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0)
2023(10948)
2022(9187)
2021(8663)
2020(7058)
2019(15189)
2018(15092)
2017(27488)
2016(15152)
2015(16443)
2014(16151)
2013(15201)
2012(13877)
2011(12458)
2010(12622)
2009(11510)
2008(11613)
2007(10220)
2006(9101)
2005(7876)
作者
(41316)
(34136)
(34000)
(32699)
(21677)
(16562)
(15477)
(13027)
(12926)
(12584)
(11679)
(11574)
(11154)
(10731)
(10623)
(10582)
(10342)
(9968)
(9912)
(9806)
(8538)
(8392)
(8208)
(7974)
(7951)
(7715)
(7583)
(7543)
(6961)
(6790)
学科
(48418)
经济(48365)
管理(42908)
(36264)
(30145)
企业(30145)
方法(17095)
中国(16369)
(16278)
(15404)
数学(13597)
数学方法(13328)
业经(13021)
(12412)
(12338)
地方(11979)
理论(10679)
农业(10472)
(10112)
财务(10076)
财务管理(10041)
(9610)
银行(9601)
企业财务(9522)
(9149)
(8938)
贸易(8929)
环境(8795)
(8767)
金融(8764)
机构
学院(197985)
大学(193446)
管理(69471)
(69178)
研究(67892)
经济(67146)
理学(58322)
理学院(57499)
管理学(56158)
管理学院(55775)
中国(52317)
科学(42891)
(42361)
(36111)
(34025)
(32864)
(32618)
中心(32266)
研究所(30339)
(29090)
师范(28793)
业大(28359)
财经(27605)
(26699)
北京(26317)
(26017)
农业(25515)
(24989)
技术(24388)
师范大学(22770)
基金
项目(130339)
科学(101672)
研究(97748)
基金(91419)
(80606)
国家(79907)
科学基金(68002)
社会(59839)
社会科(56438)
社会科学(56424)
(52436)
基金项目(48052)
教育(46210)
(44073)
自然(43813)
自然科(42739)
自然科学(42725)
自然科学基金(41919)
编号(41661)
资助(36113)
成果(34422)
重点(30073)
课题(30016)
(27864)
(27482)
(27152)
(26282)
(25532)
创新(25320)
项目编号(25034)
期刊
(85566)
经济(85566)
研究(59066)
中国(46763)
学报(32049)
(31280)
教育(30915)
(30135)
科学(28744)
管理(26943)
大学(24085)
学学(22020)
农业(21495)
(18813)
金融(18813)
技术(17821)
业经(15659)
图书(13441)
经济研究(13193)
财经(12916)
(11364)
(11175)
(10972)
职业(10401)
问题(10388)
书馆(10110)
图书馆(10110)
(9623)
论坛(9623)
财会(9496)
共检索到309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悦风  项铭涛  王梦婧  吴次芳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实  
韧性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突发事件所提出的新思路,城市是一个兼具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如何将韧性思维有效渗透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者面临的主要挑战。现阶段,我国韧性城市规划以问题导向为主,呈现出由简单借鉴到优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功能方面逐步由局部强化向整体性能完善过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陈红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王威  
当代中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多种作用和影响,已进入高度风险的社会。作为风险社会形构的国土空间,其时空结构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不断组构重建、互相融合的微观基础和机理。为了探索国土空间在不确定灾害事件影响下的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结构和过程双重耦合的路径图式,引入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国土空间系统“突变—涌现—适应”的动力和非动力涨落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具备适灾韧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系统转换为韧性规划语言,搭建适宜于多层级系统韧性升级的“吸收—适应—转变”框架,以揭示国土空间系统在单一适应周期内的涨落过程、不同适应周期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上下联系,实现对国土空间风险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为国土空间韧性防灾专项规划提供交叉视角和路径支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楚雄  刘唱唱  李忠武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依浓  李洋  
在全球自然环境及安全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环境建设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以当代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数字城市进程,一方面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系统韧性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字化背景下的防灾系统构建迫切需要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创新。归纳了近年来德国学术界对于韧性思维融入城市规划本土化路径的理解和建议,以达姆施塔特市为例,介绍了结合本土数字技术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包括跨学科和跨部门界限的整体规划方案和韧性技术研究项目、结合评估和监测的项目分类实施模式、以及多方督导的公私合作组织架构,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阳力   陈天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向整体性治理转移,国土空间规划向整体性管理规划转变。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专项规划研究模式,确保专项规划研究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下,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首先,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总结水生态韧性评价、规划策略和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其次,总结并分析全过程传导、全域全要素、全空间覆盖、全周期管理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再次,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包括全过程传导的水生态韧性研究步骤、全域全要素的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全空间覆盖的水生态韧性规划策略、全周期管理的水生态韧性规划实施保障等4部分;最后,提出“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的技术路径。重构的研究模式为实证研究和其他生态韧性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罗紫元  曾坚  
文章借助HistCite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从WOS核心数据来源中分析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文献样本,研究结果表明: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在近20年来呈指数式增长,以时间线图谱结合文献内容展开分析,可以将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演进划分为3个时期:适应能力研究期、气候变化研究期以及城市生态研究期。研究同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差异,并提出了后续研究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伟  孙一民  韩·迈耶  塔聂·巴顷  
我国4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走过了西方国家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三角洲规划和设计已进入了更加综合考虑城市和蓝绿系统之间韧性发展的新时代。针对未来发展中三角洲系统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高脆弱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方法。首先,分析了三角洲空间规划面临的焦点问题,提出对外部不确定性扰动的认识欠缺与对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不足是造成三角洲一些空间表象问题的本质原因。基于此,阐述了系统韧性视角下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应具有的特点。其次,提出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原则,重点阐述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方法。最后,例举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在荷兰莱茵河三角洲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实践的案例,认为:基于系统韧性的空间规划方法可以为多尺度、多要素、多目标的三角洲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利  朱喜钢  孙洁  
全球变化引发的各种灾害导致当今城市正面临危机和挑战,城市系统变得脆弱不堪。作为应对当今城市危机和挑战的一种理论视角,韧性城市理应受到规划学界的关心和重视,但韧性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还比较少。基于此,从韧性城市提出的背景入手,详细梳理韧性城市概念内涵,着重归纳韧性城市在经济、工程、生态和社会方面的规划诉求,在此基础上阐释韧性城市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最后提出韧性城市的规划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利  朱喜钢  孙洁  
全球变化引发的各种灾害导致当今城市正面临危机和挑战,城市系统变得脆弱不堪。作为应对当今城市危机和挑战的一种理论视角,韧性城市理应受到规划学界的关心和重视,但韧性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还比较少。基于此,从韧性城市提出的背景入手,详细梳理韧性城市概念内涵,着重归纳韧性城市在经济、工程、生态和社会方面的规划诉求,在此基础上阐释韧性城市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最后提出韧性城市的规划策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林  段世玉  李妍  
人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富有韧性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应对技术冲击,推动京津冀数字化转型,实现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本文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系统韧性多样性、流动性、缓冲性和进化性的四维指标体系,评价2019—2021年京津冀人力资源系统韧性现状,并根据各省市暴露的发展问题匹配针对性治理策略。研究发现:(1)从整体韧性现状看,京津冀三省市的韧性均值排名为北京、河北、天津,京津冀整体、北京和河北呈上升趋势,而天津呈下降趋势,河北和天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均衡问题;(2)从韧性治理看,北京、河北和天津适用的治理策略分别是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本文为区域人力资源系统韧性的动态评价与治理提供方案,同时也可应用于其他省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巩蓉蓉  何定泽  吴本健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脆弱性治理适时转向韧性治理,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系统主动、有效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韧性治理理论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性基础上,探讨韧性治理模式的内在机理,并以浙江省云和县黄处村的乡村韧性治理实践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抵抗多因素扰动是乡村韧性治理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前提;实现多主体协同管理,调和政府、社会与农户多方利益,推动形成"参与式共享"的管理模式是组织保障;协调多维度耦合互动,提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韧性能力,从内部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是重要抓手。展望未来,脱贫地区乡村治理应实现多主体参与与多维度协同的统一,从"源"头控制扰动,加强"流"的管理,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增强乡村韧性,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宇燕  顾学明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林毅夫  易小准   朱民  柯睿智  河合正弘  亚历山大·罗曼诺夫  
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世界开放报告2022》发布暨国际研讨会举办,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在全球开放理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体会与观点。近年来,先有少数国家力主本国优先和脱钩断链,后有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危机叠加冲击,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开放还是封闭?西方式经济全球化的相对衰落为新的全球化类型和战略打开了空间。中国的开放永远在路上,只有继续开放,才能在逆境中突围。在迷雾笼罩之下,在料峭春寒之中,推动世界开放的新生力量已经萌发,并在茁壮成长。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将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迪  温利华  
经济韧性能够解释困境下的适应性发展与恢复,衡量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数字化经济的环境下,本文在回顾概念背景后,提出了结合"双循环"情境、数字化转型要求,以及经济适应性韧性的分析框架。文章进一步理清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促进我国数字化转型,并基于三阶段分析法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韧性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开放与融合产业生态,以及关注商业模式变革以加强经济的韧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