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6)
- 2023(12025)
- 2022(10537)
- 2021(10106)
- 2020(8584)
- 2019(20287)
- 2018(20561)
- 2017(38839)
- 2016(21494)
- 2015(24547)
- 2014(24846)
- 2013(24195)
- 2012(21974)
- 2011(19773)
- 2010(20171)
- 2009(18225)
- 2008(17776)
- 2007(15310)
- 2006(13402)
- 2005(11820)
- 学科
- 济(82024)
- 经济(81930)
- 管理(59607)
- 业(55697)
- 企(46955)
- 企业(46955)
- 方法(40849)
- 数学(35745)
- 数学方法(35021)
- 农(21833)
- 中国(21781)
- 财(18861)
- 学(18313)
- 业经(17938)
- 理论(17326)
- 地方(16642)
- 制(15878)
- 农业(14271)
- 教育(14070)
- 贸(13731)
- 贸易(13721)
- 和(13544)
- 易(13296)
- 技术(13070)
- 银(12210)
- 银行(12166)
- 环境(11926)
- 务(11881)
- 财务(11803)
- 财务管理(11780)
- 机构
- 大学(299227)
- 学院(297343)
- 管理(119317)
- 济(110200)
- 经济(107345)
- 理学(103428)
- 理学院(102298)
- 管理学(100088)
- 管理学院(99568)
- 研究(95679)
- 中国(70204)
- 京(64409)
- 科学(61077)
- 财(50297)
- 所(47719)
- 农(46189)
- 业大(44843)
- 江(44817)
- 中心(44325)
- 研究所(43548)
- 范(41502)
- 师范(41133)
- 北京(40978)
- 财经(40381)
- 州(36603)
- 经(36570)
- 农业(35910)
- 院(35011)
- 技术(34140)
- 师范大学(33006)
- 基金
- 项目(204647)
- 科学(159707)
- 研究(151180)
- 基金(145622)
- 家(126112)
- 国家(125002)
- 科学基金(107546)
- 社会(91322)
- 社会科(86368)
- 社会科学(86343)
- 省(81449)
- 基金项目(76984)
- 教育(72316)
- 自然(71190)
- 自然科(69557)
- 自然科学(69541)
- 划(68585)
- 自然科学基金(68239)
- 编号(63849)
- 资助(61695)
- 成果(52411)
- 重点(45735)
- 课题(44682)
- 部(44655)
- 发(42590)
- 创(42363)
- 创新(39334)
- 项目编号(39275)
- 科研(38981)
- 大学(38738)
- 期刊
- 济(121248)
- 经济(121248)
- 研究(87123)
- 中国(60984)
- 学报(46866)
- 教育(44969)
- 管理(43792)
- 科学(42724)
- 农(41758)
- 财(37032)
- 大学(35728)
- 学学(32988)
- 农业(29197)
- 技术(29107)
- 融(23755)
- 金融(23755)
- 业经(20141)
- 图书(19240)
- 财经(18709)
- 经济研究(18428)
- 经(15808)
- 问题(15201)
- 理论(15054)
- 业(14877)
- 科技(14562)
- 技术经济(14371)
- 实践(14087)
- 践(14087)
- 版(13719)
- 统计(13307)
共检索到434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操太圣 雷万鹏
当人们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时,往往会产生如下印象:即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还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关系,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乃至于与外国同行的交往方式,均呈现出相当严重的封闭性。一定意义上“,封闭性”正暴露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本文希望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象进行剖析,将各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问题化”,进而讨论可能的思考方向和可行的改革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肖国芳 吴松 彭术连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上海交大与宝钢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探索。笔者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机制,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 新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小明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张小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连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兴趣与持久的讨论。目前,对此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硕博连读”有可能冲击现行研究生学位制度,硕士学位作为一...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叶志明
阐述了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包括:招生与选拔、分类培养与学制、课程教学与教材、社会资源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利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术论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展涛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尽管我们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了许多努力,但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种种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从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性人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柯勤飞 丁明利
介绍了东华大学提出的"122"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探索"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与国外联合培养单位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机制,促成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工作和海外交换等来保证"12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行,同时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转变的困境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122”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凌浩 过伟敏 刘程程
对国外院校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并加以模板化的系统归纳和比较,归纳出跨学科教育、依托各自背景建立特色模式、学位类别细分、方向设置以及导师制度、工作室教学等特色和经验。提出了对国内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的建议,特别在分类培养,构建跨学科平台,课程教学创新,推动将导师、工作室、项目课题结合,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交流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程翠玉
介绍了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措施,即积极推进以"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茜 张晖 张大勇 王雯
调查发现,我国现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仅得到社会"基本认可",离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反映出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丰富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是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 应用型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董克用
认为应当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即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成为博士研究生 教育的前期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经过资格考试,从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在课程、实习、论文三个环节都需要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看,应 当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曹洁 张小玲 武文洁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部最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之一,对研究生招生结构及就业导向等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存在问题和改革设想,为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供建议及对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昱 王为 张终 张军
在分析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科学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研究生 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实践训练,注重研究生思辨性和推理性的培养等,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尧成
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通过实现环境的范式性转换、学习的积极性投入以及知识的跨学科构建来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环境的形成。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以开放思想重构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实现如下培养过程改革:课程模式从专有走向共享,指导制度从单一走向协作,人际网络从一维走向立体,以形成支撑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开放式培养环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程斯辉 王传毅
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梳理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对为什么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以说明,同时综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对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以阐述。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模式 会议综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崇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连年递增,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研究生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端,如办学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均落后于时代潮流,与社会的联系处在比较被动的局面,国际化程度也较低。为此,当前迫切需要推进体制创新,加快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此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话题展开,希望能引发您更多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