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20)
2023(2783)
2022(2451)
2021(2489)
2020(2031)
2019(4514)
2018(4439)
2017(8418)
2016(5022)
2015(5799)
2014(5879)
2013(5640)
2012(5660)
2011(5183)
2010(5546)
2009(4960)
2008(5327)
2007(4690)
2006(4269)
2005(3842)
作者
(15528)
(12923)
(12849)
(12230)
(8287)
(6437)
(5762)
(5139)
(4988)
(4727)
(4530)
(4388)
(4209)
(4177)
(4170)
(3955)
(3880)
(3842)
(3828)
(3783)
(3340)
(3284)
(3219)
(3037)
(2921)
(2882)
(2861)
(2846)
(2757)
(2721)
学科
(18216)
经济(18183)
管理(15232)
(13701)
(11814)
企业(11814)
方法(7631)
(6566)
数学(6318)
数学方法(6136)
中国(5499)
(5403)
(4962)
(4838)
(4409)
财务(4391)
财务管理(4377)
企业财务(4204)
业经(3679)
理论(3428)
(3371)
(3370)
金融(3370)
地方(3365)
银行(3362)
(3285)
贸易(3280)
农业(3244)
(3237)
(3202)
机构
大学(73288)
学院(71420)
研究(27540)
(25600)
经济(24828)
管理(23709)
中国(21407)
理学(19647)
理学院(19349)
管理学(18791)
管理学院(18653)
科学(17408)
(17005)
(15000)
(13919)
(13771)
研究所(13310)
中心(12525)
(12128)
业大(11223)
农业(10966)
北京(10961)
财经(10416)
(10345)
(10295)
师范(10167)
(9481)
(9354)
(9256)
师范大学(8239)
基金
项目(43877)
科学(33655)
基金(31599)
研究(30494)
(28450)
国家(28201)
科学基金(23322)
社会(18232)
社会科(17131)
社会科学(17124)
(16274)
基金项目(16131)
自然(15868)
自然科(15484)
自然科学(15477)
自然科学基金(15198)
(14762)
教育(14375)
资助(14174)
编号(11708)
成果(10915)
重点(10073)
(9950)
(8853)
课题(8813)
计划(8510)
科研(8509)
大学(8422)
(8288)
教育部(8261)
期刊
(32045)
经济(32045)
研究(23708)
中国(18140)
学报(14843)
(13616)
科学(12205)
(12055)
大学(11220)
学学(10427)
教育(10084)
管理(9978)
农业(9201)
(7365)
金融(7365)
财经(5760)
技术(5740)
(5345)
(5021)
经济研究(4540)
(4488)
世界(4342)
问题(4067)
业大(4059)
(4030)
图书(3956)
国际(3925)
业经(3849)
(3502)
现代(3459)
共检索到118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张洋  吕斌  
中国唐山震后重建的案例,显示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中动员和举国支援下,迅速进行震后重建的社会主义国家经验。灾后援助,特别是重建是中国政府抵抗自然灾害最重视的环节,也是通常在灾害发生之后采取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唐山地震三十后,从城市规划视角对震后唐山恢复进行再审视,对传统的防灾减灾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发生在1976年的7.8级唐山大地震,震前完全没有任何防灾准备措施,造成了24万人死亡的巨大损失。震后虽然面临着数据和资料缺失的困境,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指挥下,地方党、政、军等力量的全面介入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灾后紧急响应措施。唐山震后规划虽然确定了"易地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华同志当时是沈阳市城市规划院规划室副主任,后在国家城建总局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规划局、建设部规划司工作,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技术审查和规划设计管理,先后担任处长、局(司)副总规划师、总规划师。(谈话时所指之图是汪德华同志所著《中国城市规划史纲》193页上的唐山总体规划图和新唐山一市三城布局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军  
激励不当和监管不足导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过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催生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水平依然偏低,创新仍将是推动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力量。应当认真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建  曾帆  贾刘强  
已报道的针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研究多囿于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导致在整体上对重建规划过程的规律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对实践的宏观指导。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是一项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从系统论角度对重建规划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根据系统辨析震后重建规划的构成要素,将其内在逻辑关系抽象表达于三维坐标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逻辑关系的进一步细化,尝试建构震后重建规划系统的思维模型(ERPTM),并结合案例对模型进行解读,以期为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之所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建  曾帆  贾刘强  
已报道的针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研究多囿于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导致在整体上对重建规划过程的规律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对实践的宏观指导。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是一项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从系统论角度对重建规划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根据系统辨析震后重建规划的构成要素,将其内在逻辑关系抽象表达于三维坐标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逻辑关系的进一步细化,尝试建构震后重建规划系统的思维模型(ERPTM),并结合案例对模型进行解读,以期为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之所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骏  张照  
以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为例,在对其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规划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规划时序,处理好应急建设与长期发展关系;突出小城镇特色,加强防灾和减灾规划;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特色产业振兴规划,并及时统筹城乡一体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玉福  冯玲正  
依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编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治规划,为灾后土地整治活动提供规划依据,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治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奠定基础。本研究对灾区土地受损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土地整治目标,对因地震灾害损毁的耕地、废弃建制镇和村庄用地、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等统筹做出了整理复垦安排,估算了土地整治投资,明确了土地整治重点,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德成  李智勇  牛丽君  
通过对台湾9.21地震后林业重建经验的总结,结合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林业的状况,提出在汶川地震灾后林业重建中要大力培育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业产业,解决当地人民生计,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投资,同时要加强对林业重建的保障工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振之  叶红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震造成了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众多旅游景区遭受严重破坏。有的景区的旅游资源在地震中消失殆尽。此外,地震造成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重新运营。游客对于地震后灾区旅游业的形象和旅游信心也遭受严重打击。伴随着一些道路、城镇、旅游景区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灾区旅游生产能力和旅游消费需求遭受重创,原有的生产力受损,原有旅游产业结构被破坏。因此,有必要站在生产力布局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灾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问题。从空间布局、产业调整、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去重新规划灾后旅游业的发展蓝图,共建灾区旅游业的美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灾后重建规划组  李双成  赵志强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成都市域文化旅游资源及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尤以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附近的四市一县灾损最甚。受灾损失的重点文化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刻不容缓。论文首先对成都文化旅游设施的损毁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灾后重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恢复重建战略进行思考,提出恢复重建工作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尽快有序恢复成都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