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23)
- 2023(5841)
- 2022(5052)
- 2021(4839)
- 2020(4035)
- 2019(9154)
- 2018(8791)
- 2017(16937)
- 2016(9202)
- 2015(10150)
- 2014(10182)
- 2013(9569)
- 2012(9021)
- 2011(8234)
- 2010(8667)
- 2009(8236)
- 2008(8153)
- 2007(7429)
- 2006(6931)
- 2005(6408)
- 学科
- 济(31428)
- 经济(31346)
- 管理(27267)
- 业(26598)
- 企(21378)
- 企业(21378)
- 农(12158)
- 中国(10842)
- 财(10554)
- 方法(10180)
- 制(10007)
- 策(8835)
- 数学(8614)
- 数学方法(8398)
- 农业(7432)
- 贸(7426)
- 贸易(7421)
- 业经(7343)
- 易(7293)
- 银(7167)
- 银行(7163)
- 行(6936)
- 融(6728)
- 金融(6728)
- 学(6493)
- 及其(6201)
- 体(6185)
- 地方(6136)
- 税(6120)
- 税收(5851)
- 机构
- 大学(128192)
- 学院(127767)
- 济(54766)
- 经济(53544)
- 管理(48550)
- 研究(46435)
- 理学(40807)
- 理学院(40343)
- 管理学(39708)
- 管理学院(39435)
- 中国(36084)
- 财(29298)
- 京(26934)
- 科学(25612)
- 所(22956)
- 财经(21683)
- 中心(21485)
- 江(20739)
- 研究所(20377)
- 经(19643)
- 农(19250)
- 范(17879)
- 师范(17765)
- 北京(17522)
- 院(16945)
- 经济学(16541)
- 业大(16190)
- 州(16001)
- 财经大学(15804)
- 经济学院(14682)
- 基金
- 项目(79853)
- 科学(63423)
- 研究(62130)
- 基金(58148)
- 家(50792)
- 国家(49883)
- 科学基金(42132)
- 社会(39604)
- 社会科(37399)
- 社会科学(37391)
- 省(29802)
- 基金项目(29184)
- 教育(28449)
- 编号(25772)
- 划(25723)
- 自然(25711)
- 自然科(25069)
- 自然科学(25059)
- 自然科学基金(24627)
- 资助(24227)
- 成果(23156)
- 部(18380)
- 课题(18362)
- 重点(17972)
- 发(17185)
- 制(16983)
- 性(16938)
- 国家社会(16293)
- 创(16261)
- 教育部(16008)
共检索到207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郝诗羽 马洋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国后,在霍梅尼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指导下,伊朗的国家身份被赋予了“宗教与世俗”的二元属性,伊朗政府的妇女政策随之发生了转向。霍梅尼时期,在“全盘伊斯兰化”的意识形态下,妇女政策被确定了以宗教思想为统领的基调。后霍梅尼时期,伊朗政坛单极格局消失,伊朗各方政治力量都尝试重塑宗教与世俗的关系来调整国家身份,妇女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基于此,从伊朗国家身份维度解读妇女政策,可为理解伊朗妇女问题提供参考。首先,伊朗国家身份的宗教内核确定了妇女政策的起点,也框定了妇女政策改革的空间。其次,伊朗国家身份调整引发的政治斗争打断了妇女政策的连贯改革,使妇女政策缺乏长效性。最后,伊朗国家身份的二元格局,凸显了妇女发展世俗导向与妇女政策宗教底色间的张力,导致伊朗妇女问题频发。
关键词:
伊朗 国家身份 妇女政策 妇女发展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王猛
伊朗议会政治的显著特点是形式重于内容,议会选举是伊朗政坛派系斗争的风向标,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派系斗争清晰地反映了伊朗政治的发展历程。基于领袖和总统在伊朗权力架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差异,1989年以来议会选举中关于总统阵营与领袖阵营的票箱对决实际上是一个假问题,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的路线斗争。2012年以来,各派势力就后哈梅内伊时代的权力布局展开了激烈争夺,表面上看是保守派内部上层利益与底层利益的碰撞,是不同派系间的政治博弈,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伊斯兰政权下一步发展"依靠谁、服务谁"的路径选择角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晓
莫让“半边天”──妇女就业、择业难透视孟晓"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这样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从此"半边天"就成为妇女的专用名称.而今,尽管女性就业在法律上和理论上是平等的,但是女性就业...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达利亚·达撒·凯伊 黄懿杰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和国防部长巴拉克(EhudBarak)认为伊朗获得核武器后的中东地区极度危险。然而,这种论证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即被军事打击后的伊朗将会真正无核。虽然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分,西方评论员的共识是军事行动最多可以延迟伊朗的核进程,而不能根除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马航 刘国常
国家审计报告制度在政府责任运行机制中发挥着重要功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现状,剖析国家审计报告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构筑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实施框架。
关键词:
国家审计 报告制度 现状透视 完善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罗爱玲
近一时期,伊朗核问题被美国炒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这是美国力图民主改造中东,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的根本目的所致。但从目前美国的对伊朗政策来看,美国对伊采取军事打击手段的可能性很小,主要以“和平演变”方式为主。
关键词:
伊朗 核问题 美国 对策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于卫青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维华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经济政策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安维华一、制订政策的一些出发点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确立了乌莱玛领导的伊斯兰政府。新政权既拒绝西方的经济模式,也拒绝东方的经济模式,而力图建立"伊斯兰的经济模式"。在这方面,伊朗当权者进行了10余年的摸索、探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勇
本文对情报学的技术维度研究进行了透视 ,阐述了情报学的技术传统 ;指出随着情报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情报学界对情报学的技术传统予以了反思 ,对情报学的技术研究进行了重新认识 ;最后阐述了跨入新世纪的情报学的技术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
情报学 信息技术 信息检索 理论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钮松
面对着海湾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力量的逐步坐大以及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无论是海合会国家还是以色列都感受到了全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全感。面对伊朗这个共同的现实威胁,以色列与海合会国家开始了安全方面的接触和初步合作。在当前巴以和平仍未实现的前提下妥当处理与以色列的关系并实现安全利益上的双赢对于以色列与海合会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以色列与海合会之间关系走向在面对共同的伊朗威胁上会有一定的突破。
关键词:
以色列 海合会 伊朗 中东安全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冀开运 母仕洪
历史上,波斯文化是伊朗高原的主流文化,但伊朗历代王朝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和文化多元一直是伊朗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伊朗疆域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互动造就了众多跨界民族以及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部落忠诚时常高于国家认同。因此,整合国族意识、塑造国家认同成为伊朗政治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自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以来,伊朗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克服长期存在的多元身份认同,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成功维护了伊朗的国家统一。当代伊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较为强烈,追求政治平等、经济发展和语言文化自由成为伊朗各民族的主要关切。伊朗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对后发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和民族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伊朗 国家认同 民族问题 民族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格琴
由于国内种种压力,奥巴马上台后主推与伊朗缓和关系的新政策很快又回到了前任的框架中:接触、谈判与遏制、制裁双管齐下。由于奥巴马政府在对伊战略上并无多大变化,无论是接触、谈判还是遏制、制裁,其政策实施都有它的局限性,无法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伊朗核问题,更无法改变美伊关系现状。中东变局对美国的伊朗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对美国传统的反伊阵线构成冲击,并激化了沙特、以色列等美国盟友与伊朗的敌对关系。美国正努力在变局中削弱伊朗的战略地位,不让伊朗在变局中受益。然而旧有思维下的博弈,无法真正解决美伊之间的问题,当然也无法有效解决伊朗核问题。
关键词:
奥巴马政府 伊朗政策 调整 中东变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大卫·斯坦伯格 王宇
20世纪50年代,为笼络大巴扎、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及有权势的保守派,巴列维政府采用多重汇率制度,汇率升值提高了消费者和进口商的购买力。20世纪60年代初,伊朗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部门逐步扩大。制造业严重依赖进口和借贷,汇率低估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发展,但也也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巴列维下台后,制造业部门逐步边缘化,维护非贸易部门利益导致20世纪80年代里亚尔汇率高估。拉夫桑贾尼执政期间,服务业部门存在的政治优势,是里亚尔汇率高估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伊朗 汇率高估 制造业 服务业 对外贸易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郭鹏 栾海亮
伊朗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资源大国,其对外油气合作主要采用回购合同模式。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伊朗回购合同的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充分反映出伊朗对外油气政策的改变,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伊朗 国际油气合作 回购合同 合作政策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岳汉景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关键词:
利比亚冲突 伊朗外交 伊朗的利比亚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