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28)
- 2023(7331)
- 2022(5877)
- 2021(5484)
- 2020(4586)
- 2019(10463)
- 2018(10330)
- 2017(20586)
- 2016(10692)
- 2015(12347)
- 2014(12282)
- 2013(12244)
- 2012(11644)
- 2011(10435)
- 2010(11123)
- 2009(10915)
- 2008(10111)
- 2007(9373)
- 2006(8680)
- 2005(7854)
- 学科
- 济(42049)
- 经济(42006)
- 业(29325)
- 管理(29038)
- 融(26896)
- 金融(26895)
- 银(24717)
- 银行(24715)
- 行(24050)
- 中国(23635)
- 企(23218)
- 企业(23218)
- 方法(16515)
- 财(14882)
- 数学(14534)
- 数学方法(14444)
- 制(14388)
- 农(12820)
- 贸(11276)
- 贸易(11262)
- 中国金融(11211)
- 易(11104)
- 地方(10689)
- 业经(10317)
- 务(9373)
- 财务(9342)
- 财务管理(9328)
- 企业财务(8947)
- 体(8590)
- 农业(8357)
- 机构
- 学院(149248)
- 大学(148830)
- 济(67298)
- 经济(65755)
- 管理(53745)
- 研究(49106)
- 中国(48077)
- 理学(44134)
- 理学院(43721)
- 管理学(43270)
- 管理学院(42991)
- 财(36809)
- 京(31526)
- 财经(28033)
- 中心(25322)
- 经(25296)
- 科学(23780)
- 所(23345)
- 江(22751)
- 经济学(21962)
- 融(21289)
- 银(21206)
- 北京(21077)
- 财经大学(20883)
- 金融(20882)
- 银行(20433)
- 研究所(20184)
- 经济学院(20043)
- 州(19559)
- 行(19160)
- 基金
- 项目(84345)
- 研究(69595)
- 科学(65258)
- 基金(59140)
- 家(48593)
- 国家(48113)
- 社会(44073)
- 社会科(41923)
- 社会科学(41914)
- 科学基金(40684)
- 省(32603)
- 教育(31854)
- 基金项目(30516)
- 编号(30304)
- 划(26926)
- 成果(26750)
- 资助(24613)
- 自然(21797)
- 课题(21202)
- 自然科(21198)
- 自然科学(21192)
- 自然科学基金(20806)
- 部(19616)
- 性(19422)
- 发(19331)
- 项目编号(18932)
- 重点(18855)
- 年(18156)
- 国家社会(18041)
- 制(17962)
共检索到252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黄育华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既没有在国际市场的金融定价权,更没有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标价权,游戏规则完全由他们制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率先走出低谷,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客观上助推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由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晓秋
我们应抓住国际货币体系大变革、美国的金融模式失去吸引力、中国国际金融实力显著提升这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等措施提升我国国际金融的话语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尔升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处于话语权垄断地位,金融话语权更是如此,中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处于失语状态,由此面临巨大的困境。(1)在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制订方面,没有发言权或发言权很小,人家说话我们听。(2)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成本损失。(3)无端受到指责和攻击。(4)被随意妖魔化。中国被逼无奈,不得不寻求突破,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启动可以为中国构建国际金融话语权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本文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以角色定位-凝聚共识-规则制订-机制完善为分析框架,探讨了文本话语权、网络话语权的构建策略,以及构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文化策略。为了提高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构建效果,本文强调要加强裁体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优劣势 上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陶士贵 陈建宇
当前国际话语权呈现"金字塔"式的严重失衡状态。其中国际话语霸权国雄踞金字塔顶端,控制着国际议题的提出权、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权、规则执行的推行权与违反规则的制裁权。而国际金融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话语霸权国往往通过操纵国际金融秩序来对世界各国施加政治和经济影响,强行要求各国接受其游戏规则,并按照其规定路径开展游戏行为,从而转嫁国内矛盾和经济金融风险,最终实现在世界范围"剪羊毛"的目的。若各国不按照霸权国的意愿行事,话语霸权国则施以严厉的金融制裁措施。本文通过构建三方博弈模型,分析话语霸权国、话语依附国、话语弱势国三方在动态博弈中的动机行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
国际话语权 国家利益 博弈论 金融制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芸 林丽梅
金融服务业兼具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特点。间接服务容易移植,客户忠诚度低。直接服务质量取决于知识和创新,以及社会诚信和制度环境,不易移植且客户忠诚度高。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相互作用,国际金融中心长期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直接服务。国内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顺应上述变化。为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应重点提升直接服务质量,并将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挂钩,使间接服务固定下来。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直接服务 间接服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剑云
在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上海尽快建立规范化的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和资本市场及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在许多人看来,建立了全国性的各类金融市场,上海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金融中心了。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元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还存在一些不足。2023年9月22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之外滩圆桌论坛上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瓶颈明显;金融科技指标落后,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绿色金融指数排名落后,国际化水平及区域影响力均存在短板。刘元春校长提出了三方面的对策建议:第一,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推动跨境投融资由“管道式开放”“跨境资金池”向“平台式开放”转变,着力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第二,构建兼具包容性与灵活性的监管环境、规范且活跃的股权融资市场、政产学研相融合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相融合;第三,以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或规范和建设碳市场为两大抓手,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本刊编发此次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鹏辉
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当前上海经济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形势,出口增速下滑,工业下行压力较大。但上海经济的韧性好,内生增长潜力巨大,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经济稳中向好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上海在加快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为长三角经济圈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
关键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美贸易摩擦 注册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