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3)
2023(9328)
2022(7744)
2021(6894)
2020(5534)
2019(12727)
2018(12458)
2017(22809)
2016(12532)
2015(14256)
2014(14177)
2013(14139)
2012(14003)
2011(12907)
2010(13180)
2009(12036)
2008(11968)
2007(11073)
2006(10359)
2005(9479)
作者
(40389)
(33606)
(33451)
(31719)
(21702)
(16360)
(15080)
(13286)
(12918)
(12462)
(11699)
(11607)
(11448)
(10969)
(10922)
(10579)
(10078)
(9941)
(9890)
(9701)
(8637)
(8620)
(8409)
(8072)
(7699)
(7689)
(7651)
(7621)
(7117)
(6872)
学科
(58160)
经济(58107)
管理(29707)
(27310)
地方(24035)
中国(20971)
(18865)
(18706)
企业(18706)
方法(14508)
业经(14448)
(13599)
农业(13240)
地方经济(12446)
数学(11815)
数学方法(11674)
(11382)
(11222)
金融(11221)
环境(10597)
(10256)
(10247)
银行(10214)
(10045)
(9833)
贸易(9818)
(9721)
(9352)
(8802)
技术(8225)
机构
学院(180524)
大学(177843)
研究(75741)
(69535)
经济(67780)
管理(58836)
中国(57704)
科学(49362)
理学(47831)
理学院(47068)
管理学(45997)
管理学院(45679)
(42416)
(41008)
(39620)
研究所(36884)
(36392)
中心(33973)
(32151)
农业(30889)
业大(29762)
(28394)
(28380)
(27706)
师范(27305)
北京(27014)
(25974)
科学院(23664)
财经(23535)
技术(22491)
基金
项目(115933)
科学(88860)
研究(83807)
基金(78768)
(71420)
国家(70748)
科学基金(57619)
社会(50385)
(48861)
社会科(47454)
社会科学(47442)
基金项目(41195)
(40758)
自然(37420)
教育(37177)
自然科(36324)
自然科学(36311)
自然科学基金(35617)
编号(34094)
(32438)
资助(32338)
成果(28494)
重点(27967)
课题(27060)
发展(25381)
(24934)
(23901)
(23527)
计划(22453)
创新(22159)
期刊
(94324)
经济(94324)
研究(59167)
中国(50826)
(37828)
学报(33614)
科学(30035)
教育(26709)
农业(25954)
管理(24645)
大学(24382)
(22752)
学学(22619)
(21718)
金融(21718)
业经(17063)
技术(16527)
经济研究(14094)
(14046)
问题(11941)
财经(11568)
资源(11491)
图书(11070)
(10011)
科技(9228)
(9072)
论坛(9072)
(9054)
世界(8961)
(8959)
共检索到309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长安  
分蓄洪区是平原防洪的一种重要措施。20世纪 50 年代,我国在长江中游地区共规划分蓄洪区 14 处,其中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为国家确定的重点蓄滞洪区。随着长江上游三峡等一系列大型电站的兴建,中游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长江中游仍需要200×108m3 分蓄洪区。基于地学规律和长江中游目前的防洪形势,从有效的防洪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考虑,建议取消荆江分洪区和其它一般分蓄洪区,仅保留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重点建设洪湖分蓄洪区。建议按照“梯级化”和“垦殖和养殖区”进行洪湖分蓄洪区规划和建设。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鲁峰  
沿淮行蓄洪区频繁受灾 ,经济落后 ,社会形象差 ,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行蓄洪区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充分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更新思想观念 ,辩证地防洪用洪 ,做到既能解决洪水出路 ,又为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华  苏布达  原峰  郭业友  
荆江分蓄洪区适时分蓄超过荆江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为长江防洪做出了贡献。为有效开展分洪管理防洪决策信息支持,构建了一套分蓄洪区的防洪基础地理信息演示系统。分析了以往构建系统中需求分析和信息组织的不足,较为详细地进行了需求分析,科学地进行数据组织及数据库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原型法进行系统设计。最后利用控件Mapobjects,将GIS功能嵌入Visual Basic 6.0编制的应用程序中,实现用户需求的各种功能。系统整合了分蓄洪区基础地理数据、水利设施以及安全建设等数据,较好地反映了荆江分蓄洪区的现实特点和意义。系统的运行得到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詹存卫  李伟  郑英彩  
本文分析了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蓄滞洪区管理和规划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治水观是蓄滞洪区防洪减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分析 ,探讨了区内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及防洪减灾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概念模型 ,提出了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分析了其内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泰文  
本文分析了湖北等省份多年水灾资料,并对水灾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根治水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四海  万力  方斌  
长江源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也是重灾区。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和总结野外勘查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源区出现气候、水文、水文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人类的破坏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有利于流域安全发展与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是科技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提出了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金良  何岩  邓伟  
本文论述了洪泛作用对洪泛区的景观维系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我国洪泛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洪水和洪泛区优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詹存卫  叶明  
本文以蓄滞洪区复合系统为评价对象 ,在对相关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洪湖蓄滞洪区为实例 ,对其发展资本、发展水平、防洪情势和综合发展度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洪湖蓄滞洪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评价结果表明 :洪湖蓄滞洪区的发展资本和发展水平都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 ,防洪情势为风险型 ,是洪湖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洪湖蓄滞洪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社会经济与防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 ,加强防洪子系统的发展 ,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环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九大  
淮河滩区和沿淮行蓄洪区现有大量居民,经常遭受洪水威胁,不能安居乐业。2003年,灾后40万移民迁建为我们解决行蓄洪区人的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从实际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行蓄洪区居民的居住安全,为解决沿淮"三农"问题创造必要条件,是一项必须认真研究而又势在必行的工作。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慧萍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人口安置不仅关系到其及时运用,更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单退适度集中农业就近安置为例,系统分析人口安置点选择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了外迁安置点评价指标体系,用AHP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公民意愿的评价队伍结构,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单指标评价向量,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安置点优选模型。用该优选模型进行了实证应用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恺军  钱淑琼  单胜道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了近20年来浙江省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自1993年以来,浙江省科技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断推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培育和建设,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9个,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针对存在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推进改革开放等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区建设的质量,创新实验区模式,凝练实验区建设经验,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  王秀红  申建秀  张宏业  
通过能值和GIS方法的耦合分析,以伊犁地区为例,探讨了温带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时空演化特征与总体趋势,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研究结论如下:①1989—2008年,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总投入和总产出均呈持续增长趋势。②目前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但亦呈现出恶化的趋势。③研究区在农业系统发展水平方面,大致呈现出"东北—西南"梯度格局;在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大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④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进程中,伊犁地区应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等手段,促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琳  左玉辉  
本文首先重点阐述了“五律协同”这一新理念中的环境规律 ,继而由规律与规则的相互关系 ,指出只有同时符合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五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并辅以五律协同图加以说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南岳  
文章阐明了长江流域所孕育的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流域协调发展问题,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指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建设长江防护林带、强化环境管理和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流域直辖市管理机构等对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冰  周雄兵  
长江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王冰周雄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是指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以及当代利益与未来利益相互统一的平衡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如果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