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89)
- 2023(7268)
- 2022(5861)
- 2021(5507)
- 2020(4310)
- 2019(9748)
- 2018(9644)
- 2017(20225)
- 2016(10818)
- 2015(12130)
- 2014(12243)
- 2013(12349)
- 2012(11865)
- 2011(10913)
- 2010(11212)
- 2009(10794)
- 2008(10587)
- 2007(9804)
- 2006(9150)
- 2005(8331)
- 学科
- 济(50003)
- 经济(49960)
- 管理(31984)
- 业(31105)
- 企(23874)
- 企业(23874)
- 方法(17619)
- 中国(16479)
- 农(16035)
- 数学(15507)
- 数学方法(15347)
- 业经(12780)
- 制(12501)
- 财(12041)
- 地方(11225)
- 产业(10754)
- 贸(10484)
- 贸易(10478)
- 易(10247)
- 银(10025)
- 银行(10021)
- 农业(9803)
- 行(9706)
- 策(9691)
- 融(8114)
- 金融(8113)
- 技术(7855)
- 税(7848)
- 环境(7735)
- 体(7732)
- 机构
- 学院(163153)
- 大学(160404)
- 济(75696)
- 经济(74152)
- 管理(63116)
- 研究(55828)
- 理学(53120)
- 理学院(52622)
- 管理学(52059)
- 管理学院(51726)
- 中国(44492)
- 财(37560)
- 京(33683)
- 科学(29306)
- 财经(28533)
- 所(27181)
- 经(25643)
- 江(25454)
- 中心(25108)
- 研究所(23906)
- 经济学(23553)
- 北京(22011)
- 农(21583)
- 经济学院(21317)
- 范(21030)
- 师范(20911)
- 财经大学(20838)
- 州(20292)
- 院(20060)
- 业大(18836)
- 基金
- 项目(96444)
- 研究(77448)
- 科学(76851)
- 基金(68860)
- 家(57221)
- 国家(56709)
- 社会(50408)
- 科学基金(48720)
- 社会科(47940)
- 社会科学(47931)
- 省(37512)
- 基金项目(34938)
- 教育(34738)
- 编号(32574)
- 划(31171)
- 资助(28381)
- 成果(27904)
- 自然(27357)
- 自然科(26606)
- 自然科学(26599)
- 自然科学基金(26133)
- 发(23456)
- 课题(23145)
- 部(22187)
- 重点(21381)
- 国家社会(20586)
- 性(20460)
- 发展(20329)
- 创(20234)
- 展(20012)
共检索到257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继球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减少对国外技术供给的依赖,强调战略性产业的自育自立自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相应对产业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复杂深刻变化,适用于外循环的既往产业政策"选产业、选技术、选企业"弊端增多、有效性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加快推动产业政策向"选有限产业、产业内普惠性支持"转变,促进政策实施范围有限聚焦,放弃对特定技术路线和具体企业的选择,逐渐放弃以往的行政干预手段,更多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和工具。
关键词:
外循环 双循环 产业政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汉权 任继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制度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产业政策的目标导向、功能定位、作用方式、工具手段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应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聚焦市场失灵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关键词:
新常态 产业政策 市场失灵 产业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汉权 任继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制度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产业政策的目标导向、功能定位、作用方式、工具手段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应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聚焦市场失灵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关键词:
新常态 产业政策 市场失灵 产业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明喜 苏牧 张俊芳 周代数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梳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理论源流和研究文献基础上,基于创新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在理论逻辑层面,研究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义。在历史逻辑层面,从国际实践中提炼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价值匹配与互动规律,总结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关系的新变化。在现实逻辑层面,挖掘制约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堵点与原因。基于此,面向建设金融强国,从深化改革、制度设计、资源支持、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全球生态等方面提出启示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国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原来的限制发展到允许发展、推动发展和大力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取向都有不同特点。了解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逻辑,对全面认识现阶段的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取向 发展逻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乔一康 冯晓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律律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已基本形成体系,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这一政策体系在培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方面尚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君 周振
相关论争分析表明,产业政策研究不能过度关注政策有效性的论证,产业政策实施要遵循市场机制作用规律,产业政策转型研究要与经济发展等宏观背景相结合。当前我国产业政策应该由传统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市场化产业政策转型,由推动特定产业规模增长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转变,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创新转变,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选择性产业政策为有益补充,构建包括供给提升式和需求激活式的双向型政策体系。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理论论争 转型 市场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君 周振
相关论争分析表明,产业政策研究不能过度关注政策有效性的论证,产业政策实施要遵循市场机制作用规律,产业政策转型研究要与经济发展等宏观背景相结合。当前我国产业政策应该由传统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市场化产业政策转型,由推动特定产业规模增长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转变,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创新转变,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选择性产业政策为有益补充,构建包括供给提升式和需求激活式的双向型政策体系。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理论论争 转型 市场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德勇 文泽宙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通过建立一个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并存的理论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探讨了双循环贸易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效益,并结合中国经验展开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交易效率持续提高是引起一国贸易分工结构从“封闭式结构”向“以国际循环为主结构”演进,再过渡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结构”的核心驱动力量;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扩大在推动传统贸易结构向双循环贸易结构跃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贸易分工演进将显著提高人均真实收入、优化要素配置、拓宽市场容量。稳健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命题。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交易效率提升诱发的分工演进在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非线性效应。本文的结论和发现为科学认识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贺俊
为弥合长期存在的美国产业政策争论,破解以往二分法视角造成的产业政策研究“美国之谜”,本文基于“显/隐”(政策资源配置的歧视性)和“轻/重”(政策资源投入强度)两个维度对美国产业政策系统进行分解和类型化,进而围绕竞争逻辑和制度逻辑将分解的美国产业政策进行合成,以尽可能客观呈现美国产业政策的结构特征和演进脉络。虽然以军工牵引民用技术突破、不断塑造新的创新主体等“重/隐”型产业政策具有美国特色,但美国产业政策的独特性和成功要素在于其政策工具背后巧妙设计的、有利于形成强大政策能力的治理结构,以及最大程度地协调市场竞争和国家干预,并基于并行不悖的市场逻辑和竞争逻辑相机动态调整产业政策组合。需要强调的是,在美国产业政策决策框架中,显性产业政策和重型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制度体系中的“剩余”但不可替代的选项,该事实并不支持强选择性产业政策无效的学术主张。通过对照美国产业政策实践中的重要事实,在中国问题情境下深化政府干预边界、政策能力、创新主体塑造等理论问题具有广阔的空间。本文在理解美国产业政策的同时,提出产业政策分解维度和合成逻辑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对拓展产业政策理论亦有贡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景海 黄晓凤
本文拟探究产业政策适合的范围和空间尺度。政策选项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择垂直干预瞄准特定企业和部门,抑或水平干预聚焦影响产业发展的一般性条件;第二,是定位于特定地区来发展集群,抑或空间中性,除非绝对必要否则普适所有地区。本文构建空间异质性-选择效应-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提出:空间是异质性的,产业必须要落实到某一具体地区(或区域),这带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和政策选择收益;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市场失败和系统失败致使产业政策呈现重要演化性质。于是,集聚政策和水平干预是有效的产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空间异质性 选择效应 动态设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景海 黄晓凤
本文拟探究产业政策适合的范围和空间尺度。政策选项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择垂直干预瞄准特定企业和部门,抑或水平干预聚焦影响产业发展的一般性条件;第二,是定位于特定地区来发展集群,抑或空间中性,除非绝对必要否则普适所有地区。本文构建空间异质性-选择效应-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提出:空间是异质性的,产业必须要落实到某一具体地区(或区域),这带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和政策选择收益;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市场失败和系统失败致使产业政策呈现重要演化性质。于是,集聚政策和水平干预是有效的产业政策工具。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空间异质性 选择效应 动态设计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丹辉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竞争升级、地缘冲突加剧以及重大风险事件频发等因素交互叠加的世界大变局给各国产业转型发展和政策体系重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世界范围内产业政策随之再掀理论和实践热潮,其演进呈现一系列新动向新特点。各国加大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并兼顾抢占前瞻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防范竞争对手、维护产业链安全等多元化目标。为此,应着力加强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竞争政策、贸易政策、环境规制、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性体系性协同,在产业政策选择性与功能性导向再平衡的演进逻辑下,塑造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新型关系,探寻产业政策的动态合理边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世界大变局 大国竞争 未来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