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55)
2023(6834)
2022(6059)
2021(5905)
2020(5008)
2019(11776)
2018(12117)
2017(24104)
2016(13474)
2015(15302)
2014(15582)
2013(15243)
2012(14646)
2011(13595)
2010(14215)
2009(13594)
2008(13595)
2007(12164)
2006(11471)
2005(10875)
作者
(37965)
(31061)
(31023)
(30081)
(20302)
(14823)
(14599)
(11981)
(11905)
(11630)
(10511)
(10394)
(10313)
(10131)
(9924)
(9662)
(9265)
(9224)
(9213)
(9211)
(8343)
(7666)
(7622)
(7179)
(7167)
(7120)
(7102)
(7062)
(6326)
(6220)
学科
(50821)
经济(50748)
管理(34008)
(32625)
(25689)
企业(25689)
方法(18981)
中国(17793)
(16670)
数学(16284)
数学方法(16021)
(15639)
(15100)
(13554)
贸易(13548)
(13270)
(12824)
银行(12804)
(12428)
(12237)
金融(12237)
(10910)
业经(10904)
(10866)
(10072)
(9920)
税收(9626)
(9551)
地方(9315)
农业(9310)
机构
大学(192412)
学院(192400)
(84700)
经济(82848)
研究(73161)
管理(68385)
中国(58415)
理学(56448)
理学院(55748)
管理学(54977)
管理学院(54568)
(45314)
(42697)
科学(39900)
(38435)
研究所(33995)
财经(33339)
中心(31931)
(30913)
(30059)
北京(28834)
(28078)
(27992)
师范(27885)
(25992)
经济学(25891)
(24629)
财经大学(24365)
经济学院(23201)
师范大学(22505)
基金
项目(108495)
研究(86368)
科学(84207)
基金(75603)
(64593)
国家(64007)
科学基金(52963)
社会(51727)
社会科(48936)
社会科学(48927)
教育(41499)
(40434)
基金项目(38089)
编号(37522)
(35595)
成果(33892)
资助(33057)
自然(31802)
自然科(30947)
自然科学(30939)
自然科学基金(30364)
课题(27582)
(25849)
重点(25083)
(24524)
(23744)
(22621)
教育部(22241)
项目编号(22163)
(21781)
期刊
(103378)
经济(103378)
研究(71643)
中国(42949)
(32556)
教育(31542)
(27955)
金融(27955)
管理(27440)
(25371)
学报(23201)
科学(22748)
大学(18246)
经济研究(17324)
农业(16838)
技术(16811)
财经(16688)
学学(16409)
业经(15973)
国际(15256)
(15072)
(14473)
问题(14061)
理论(10611)
世界(10424)
(9792)
论坛(9792)
实践(9409)
(9409)
改革(9094)
共检索到323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东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屠莉娅  
长期以来,流于形式的课程改革政策评价使人们逐渐忽略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功能,而屈从于评价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或控制的审查性、政治性属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日益发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更应该成为内在于改革过程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提升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运作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需要解放既定的关于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认识,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关注评价活动应有的基本规范与趋势,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尔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供需结构演进走过了一条符合世界各国一般规律的道路,供需结构总体合理匹配。近年来,市场供需出现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滞后于需求转型升级的问题日益凸显。这既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有关,也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扭曲因素,需要在深入分析我国供需结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采取一揽子措施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供需结构变化分析1978年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军  钟启泉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建立在对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展开比较分析,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表现在:开展旨在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前沿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模块式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临床研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法;注重质的评价和严格把关相结合的课程评价。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荣灿  
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给中国吸收外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在吸收FDI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这些情况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调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梅  
英国教育体制由于沿袭地方分权制的传统,教师历来对学校课程有着极大的控制权。但是,1988年"国家课程"改革,特别是国家统一课程体系建立后,教师对课程的控制权日渐式微。随着"国家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国家课程"刻板且缺乏灵活性的特征也显现出来。2000年和2008年制定的"新国家课程标准"针对"国家课程"的这一弊端进行了改革。在这两次国家课程标准的改革中,"特色学校计划"被引入,并逐渐确立了以特色促统一的国家课程改革走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廖承  
论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取向廖承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协调配套改革,本文就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投资体制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投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融资活动调节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慧敏  丁建可  代冬聆  
本文对非洲主要资源国的油气合作财税政策进行了分类,对各国合作政策下的合同者收益进行了比较,发现安哥拉、苏丹、喀麦隆等采用印度尼西亚型合同的国家比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采用秘鲁型合同的国家的合作政策更为宽松,并对该地区的油气合作政策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非国家的油气政策整体较为稳定,资源量较大的国家有逐渐收紧的趋势,而北非国家受到政局动乱的影响,其政策稳定性较为脆弱,且可能表现出选择性不合作倾向。最后对我国在该地区的油气投资活动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建  
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8年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8年下降0.7%。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本文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国庆  
高职课程建设的政策取向与制度取向涉及的不是课程建设本身,而是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但是它可能比课程建设本身更重要。这一问题的形成源于高职教育发展中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许多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反映,当示范建设项目结束后,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其中当然包括课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鄂志环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国际资本供给和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国际资本流量明显减少,资本供求失衡,国际资本缺口加大。目前西方主要工业国处于衰退期,一些资本输出国的资本供给能力减弱;东京、纽约等主要股票市场出现跌风,增大筹资成本和难度;国际银行业也尚未从危机和困顿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辉  
课程改革一直处在多方争议和不同发展趋势的博弈中。文章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历史争议主流,包括课程概念争议和课程改革边界争议。争议是一种探究的开始,把握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的个性化、课程的主动化、课程的综合化、课程评价科学化、课程国际化和生态化等趋势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延续性及方向性的有效方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富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竞争政策有国际化趋势,这势必会对今后的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面对这种趋势,是每个国家都需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加深,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对这一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竞争政策国际化的原因及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十分必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学力  
近两年,虽然行业工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总体尚未回到合理水平,工资增长中非劳因素难以剔除,行业之间平均工资增长差距比较大,而且一些行业工资增长更多依赖于要素价格的上涨。这主要是由于工资分配改革缺乏理论指导,垄断、市场泡沫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缺乏等因素造成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国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并且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已成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等,都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将继续朝着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工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理论创新、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工资立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