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4)
- 2023(6548)
- 2022(5422)
- 2021(5107)
- 2020(4339)
- 2019(9927)
- 2018(10262)
- 2017(19528)
- 2016(10963)
- 2015(12796)
- 2014(13206)
- 2013(12973)
- 2012(12585)
- 2011(11577)
- 2010(12009)
- 2009(11435)
- 2008(11247)
- 2007(10491)
- 2006(9531)
- 2005(8480)
- 学科
- 济(40230)
- 经济(40174)
- 管理(27930)
- 业(22314)
- 企(16224)
- 企业(16224)
- 中国(16031)
- 方法(15103)
- 农(13346)
- 数学(12528)
- 数学方法(12428)
- 制(11994)
- 财(10856)
- 学(10615)
- 贸(10003)
- 贸易(9997)
- 银(9963)
- 银行(9942)
- 易(9800)
- 融(9673)
- 金融(9666)
- 行(9661)
- 体(8723)
- 业经(8567)
- 地方(8442)
- 农业(7950)
- 和(7610)
- 理论(7498)
- 环境(7429)
- 教育(6950)
- 机构
- 大学(160151)
- 学院(160037)
- 济(62438)
- 经济(60789)
- 研究(59745)
- 管理(54046)
- 中国(47494)
- 理学(44062)
- 理学院(43512)
- 管理学(42784)
- 管理学院(42501)
- 京(36490)
- 科学(36054)
- 财(33570)
- 所(31586)
- 农(30537)
- 研究所(28208)
- 中心(26523)
- 江(26144)
- 财经(25019)
- 业大(24281)
- 农业(24088)
- 北京(23924)
- 经(22481)
- 院(22148)
- 范(22063)
- 师范(21804)
- 州(21002)
- 技术(19059)
- 经济学(18842)
- 基金
- 项目(95446)
- 研究(72715)
- 科学(71842)
- 基金(64825)
- 家(57331)
- 国家(56832)
- 科学基金(45515)
- 社会(42579)
- 社会科(40072)
- 社会科学(40065)
- 省(37633)
- 教育(33702)
- 基金项目(33676)
- 划(32250)
- 编号(31752)
- 成果(28110)
- 自然(28015)
- 资助(27079)
- 自然科(27007)
- 自然科学(26991)
- 自然科学基金(26455)
- 课题(23569)
- 重点(21966)
- 发(21273)
- 部(21272)
- 性(19084)
- 年(18954)
- 创(18851)
- 项目编号(18596)
- 科研(17861)
共检索到264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苏航 刘小妹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永欢 黄宝荣 林慧 赵晓宇 吴初国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空间载体,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主体分散、保护存在空缺、管护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等问题,立足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积极推广地役权、鼓励公益组织投入保护地管理和探索建立扩展区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保护地 问题 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体制 法律法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建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深入探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内涵、构成及其建设路径,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国家公园在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应体现在国家公园的面积占比、保护对象的价值、保护的严格程度、保护的等级以及自然教育功能等5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与国际接轨、与现有保护地兼容以及改革成本最小的原则,构建了包括3个大类、6个亚类、14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进方案。在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路径方面,提出应循序推进的建议,即上下结合,识别潜在国家公园区域→科学论证,遴选国家公园后备名单→明确保护对象,科学确定公园范围→组建专业的公园管理团队→规划先行,构建国家公园保障机制→持续监测,定期评估公园管理绩效。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设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芳林 田勇臣 闫颜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体制 法律法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阳 蔡小英 修新田 陈秋华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从物质(经济)、精神、制度(习俗)3个层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3种不同自然保护地的典型形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有效地评价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继而明确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最后,从提升森林文化资源质量、打造森林文化共同体、加强森林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提出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策略。
关键词:
森林文化 评价 指标体系 自然保护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曦 梁松斌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1],也是国土空间中一类大尺度的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紧密联系,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的四个子体系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昌海 谢梦玲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历程主要经历了摸索创建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地治理面临一系列挑战:自然保护地资源系统和资源单位存在缺陷、行动者冲突加剧、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治理系统有待理顺。需要继续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优化保护地系统边界并实现资源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与自然保护政策协调;厘清自然保护地资源权属问题;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完善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和效能评估机制;健全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和运行保障制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轩畅 彭嵋逸 徐雅琪 黄智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文章从自然保护地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演进趋势和政策演进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对1990-2021年我国108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背后逻辑。结果表明:(1)1990-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参与主体和发布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部门高达26个,政策类型主要以意见为主,占比34%,使用频率超过2000次的词语分别为“旅游”“生态”“建设”“发展”“保护”“国家”6个。(2)以2012年和2017年为2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政策分为政策探索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三个演进阶段。(3)政策演进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政策发布与实施主体间的联动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化,政策内容也更加具体明确。文章提出要做好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主体参与渠道,善用政策工具、创新非正式制度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峰 代莹 史艳慧 王博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导致我国保护地的特性与发展阶段需求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不足。我国保护地具有的文化景观属性,即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思想截然不同。我国保护地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直接将基于特定人口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保护地所制定的标准用于其他状况下的保护地,其合理性存在着问题。应更加批判地看待西方标准,积极探讨可持续和平发展的中国路径。
关键词:
保护地 文化景观 西方标准 中国路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然
德国保护地体系是沿袭历史逐步形成的。首先论述了德国保护地体系的法律基础,并对11类德国保护地的定义、现状和管理事权进行了解释。继而对德国保护地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各类保护地由《联邦自然保护法》统筹、分级管理,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目标;各类保护地地界交织现象广泛存在,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连接;关注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强调文化景观管理;各类保护地倾向不同功能,平衡保护与利用并合理发展可持续旅游;法治巩固本土特色的保护地。最后对我国的保护地体系进行相关思考:法定保护地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包容自然与文化景观的保护地可与"自然公园"相得益彰;对保护地的利用及管理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实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玉军 刘艳红
海南省是中国热带森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该文对海南地区森林被破坏情况、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及其原因 ,以及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作了介绍 .最后提出了保护措施
关键词:
海南岛 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屹 李伟 温亚利 胡崇德
基于新保护区管理理念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面对威胁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探析自然保护区区域共管体系的内涵。提出通过建立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为首,宗教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委员会、生态旅游共管委员会为支撑的“区域共管体系”组织结构。为确保区域共管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建立引导、回馈、监督、互动、激励等保障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秋凤 于贵瑞 何洪林 何念鹏 盛文萍 马安娜 郑涵 左尧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还是保护区面积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中国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分类分区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保护等级、功能分区及管理目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杜金鸿 张玉波 刘方正 陈冰 李俊生 王伟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动态评价,对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集成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特征,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14个一般性指标和2个限制性指标)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分为7个等级,以期为科学客观地评价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