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67)
- 2023(10680)
- 2022(8913)
- 2021(8144)
- 2020(6241)
- 2019(14242)
- 2018(14113)
- 2017(26329)
- 2016(13903)
- 2015(15540)
- 2014(15518)
- 2013(15619)
- 2012(15217)
- 2011(14294)
- 2010(14620)
- 2009(13660)
- 2008(13034)
- 2007(11752)
- 2006(11063)
- 2005(10063)
- 学科
- 济(83333)
- 经济(83265)
- 业(33451)
- 农(31075)
- 管理(30911)
- 地方(28067)
- 中国(23165)
- 农业(21218)
- 方法(20106)
- 企(19756)
- 企业(19756)
- 业经(19181)
- 数学(17273)
- 数学方法(17172)
- 地方经济(15941)
- 学(15585)
- 发(14188)
- 制(12940)
- 融(12299)
- 金融(12297)
- 环境(11701)
- 银(11691)
- 银行(11681)
- 行(11457)
- 财(10763)
- 发展(10658)
- 展(10634)
- 贸(10418)
- 贸易(10406)
- 易(9871)
- 机构
- 学院(206808)
- 大学(201938)
- 济(93685)
- 经济(91670)
- 研究(81254)
- 管理(72111)
- 中国(62318)
- 理学(59819)
- 理学院(58990)
- 管理学(58148)
- 管理学院(57749)
- 科学(47815)
- 京(44144)
- 所(41511)
- 农(40045)
- 财(40008)
- 研究所(37241)
- 中心(36534)
- 江(33309)
- 范(31002)
- 师范(30782)
- 财经(30370)
- 农业(29738)
- 业大(29712)
- 经济学(29269)
- 院(28894)
- 北京(28521)
- 州(27401)
- 经(27170)
- 省(27072)
- 基金
- 项目(129012)
- 科学(100780)
- 研究(98889)
- 基金(90340)
- 家(77878)
- 国家(77090)
- 科学基金(64958)
- 社会(64076)
- 社会科(60320)
- 社会科学(60308)
- 省(52992)
- 基金项目(47992)
- 教育(42793)
- 划(42590)
- 编号(40732)
- 自然(37949)
- 自然科(36911)
- 自然科学(36904)
- 自然科学基金(36172)
- 发(35547)
- 资助(35405)
- 成果(33607)
- 课题(29521)
- 发展(29293)
- 重点(29272)
- 展(28819)
- 部(27338)
- 国家社会(26385)
- 创(26027)
- 性(24715)
- 期刊
- 济(126920)
- 经济(126920)
- 研究(69656)
- 中国(50617)
- 农(43097)
- 科学(30394)
- 学报(29798)
- 财(28850)
- 农业(28781)
- 管理(26657)
- 融(24298)
- 金融(24298)
- 大学(23334)
- 教育(22601)
- 业经(22492)
- 学学(21954)
- 经济研究(19220)
- 技术(18402)
- 问题(16452)
- 财经(15293)
- 经(13419)
- 业(13178)
- 资源(11977)
- 世界(11830)
- 技术经济(11172)
- 经济问题(11161)
- 农业经济(10914)
- 贸(10697)
- 农村(10662)
- 村(10662)
共检索到343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婷玉
明清时期地方志中的畲族以“刀耕火种”的游耕经济形式为人所知,但明清时期的畲族契约、账簿等文书资料,却展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福建屏南巴地村,来源于明代设置此地的“包地屯”,该村蓝氏畲族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对巴地村蓝氏数十份土地契约和家族账簿的分析,可以看到巴地村蓝氏定居该地的契机来自明代军屯的设置,在清代,其土地交易和赋役承担情况已经与周边汉族村庄基本一致。从经济模式来看,巴地畲族已经深深地融入东南汉族社区中,经济层面的融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底层逻辑。
关键词:
畲族经济 契约 账簿 军屯 民族融合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纯艳
文书的发掘和整理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已被敦煌文书催生敦煌学、徽州文书推动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等一再证明。近年来,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出现了新的高潮,出版了曹树基对石仓契约文书、张介人对浙东契约文书、王万盈对宁波契约文书、刘秋根对保定商业文书、铁木尔对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高聪对贵州清水江流域土司契约、杜万华对贵州苗族契约文书等等整理成果,晋商文书的整理也在大力推进。这些工作带来了新资料、新视野,推动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文跃 张捷 罗浩 卢松 杨效忠
本文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等3个古村落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两个维度构成;(2)地方依赖(ξ)对地方认同(η1)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11=0·87,t=13·13);(3)地方依赖(ξ)和地方认同(η1)对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η2)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γ21=0·57,t=9·85;β21=0·66,t=10·20);(4)地方依赖(ξ)主要是通过地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厚洪
浙江畲族民间社会以便契、赠契、借契、讨契等形式呈现出畲族丰富多样的契约"关系",流露出畲民提供便利、心怀恻隐、慷慨善良、知恩图报等优秀品性。在"人情"浸润之下,畲族契约关系蕴含着互惠互助、重义轻利、以孝为本、诚实守信等伦理内涵,体现了依循习俗、注重人情、讲究礼节、追求和美、隐含秩序等契约关系的建构规则,因而从深层次上赋予了浙江畲族契约以民族特性和地域色彩。
关键词:
畲族 契约 关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肖晓 余康 苏青青
2011年以来,文成县图书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合作,在当地发现大量畲族文书。本文通过介绍第一阶段所收集文书的数量、类型及其可能的研究方向来展现其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希望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书的重视,推进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文献研究。
关键词:
畲族 文书 研究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周明晖 贾豫霖 杜宇晴 马云
文章在厘清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关联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经济、社会、生态、制度、文化5个子系统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传统村落韧性及其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据此探究不同韧性水平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河南省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总体处于中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南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东部较低的分异特征。(2)子系统评价结果为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表明旅游开发在完善村落治理体系、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造成了深层次干扰。(3)传统村落韧性子系统处于中低协调状态,反映出其韧性建构主要依赖于个别子系统的偏向型增长,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4)依据传统村落韧性水平将其分为品牌示范型、集约开发型、保护修复型三种类型,对应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品牌示范型村落宜整体开发,以“老家乡村”为主题进行旅游品牌推广,建立政策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设施共享的联动机制;集约开发型村落应促进内部要素重构、结构优化与功能互补,建立旅游风险防范机制,严格监控村落韧性水平的变化;保护修复型村落应藉由外源性要素的引领实现村落内源性要素的激活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尽快跨越发展困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支平
泉州黄宗汉家族在清代后期社会经济激变的环境里 ,以其在政治上取得比较显赫的地位 ,能够逐渐适应时代的变迁 ,从经营土地转而经营城市房店业、典当业以及其他种类的工商业 ,使得家族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这个事例表明 ,中国近现代的工商业 ,与鸦片战争以前的社会经济 ,有着不可分割的某种传承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地主、官僚、高利贷者们 ,只要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吸取先进的经营方式 ,也完全可以直接转化为近现代商业的企业主。
关键词:
清代泉州 黄宗汉家族 工商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林碧霞
[目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评价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对于理解和实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研究基于“活态化发展”概念内涵,构建了包含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发展条件、发展潜力5个维度的发展评价模型,并运用加权求和、变异系数、核密度、IPA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陕西省113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结果]验证研究显示出评价模型客观有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结果显示:①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43.36%的村落属于活态化发展一般型;②维度评析,5个维度中生活系统和发展条件的评价质量较为良好,而其它维度的情况不容乐观;③密度分析,显示出陕西省榆林市和渭南市区域中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聚集程度较高,形成省域双峰空间结构;④空间评析,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区域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当前陕西省大多数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一般,未来需要持续提升生产、生态和发展潜力等维度的重要价值的呈现与溢出效应,建议结合优势区、机会区、脆弱区和改善区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开玉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盘瓠神话 畲族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肖晓
作为畲族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文书较能体现出其畲族特色。本文试图对已收集到的畲族文书进行梳理,并初步分析其特点。通过展示其民族性与基层性,以期通过非汉化视角对畲族乡村乃至基层社会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
礼俗 社会 畲族 礼俗文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唐智燕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中"更田"、"更地"等"更~"说法十分常见,弄清楚其含义,将有助于正确解读该批文契。本文主要依据文契中出现的"更~"与"众~"及"采~"异文现象,认为"更~"与"众~"或"采~"所指相同,即用以指称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地、山或屋等,因而"更田"与"更名田"无关,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更地"也不是指"屯更地",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玲玲 王伟
赫哲族民间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赫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靠渔猎方式为生。赫哲族民间音乐是赫哲族人民在日常辛苦劳作中所作。文章主要从赫哲族民间音乐发展的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赫哲族民间音乐与当地村落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促进赫哲族村落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