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89)
2023(4019)
2022(3360)
2021(3417)
2020(2580)
2019(6065)
2018(6099)
2017(9933)
2016(6506)
2015(7516)
2014(7683)
2013(6805)
2012(6231)
2011(5881)
2010(6197)
2009(5243)
2008(5230)
2007(4997)
2006(4760)
2005(4201)
作者
(15275)
(12723)
(12467)
(12212)
(8051)
(6077)
(5949)
(5191)
(4847)
(4619)
(4258)
(4186)
(4101)
(4079)
(3980)
(3893)
(3830)
(3701)
(3690)
(3609)
(3378)
(3128)
(3010)
(2982)
(2962)
(2910)
(2836)
(2797)
(2704)
(2481)
学科
教育(19414)
(18576)
经济(18445)
中国(12629)
(12157)
管理(11875)
(10695)
企业(10695)
理论(9994)
方法(9360)
业经(6540)
(6302)
(6012)
数学(5852)
教学(5829)
数学方法(5766)
(5514)
(4793)
发展(4386)
(4264)
技术(3978)
(3914)
(3818)
社会(3767)
农业(3766)
经济理论(3686)
企业经济(3662)
政治(3628)
研究(3567)
思想(3561)
机构
大学(88200)
学院(82516)
研究(32880)
教育(28687)
(27948)
经济(27148)
管理(26174)
(23214)
师范(23165)
理学(22648)
理学院(22251)
管理学(21818)
管理学院(21590)
(20510)
师范大学(19450)
科学(17857)
中国(16679)
(15823)
研究所(14356)
(14074)
北京(13831)
中心(13090)
职业(12510)
(12492)
技术(12288)
(11438)
教育学(11139)
(10536)
(10452)
财经(9997)
基金
项目(51398)
研究(46717)
科学(42994)
基金(34384)
教育(30753)
社会(29612)
(28578)
国家(28159)
社会科(26555)
社会科学(26546)
科学基金(23809)
编号(21794)
(20887)
成果(20832)
(19950)
课题(18547)
基金项目(16882)
(15629)
规划(14207)
(14005)
资助(13543)
重点(13144)
教育部(13084)
项目编号(12980)
(12725)
自然(12555)
(12314)
自然科(12305)
自然科学(12304)
自然科学基金(12116)
期刊
教育(48974)
研究(37226)
(30625)
经济(30625)
中国(27586)
技术(11901)
职业(11755)
学报(10196)
科学(9890)
大学(9659)
(9570)
(9353)
管理(9295)
技术教育(7849)
职业技术(7849)
职业技术教育(7849)
学学(7167)
农业(6864)
(5854)
论坛(5854)
高等(5699)
(5426)
财经(5423)
高等教育(5081)
成人(4929)
成人教育(4929)
(4846)
经济研究(4600)
发展(4526)
(4526)
共检索到136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海平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CFPS 2012),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课外补习活动,发现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重点校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也更高;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提高作用,但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由此,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活动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义务教育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影子教育因此成为城乡和阶层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影子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削弱了当前政府在学校教育中的公平政策中的努力成效,对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目标构成了严重挑战。面对挑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闫兵  
竞争正逐步弥散在教育"场域"的方方面面,且无限制地扩张其"势力范围"。换言之,竞争已经和教育联姻同体、难舍难分。当学校教育活动时时处处被竞争渗透甚至肆虐时,天生携带"破坏性狂热"基因的竞争就极易产生"灵恶",而被竞争"附体"的教育亦容易"灵魂逸出"进而沦为浑噩之僵体。那么,教育作为世人眼中"神圣的净土"很可能成为被工具理性充斥的"竞技场"和"跑马地"。鉴于此,有必要从学校竞争"灵恶"的表征检视入手,对学校竞争的"灵恶"进行系统分析,揭露竞争"灵恶"的不良后果,以期为教育本真的价值取向正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政  
一个成熟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诞生,大致可以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教学成果源于理论的顶层设计和朴素愿景。成果完成人会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判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方向、目标和可能的对策。其次,教学成果立于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应用。这是理论思考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等是支撑教学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一份教学成果做的实不实,往往就体现在实施方案、工具、材料等物化成果的开发和使用上。再次,教学成果精于文字提炼和推广检验。当成果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构想和实践层面的检验后,成果将以报告的形式加以凝练和呈现。它考验成果完成人的文字功底,以及对成果本质内容和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成果的修正和完善,应用效果也是成果价值的重要佐证。最后,教学成果成于经验的迁移运用和价值再造。如果把前三个环节称为教学成果的生产,那这一环节就是教学成果的再生产。教学成果获奖既代表外界对成果本身价值的认可,同时也代表外界对运用本成果解决同类问题的期待。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推广性的特征。随着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成果本身具有迭代和进化的需要,一项成果也会成为未来另一项成果培育的基础和参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杰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菁  
在布迪厄关于"再生产"的一系列研究问世之后,如何推进和更新"打开教育体系的黑箱"问题成为法国教育社会学极为关切的研究议题。20世纪末以来,随着阶层流动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与"家长主义"的兴起,研究者逐渐将视线从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转向对家庭教育实践与策略的研究。如何重新理解文化资本对教育流动的效用,其传递形式、过程及社会条件、资本之间的互赖性与转换策略,以及阶级内部的不平等问题等成为研究重点。这些成果呈现了教育社会学继"再生产"理论之后的发展,勾勒了教育场域中多样化家长角色的社会学图景,可以为我国教育流动与家庭教育参与问题的研究提供参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宫留记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探讨现代分层社会中行动者、文化资本和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最终促使他去研究教育制度。布迪厄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当代社会中特权分配的主要机构,学校为生产、传播和积累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提供了基本条件,并向学生灌输了占主导地位的分层体系,通过这种灌输,社会再生产得以实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宫留记  
布迪厄认为教育机构为行动者生产、传播和积累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教育机构成为当代社会特权分配的关键机构和知识分子争夺符号资本的场所;教育机构向学生灌输了占主导地位的分层体系,通过这种灌输,社会再生产得以实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以场域为核心、以学校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模式。这一理论揭示了权力与资本在学校场域中通过国家意识和个体惯习的符号化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其观点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虚无主义的特征。布氏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背景有着重要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玉峰  
学校各科教育都可渗透传统文化,但需"全息的浸润"。至于主阵地语文课,则应注意保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引导学生在博览基础上进行人物专题研究,以求"知人论世",择善而从,同时对本国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如此便可远离那些让学生思想贫乏、人格矮化、使人变得奴化愚昧或仅是为了牟利的"伪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杨可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杰  
本文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1.教育对象;2.教育评价;3.教育手段。首先,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身份的认识,如果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资源和工具,那么,教师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其次,如果学生有权评价教师,那么教师将不仅要提高考分、掌控纪律,而更应令学生满意。再次,教育中使用的"政治"和"行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教育既传承和创新着文化,本身又具有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丰富而成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文化内涵、精神的文化内涵、主体的文化内涵、制度的文化内涵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等。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需要教育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改革办学评估标准和方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华桦  
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承担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