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34)
- 2023(2790)
- 2022(2219)
- 2021(2434)
- 2020(1873)
- 2019(4409)
- 2018(4440)
- 2017(5767)
- 2016(4889)
- 2015(5892)
- 2014(6088)
- 2013(4783)
- 2012(4420)
- 2011(4247)
- 2010(4493)
- 2009(3677)
- 2008(3443)
- 2007(3306)
- 2006(3022)
- 2005(2925)
- 学科
- 教育(20922)
- 中国(10401)
- 教学(7395)
- 理论(6889)
- 管理(4535)
- 济(4142)
- 思想(4140)
- 经济(4136)
- 学校(4120)
- 高等(4036)
- 研究(4032)
- 学(3997)
- 政治(3994)
- 思想政治(3858)
- 政治教育(3858)
- 治教(3858)
- 德育(3837)
- 革(3584)
- 发(3547)
- 改革(3529)
- 学法(3479)
- 教学法(3479)
- 发展(3364)
- 展(3241)
- 教育改革(2850)
- 学理(2754)
- 学理论(2754)
- 生(2680)
- 计算(2504)
- 算机(2461)
- 机构
- 大学(59640)
- 学院(49280)
- 教育(29738)
- 研究(22239)
- 范(21287)
- 师范(21247)
- 师范大学(17866)
- 京(15001)
- 科学(12397)
- 教育学(11264)
- 职业(11224)
- 北京(10777)
- 所(10387)
- 技术(10162)
- 管理(9981)
- 江(9589)
- 研究所(9487)
- 济(8730)
- 教育学院(8372)
- 理学(8349)
- 中心(8331)
- 院(8185)
- 经济(8119)
- 理学院(8024)
- 中国(7983)
- 职业技术(7657)
- 管理学(7538)
- 管理学院(7407)
- 州(7339)
- 研究院(6636)
共检索到92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俏燕
语言流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现象,它所反映的不只是语言要素和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反映着某种新旧观念或思想的进入或消失。同样,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语言现象而存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因而描绘高等教育变化的语言也自然要变。本刊发表这组笔谈,目的就是从语言流变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变革和高等教育研究,并欢迎大家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丽君
隐喻是政治话语中表达思想和建构概念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隐喻可以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文章用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的讲话稿建立小型语料库,分析关于"中国梦"的概念隐喻类型的建构模式,并探讨不同概念隐喻的凸显功能。分析表明:旅途隐喻是使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类型,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即"中国梦"的实现是和平崛起的进程,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关键词:
中国梦 隐喻认知 旅途隐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关键词:
人文教育 隐喻 本体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关涉幸福,以幸福为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于,教育究竟应该关涉怎样的幸福,何种幸福本身就内含着通向幸福的路径。而幸福问题的根本,乃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的冲突无疑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甚至是事关个体存在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哲学教育的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民众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位序提升,哲学生活在物欲化的生活中日趋晦蔽,这进一步加剧了哲学教育的艰难。在今天,教育哲学就是要为哲学教育提供辩护,或者说为哲学生活提供教育的辩...
关键词:
德性 幸福 哲学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淑娟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长不同步,加之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结合市场经济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毅 万开如
情态隐喻是政治人士配置情态意义、对情态责任进行编码的常用手段,用以体现话语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听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引导劝说,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
人际功能 情态隐喻 奥巴马演说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关键词:
知识隐喻 知识特质 教学转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 会话含义 关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芳露 张彩霞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桥梁。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的分析基础上,就阅读中隐喻的特点和作用及隐喻能力和阅读理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倡把认知隐喻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去,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运用隐喻思维,以提升其隐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质量。
关键词:
认知 隐喻理论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爱生
在高等教育史上有关大学的隐喻不计其数。到20世纪末,一个新的大学隐喻——“(关键)基础设施”逐渐在国外学术界兴起。该隐喻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认知主体基于个体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洞察力和特定的社会情境对大学的功能与价值所进行的主观认知重构。隐喻具有很强的框架建构效应,既会影响我们对现实问题和情境的理解,也会引导我们生成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大学作为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隐喻,能为变革大学本体实践理论提供理论先导。它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大学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公共性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选择符合该隐喻所蕴涵的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隐喻 基础设施 认知机制 价值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语言流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现象,它所反映的不只是语言要素和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反映着某种新旧观念或思想的进入或消失。同样,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语言现象而存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因而描绘高等教育变化的语言也自然要变。本刊发表这组笔谈,目的就是从语言流变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变革和高等教育研究,并欢迎大家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许祥云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隐喻,其暗示的事物是有关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论证其显而易见的假命题性质,但它在客观上却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故其产生的负效应和危害不可忽视。而要消除"教育起跑线说"的负效应并非旦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自觉,更需要政策的引导、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监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彭振川
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服务于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形式上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的特征。“隐喻”一词概括了二者在特征上的相似性:在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教育模式分别是手工劳动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隐喻;在信息经济时期,它将是新的生产方式的隐喻并将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模式 生产方式 隐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