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7)
- 2023(9605)
- 2022(8121)
- 2021(7660)
- 2020(6479)
- 2019(14757)
- 2018(14410)
- 2017(26950)
- 2016(14812)
- 2015(16912)
- 2014(16597)
- 2013(16702)
- 2012(15869)
- 2011(14560)
- 2010(14504)
- 2009(13780)
- 2008(13838)
- 2007(12178)
- 2006(11038)
- 2005(10516)
- 学科
- 济(61820)
- 经济(61709)
- 管理(43808)
- 业(38415)
- 企(31390)
- 企业(31390)
- 方法(25177)
- 数学(21861)
- 中国(21708)
- 数学方法(21667)
- 财(18305)
- 制(17714)
- 贸(15598)
- 贸易(15588)
- 易(15351)
- 农(15252)
- 融(12977)
- 金融(12975)
- 学(12879)
- 业经(12698)
- 银(12605)
- 银行(12575)
- 行(12139)
- 体(12004)
- 体制(10100)
- 环境(9875)
- 务(9785)
- 财务(9766)
- 财务管理(9737)
- 农业(9534)
- 机构
- 大学(222563)
- 学院(214813)
- 济(100577)
- 经济(98836)
- 研究(86909)
- 管理(76594)
- 中国(67915)
- 理学(64713)
- 理学院(63900)
- 管理学(63018)
- 管理学院(62605)
- 京(49298)
- 科学(48608)
- 财(48496)
- 所(45170)
- 研究所(40663)
- 财经(37393)
- 中心(37267)
- 农(36962)
- 经(34257)
- 经济学(33323)
- 北京(32309)
- 江(31729)
- 院(31015)
- 经济学院(29842)
- 业大(29736)
- 农业(29306)
- 财经大学(28085)
- 范(26985)
- 师范(26630)
- 基金
- 项目(138892)
- 科学(110012)
- 基金(104505)
- 研究(100360)
- 家(93244)
- 国家(92566)
- 科学基金(77313)
- 社会(66823)
- 社会科(63475)
- 社会科学(63463)
- 基金项目(53327)
- 省(48668)
- 自然(48391)
- 自然科(47270)
- 自然科学(47252)
- 自然科学基金(46476)
- 教育(45655)
- 资助(44154)
- 划(43943)
- 编号(37099)
- 部(33649)
- 成果(32644)
- 重点(32593)
- 制(30398)
- 发(29942)
- 国家社会(29789)
- 中国(29573)
- 教育部(28955)
- 创(28512)
- 课题(27287)
共检索到347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铮,李建保
世界各国生育率转变既有共同的规律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国际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生育率转变规律的认识,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和文化诸因素及实行计划生育对生育率转变的作用,以利于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秋生,李哲夫
中国 ①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从 1 95 5年到 1 971年 ,中国推行的是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 ,从 1 971年至今 ,中国推行的是家庭计划生育与国家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政策。如果不实行任何形式的计划生育政策 ,2 0 0 0年末中国人口将会达到 1 8 5 8亿 ,如果象印度那样只倡导自愿实行家庭计划生育 ,将会达到 1 5 3 2亿。过去 45年中 ,中国一共少生了 5 88亿人 ,其中由于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2 6 2亿人 ,而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3 2 6亿人。计划生育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人口 人口控制 出生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从文化上解释不同文化社区的生育率差异,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的研究迄今仍是初步的,并且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就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运用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舆论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人口控制中具有导向、评价和监督等作用。现在,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舆论还存在逆向性、软弱性和放纵性现象。文章认为,重视舆论的积极作用,消除舆论的逆向性,加强舆论宣传的科学性,是发挥舆论功能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津生
最近的1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也是中国人口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在总体上取得了重要进展10年。如果说在这10年中,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的进展几乎都可以从有关数据指标时时序变化对比中直接观察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看,我国的长远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在6亿以下,而中长期总人口目标应设定为"十一五"时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3.4亿人以内;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人左右;2030年人口总量峰值为14.2亿人左右。在峰值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到21世纪70年代以后使我国人口下降到6亿左右。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控制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瀛通
尽管近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控制成效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是,在已经过去的30年,人口控制的成效差异,关键还是取决于实施的不同生育政策。以政策的实效差异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10年。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则是在吸取三个10年宝贵历史经验与沉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科学抉择。鉴于本研究的需要,将某些学者的论述加以引用,希望引起同仁关注。一种学术观点能否站得住,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毛慧娜
本文运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制约中国人口的中间变量和自变量,为寻找世界人口最佳控制途径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信息。制约人口数量的三个因素是:出生,死亡和迁移,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出生。它是人口再生产中最重要的人口现象。影响人口生育水平的因素是众多的,其中有对生育率起直接作用的生育意愿、生殖能力、计划生育的决策和方法等因素,它们是生育率的中间变量(即直接因素);有对生育率起间接作用的国民经济、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因素,它们是生育率的自变量(即间接因素)。现分别探讨如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傅崇辉 张玲华 李玉柱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就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结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平走向的决定性因素;生育模式方面则体现出初婚初育间隔扩大,生育孩次向低孩次集中的方向发展;尽管年龄别已婚生育率的变化使得一般生育率上升9.61%,但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各因素中,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状态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竞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都已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从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审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推陈出新既是变革的反映,也是变革的动力。 正如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关社会大转型中人口转型问题的讨论正趋热烈。譬如,中国人口已开始转向低、负增长,人口转变增长开始转向人口惯性增长,等等。总之,中国人口发展中互相交织的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口增长新的机制,赋予中国人口发展新的特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希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对人口流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人口流动的政策演进及政策要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两次"人口流动自由—人口流动管制"变化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人口流动放开—人口流动管制—人口流动加快—人口流动深化"四个时期。从人口流动政策的周期变化规律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人口科学流动。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政策演进 政策要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邬沧萍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资料是考察我国人口再生产以及安排好十亿人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数据之一。对于历史上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口统计资料残缺不全的部分,利用这次人口年龄结构资料作回顾性的估计推算,并进行一些修正和补缺也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十亿人口在同一时点统计出的年龄结构,必然具有它的世界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真真
全球人口在近一个世纪中先后经历了死亡率下降、规模高速增长、生育率下降、规模增速减缓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变化与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历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前后,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在21世纪将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尽快适应人口新变化,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关键词:
人口转变 人口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