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0)
2023(12107)
2022(10237)
2021(9639)
2020(7978)
2019(17796)
2018(17665)
2017(31805)
2016(18311)
2015(20450)
2014(20319)
2013(18786)
2012(17001)
2011(15478)
2010(15710)
2009(14614)
2008(14016)
2007(12747)
2006(11319)
2005(10352)
作者
(46928)
(39152)
(39062)
(37470)
(24897)
(18838)
(17995)
(15087)
(14881)
(14277)
(13293)
(13248)
(12652)
(12272)
(12268)
(12076)
(11930)
(11542)
(11525)
(11141)
(10061)
(9687)
(9211)
(9030)
(9014)
(8950)
(8738)
(8736)
(7895)
(7723)
学科
(55683)
经济(55509)
管理(49366)
(44278)
(37436)
企业(37436)
方法(23872)
中国(23843)
教育(23173)
(22748)
数学(19012)
数学方法(18717)
(17790)
(16894)
理论(16145)
业经(14825)
(14297)
(11818)
财务(11788)
财务管理(11760)
(11614)
农业(11493)
企业财务(11161)
(10779)
银行(10763)
技术(10462)
教学(10444)
(10287)
(10260)
收入(10102)
机构
大学(246024)
学院(238259)
(88733)
经济(86562)
研究(83584)
管理(82235)
理学(70824)
理学院(69893)
管理学(68265)
管理学院(67767)
中国(56377)
(52151)
科学(48415)
(47303)
(41909)
师范(41602)
(40925)
教育(38318)
(37982)
研究所(36702)
中心(36668)
财经(36429)
(35020)
师范大学(33858)
北京(33354)
(33058)
业大(31621)
(30198)
(29467)
经济学(28161)
基金
项目(155813)
科学(125163)
研究(122738)
基金(110854)
(94920)
国家(93962)
科学基金(80751)
社会(78482)
社会科(73238)
社会科学(73216)
教育(65714)
(62015)
基金项目(56804)
(53921)
编号(51719)
自然(49080)
自然科(48013)
自然科学(48001)
自然科学基金(47136)
成果(46363)
资助(44625)
课题(39536)
(37037)
重点(36599)
(34715)
(34201)
(33398)
(33291)
教育部(33192)
(33102)
期刊
(100416)
经济(100416)
研究(85239)
教育(65877)
中国(61521)
(39068)
学报(36765)
(33201)
科学(32204)
管理(31302)
大学(30568)
学学(26075)
技术(22399)
农业(22356)
(20301)
金融(20301)
财经(19043)
经济研究(16611)
(16401)
业经(16199)
职业(16114)
问题(12267)
(11885)
图书(11345)
(11264)
论坛(11264)
(10949)
(10438)
科技(10111)
(10081)
共检索到374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扬  谢宇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扩张过程重塑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的相对机会结构,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及其归类机制发现,扩张前的精英主义阶段,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别,都显著高于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会获得更高收益,表现为"门槛式"回报;而扩张后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但非重点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异,此时高等教育内部分流带来的回报差异大于大学与高中两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为"精英维持式"回报。这种异质性收入回报表明,高等教育机会扩张带来了从大学到精英大学教育的社会归类逻辑的显著变化,进一步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琴  刘亚欣  肖磊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偏低。利用CFPS 2012年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个体异质性对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进而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PSM方法测度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设定不同的年龄分组,研究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并分析东中西部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是否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等特征显著影响农村学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要高于不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收入;从长期来看,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巍巍  李雪松  
本文基于存在异质性时经济政策微观效应评价的一般理论框架,运用半参数局部工具变量(LIV)估计方法,使用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1992~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异质性回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年、2000年和2009年任意一个随机的个体上大学的年化平均回报率(ATE)分别为5.5%、9.9%和11.4%,呈现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简必希  宁光杰  
本文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7年和2006年的数据,在考虑选择偏差和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运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分别估计了中国前后十年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收益率。局部线性匹配法能有效减轻最小二乘估计因个体自选择和异质性所带来的不一致问题,而且可以对教育的处理效应进行分解。估计结果显示: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十年间各阶段教育的平均收益率都得到显著提高;高中的年收益率均大于大学的,而大学的三项政策效应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德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情况及其影响。鉴于“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面临着劳动力总量和18~22岁年龄组别的供给双高峰,“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应在适度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做好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泽云  
本文使用CHIP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个体的样本,将工具变量法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相结合,同时处理遗漏变量偏误和样本选择偏差问题,估计出我国高等教育回报率在1988—2007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分别为11.72%、29.13%、42.32%和61.53%,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且估计结果高于OLS估计值,但低于通常的Ⅳ估计值;同时,大学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回报率都保持了增长,男性劳动者、年长的劳动者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持续提高,而女性劳动者、年轻劳动者和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在2002年之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娟娟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红霞  李赛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先后经历了"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精英化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双导向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和"内涵式"扩张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政府、市场和大学自治是推动高校运行的动力机制,三股力量博弈之下出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动态变迁。在我国高校动态扩张过程中政府力量始终占居主导地位,"精英化发展阶段"市场力量开始介入,大学自治萌芽;1999年的大规模扩招阶段市场力量不断增强,与政府力一同成为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诱因,大学自治力量微弱;2006年后高校扩张规模逐渐收缩,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政府、市场和大学自治三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廖飞  颜敏  
本文基于CHIP2007年数据,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与不可观测的能力因素条件下,测度了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后大学工资溢价的变动。研究表明: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张及高学位人才供给增加,并未导致大学工资溢价的明显下降而是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这是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的结果。大学工资溢价的上浮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根源在于教育信号与学历信号的失灵所导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萍  郭郡郡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收入分布和性别、城市规模及代际三个群体维度,实证分析了农民工不同层次教育回报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伴随收入分位的变化,不同层次的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收益变化趋势,收入分位越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回报越高,初中和高中/中专学历的回报越低。在不同收入分位上,女性的教育回报均高于男性;当收入分位较低时,中小城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分别高于大城市和老一代农民工,但随着收入分位的提高,则后者的教育回报先后实现反超。教育对不同农民工群体收入差距具有不同影响,不同性别农民工教育回报的差异较小;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农民工有更好的教育回报;教育的禀赋优势,尤其是更丰裕的高等教育禀赋,则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超越老一代农民工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彦志  
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扶持与奖励"原则,从教育投资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在广泛搜集与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内部收益率法,计算出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平均收益率区间。民办高等教育监管者应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的非营利性本质,明确提取合理回报的"扶持与奖励"原则;要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实现"办学权与合理回报索取权"两权分离;建立全面财务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合理回报的激励作用;完善财务审计制度,规范合理回报的提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之杰   贾波  
教育的投资回报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收入增长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分别研究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于其收入以及真实GDP增长的影响来估价教育投资的个人和社会回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朱南苗  
残差收入是Mincer收入回归方程的残差,反映了相同个体特征的劳动者间的收入差异,对劳动者实际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60%以上。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分解出了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随机收入冲击及其相对应的价格效应对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明了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上升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暂时性收入冲击,其大小能解释60%以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但是,与劳动者潜在异质性能力相关的价格效应的不断上升,是引起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子样本的估计结果还表明,高学历劳动者潜在能力价格相对于低学历劳动者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文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利用经典明瑟收入方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准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测量了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我们认为,充分释放女性教育回报的异质型收益特征,有针对性地通过低收入女性的教育扩展与人力资本积累能够较好消弥组内收入差距,实现精准扶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阎凤桥  
在对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制度保障之间关系的理论。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扩大到多数人时,受教育者多样化需求的特征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并要求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只能经过分化才能形成多样化供给的格局,而这个分化过程只有在市场竞争体制下才能有效地进行。相反,科层体制则难以完成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的过程,也因此难以实现通过多样化的供给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在现实世界中,美国和欧洲正好是规模扩张与制度保障正面和反面的两个典型例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