43819)
管理学院(43601)
中国(37977)
农业(33012)
业大(26005)
(25136)
科学(24842)
(24798)
(22807)
中心(21929)
研究所(20179)
(20103)
农业大学(20037)
财经(19704)
(17972)
经济管理(17794)
经济学(17712)
(16560)
师范(16474)
经济学院(16008)
(15845)
基金
项目(83653)
科学(66625)
研究(64537)
基金(61750)
(52902)
国家(52284)
科学基金(44981)
社会(43487)
社会科(40718)
社会科学(40709)
基金项目(33199)
(32993)
编号(27780)
教育(27561)
(26974)
自然(26782)
自然科(26158)
自然科学(26154)
(25996)
自然科学基金(25725)
资助(23921)
成果(21759)
(19577)
(19571)
国家社会(18063)
重点(17854)
课题(17425)
(17297)
(17073)
(17027)
期刊
(78508)
经济(78508)
(52373)
研究(38975)
农业(35448)
中国(29447)
业经(20683)
科学(20283)
学报(19933)
(18740)
金融(18740)
(16992)
大学(16695)
学学(16254)
(15407)
管理(14806)
农业经济(14399)
农村(13914)
(13914)
问题(11592)
财经(10213)
世界(10096)
技术(9762)
教育(9519)
(9352)
农村经济(9151)
经济研究(9064)
经济问题(8959)
社会(8805)
(8758)
共检索到205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之间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华北地区抗战之前的情况为依据,试从市场角度来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由于传统社会中农村家庭手工业带有很大的自给性,由于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业主要市场在农村,人们常常认为农村手工业阻碍了近代工业开辟农村市场,对抗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传统的、以自给为主的农村手工业来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对近代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南生  
本文重点探讨了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两个层次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对其竞争的一面,学术界探讨较多,而对其互补则分析不足。本文认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斥和打击下,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存在着四种形式的互补关系,即: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劳动技术性互补。两者间的互补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金铮  
近代冀中定县家庭手工业的历史表明,手工业存续之原因,既有传统因素的惯性,也有现代因素的刺激,但以传统力量为主,现代因素是在配合传统力量中发挥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动力,自古皆然,即以手工业补农业之不足,维持农家生计。但要实现这个原动力,还需要农家自身和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其一,历史传承、农闲时间和机会成本低一直是家庭手工业存在的传统力量,使得农闲不闲,从而缓解或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其二,手工业原料来源扩大,既有传统原料,又有现代原料,但以传统原料为主。现代机纱原料的供给,对手工织布是一个促进,反映出机器工业与手工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其三,手工业工具也以传统为主,但有些手工行业尤其是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翔  
长时期以来,人们认为在中国近代,随着机器工业的传入和发展,传统手工业日渐衰微,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在近代时期,机器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长期并存,而且都一直在发展。本文在此结论之上,进一步就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和同一行业内部近代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生产共生并存的状态,展开了论述,并简要分析了这种局面的成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明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连年的高速增长,华夏神州沧桑巨变。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占全国人口总量近七成的农民的收入增幅已连续6年下滑,“九五”(2.89%)比“八五”(8.92%) 降了6个百分点。这67万个行政村小康的实现无疑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着决定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不仅要求税费征收、户籍管理、土地流转、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果  
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熊元彬  
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兴起及其变动是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棉甚少却需大量棉料的云贵特殊经济地理,以及洋纱与织布相互结合作为近代手工业的兴起来看,云贵近代手工业正是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云南"种上鸦片以之支付做衣穿的棉布""黔省出产只有烟土可供输出,以资抵偿"棉布等生活所需的合力作用下,才得以在两广等客商"改贩洋纱入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中得以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一、涵义和界限“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Die 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小溪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发表的吴承明的这篇文章,提出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或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颇为流行,就其组织生产来说与工场手工业无异。该文主旨在研究工场手工业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将商人雇主制与包买商作为散工制,并包括在工场手工业涵义之内。 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为西欧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但只有英国是“自我”完成工业化的,稍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个或长或短的机器大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唐代私营作坊手工业之管见魏明孔私营作坊手工业在唐代已有一定规模。这种生产专业性比较强,生产规模较大,而且一般雇佣一定数量的工匠。私营作坊手工业的生产与个体工匠一样,主要是为了进入市场,系一种商品生产。但是唐代作坊手工业在当时家庭副业手工业及个体手工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晓波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等具有特殊性,在实现从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新时期特点。民族地区乡村通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实现乡村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云南大理周城村为例,通过周城特色手工业(扎染)的分析,从促进社区发展的动力源、组织社会化、功能整合的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作发展社会学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志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霍新宾  
"劳资合行"即劳资双方共生于同一行会,是中国传统行会作为"劳资共同体"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也是广州早期劳资关系的主要组织形态。根据五四前后时人对广州手工业行会的相关调查不难发现,尽管在组织结构上已现"劳资分离"态势,但"劳资合行"的行会制度仍是根深蒂固,并依然支配着广州手工业劳资双方的日常生活:它不仅通过行规惯例的约束机制以强化劳资的会籍管理及其生产经营,同时还借助团结互助的激励机制来固结人心,弥缝劳资纷争,藉以维系行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与作用。际此"劳资合行"的行会制度与理念的长期浸润下,劳资阶级意识萌生的阻力可想而知。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玲  
明清福建的民营手工业,几乎遍及各行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和主导的地位。这一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外向型”生产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民营手工业的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并引起其不同程度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