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4)
2023(8368)
2022(6976)
2021(6562)
2020(5610)
2019(13098)
2018(13012)
2017(25316)
2016(13131)
2015(15267)
2014(15202)
2013(14596)
2012(13189)
2011(12024)
2010(12370)
2009(11304)
2008(10967)
2007(9541)
2006(8487)
2005(7793)
作者
(36195)
(30194)
(30162)
(28714)
(19219)
(14441)
(13797)
(11666)
(11231)
(10683)
(10230)
(10045)
(9611)
(9596)
(9302)
(9154)
(9064)
(8858)
(8710)
(8661)
(7607)
(7220)
(7202)
(6996)
(6713)
(6682)
(6666)
(6564)
(6008)
(5869)
学科
(55729)
经济(55670)
管理(36100)
(34435)
(28353)
企业(28353)
方法(27193)
数学(23570)
数学方法(23009)
(21935)
贸易(21924)
(21336)
(14292)
中国(13610)
业经(12472)
(11321)
理论(11023)
(10129)
地方(9994)
(9609)
金融(9608)
(9511)
(8983)
银行(8977)
关系(8913)
农业(8874)
(8621)
(8563)
技术(8435)
(8060)
机构
大学(187193)
学院(186925)
(81582)
经济(80013)
管理(73483)
理学(63202)
理学院(62617)
管理学(61351)
管理学院(61029)
研究(60469)
中国(46965)
(38536)
(35785)
科学(33468)
中心(28878)
(28662)
财经(28591)
(28103)
(25985)
(25834)
研究所(25788)
经济学(25231)
业大(24449)
(24367)
师范(24185)
北京(24140)
经济学院(22859)
(22805)
(22253)
财经大学(21409)
基金
项目(122673)
科学(97614)
研究(92320)
基金(89914)
(77446)
国家(76897)
科学基金(66819)
社会(59448)
社会科(56656)
社会科学(56644)
(46699)
基金项目(45909)
教育(43756)
自然(42146)
自然科(41302)
自然科学(41298)
自然科学基金(40557)
(39489)
编号(38072)
资助(37965)
成果(31056)
(27782)
重点(27560)
(26098)
(26021)
课题(25805)
国家社会(24999)
教育部(24640)
创新(24261)
人文(24105)
期刊
(87161)
经济(87161)
研究(56633)
中国(35694)
管理(27998)
(26020)
学报(24239)
教育(23679)
(23343)
科学(23015)
大学(19639)
(18398)
金融(18398)
技术(18090)
学学(18081)
农业(16228)
(16211)
国际(15915)
经济研究(15554)
业经(14762)
财经(13338)
问题(12423)
(11609)
图书(10794)
统计(10362)
世界(10158)
商业(9876)
技术经济(9673)
(9515)
(9405)
共检索到284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娇  陆晓丽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然而,东亚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相反东亚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并在贸易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主导东亚贸易发展的分工与组织方式的视角,考察近年来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展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坤  
本文在分析东亚新贸易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此次东亚贸易转型的核心即为中国经济的转型。随后,本文运用传统简化的引力模型,从分产品的视角考察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按产品分类还是按行业分类,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随着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显著提升,这是中国在"新三角贸易"格局下作为地区出口平台的结果;中国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以资本品市场为主,最终消费品的吸收能力仍较弱;未来,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将有赖于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而这又取决于中国国内最终消费规模的扩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喻春娇  徐玲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耿楠  
东亚生产网络的内在机制可以由二维分散生产理论给出一定的解释。依据该理论,作者的考察结果表明:生产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引起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相互贸易的"放大效应"。但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并没有使其与世界经济脱钩,特别是其出口的最终需求仍然高度依赖外部市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宏青  
从国(域)别、产品分类两层面,借助贸易份额等指标,考察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发现东亚地区都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市场(贸易)依赖较大,但依存程度总体上逐年下降,且变动趋势不对称的特征。总体上说,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基本稳定,对日本依存迅速下降,与东盟有较明显的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品出口的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  丁一兵  秦婷婷  
本文考察近20多年来东亚贸易发展后指出,中国经济崛起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原有的贸易格局,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枢纽的新“三角贸易”模式。未来发展,中国有可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者。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军  
本文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东亚10国(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割现象,发现各国(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互依存关系。但同时,不同国家(地区)的空间依存关系存在异质性,其中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制造业发展对中国内地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制造业的发展对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制造业影响也很大。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最近20年东亚各经济体的协同发展,并且这也说明所谓中国内地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抢走了周边其他国家(地区)制造业的"中国威胁论"是不成立的;恰恰相反,生产分割导致的国际生产分工有效地促进了东亚各国(地区)制造业的同步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范爱军  常丽丽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锐  郭欢  
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推动了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但这一转变短期内看仍是区域内的调整即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内分工地位的转换,由此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且这一调整仍在持续。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冯永琦  
东亚和欧盟分别表现为"外需主导型"和"内需主导型"的贸易模式。两种不同的贸易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东亚区域对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的严重依赖,所以,后危机时代下,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更加明显。但是,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中国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京淑  李佳  
东亚贸易在雁行模式的带领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贸易增长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本文在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东亚发展的新模式——后雁行模式。同时,对后雁行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