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7)
2023(13446)
2022(11498)
2021(10824)
2020(9152)
2019(21566)
2018(21370)
2017(40649)
2016(22046)
2015(25479)
2014(25523)
2013(25543)
2012(24161)
2011(22204)
2010(22643)
2009(20963)
2008(20973)
2007(18830)
2006(16578)
2005(15324)
作者
(65847)
(55061)
(54896)
(52237)
(35075)
(26442)
(25038)
(21456)
(20932)
(19717)
(18876)
(18536)
(17744)
(17543)
(17226)
(17113)
(16385)
(16279)
(15918)
(15793)
(13902)
(13666)
(13495)
(12574)
(12484)
(12427)
(12207)
(12196)
(11189)
(11030)
学科
(105067)
经济(104973)
管理(56215)
(56119)
方法(45204)
(42663)
企业(42663)
数学(40482)
数学方法(39878)
中国(32860)
(28541)
地方(24785)
(21278)
贸易(21262)
业经(20980)
(20873)
(20641)
(19651)
农业(19070)
(18111)
(16829)
银行(16798)
(16316)
金融(16314)
(16258)
(14833)
环境(14685)
(14664)
理论(14171)
地方经济(13789)
机构
学院(324196)
大学(324116)
(142054)
经济(139254)
管理(120548)
研究(119783)
理学(102626)
理学院(101385)
管理学(99481)
管理学院(98877)
中国(92160)
科学(72084)
(71123)
(62484)
(62388)
(56584)
研究所(56545)
中心(53960)
(49144)
财经(49088)
业大(46770)
北京(46263)
(44486)
经济学(44453)
农业(44340)
(43851)
师范(43429)
(42499)
经济学院(40028)
(39300)
基金
项目(208225)
科学(163504)
研究(151853)
基金(150667)
(131723)
国家(130666)
科学基金(110730)
社会(96573)
社会科(91599)
社会科学(91576)
(80506)
基金项目(78197)
自然(70212)
教育(70144)
自然科(68621)
自然科学(68603)
(68414)
自然科学基金(67375)
资助(63934)
编号(61348)
成果(50561)
(49703)
重点(47613)
(46830)
课题(43533)
(42745)
国家社会(40386)
创新(40150)
发展(40035)
教育部(39907)
期刊
(160117)
经济(160117)
研究(100862)
中国(69755)
(52454)
学报(49654)
科学(47625)
(46645)
管理(44960)
大学(37396)
教育(36586)
农业(35841)
学学(35007)
(32384)
金融(32384)
技术(29634)
经济研究(27152)
业经(25856)
财经(24357)
问题(21254)
(21123)
(20404)
(18890)
统计(18396)
技术经济(17380)
世界(17263)
国际(16982)
(16206)
商业(15286)
图书(15273)
共检索到501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武玉英,蒋正华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口同期组规模变化对人口动态系统(如人口增长及年龄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影响。当不同规模的同期组人口进入不同的年龄阶段时,对物质及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改变。决策者在提供幼儿护理、学校教育、就业、住房、计划生育、老年人护理等服务时,必须考虑到各年龄阶段的同期组规模变化。这些需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光辉  
文章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并在参数假定分析基础上预测中国人口的变化,再根据模型数据推算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按照目前的死亡水平计算,老年人口的比重到2055年左右将接近40%的最高点。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根明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分析张根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00045)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未来15年(1996一2010年)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着2000年小康水平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仲生  
就将来人口的推测方法而言,一般有数学法、经济学法以及要素法。这里以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基准,根据要素法对将来人口进行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本文针对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的矛盾 ,对老年人口规模与人口老龄化关系 ,提高目前生育率的结果 ,抚养比的实质内容 ,“四二一”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人口总量控制与人口年龄结构调整双方矛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明确提出了总量第一、结构第二的观点和论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建伟  周灵灵  
在梳理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动状况、特征以及主要问题,并对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涵义。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限制生育、最后向鼓励生育转变的四次重大调整。与人口政策调整相对应,中国人口结构在经历了1953-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创造了大量人口红利之后,出现了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现象,人口总抚养比于2011年开始回升,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总抚养比明显高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且,部分年龄段性别比失衡严重,存在较大的"婚姻挤压"风险。这意味着,前期人口政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人口结构模型预测显示,中国人口规模的峰值大约出现在2023年前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将持续加重。这种变化会带来多方面挑战,需要政府采取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在促进人口平衡发展的同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玉鸣  
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法,对中国人口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演变满足赫斯特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人口增长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人口总数将继续持续增长,这种研究结论与中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段敏芳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21世纪中国人口具有一些明显变动和发展趋势,驾驶这些趋势促进现代化建设,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选择。关于下一个世纪前十年生育率要不要恢复到更替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激励机制和旨在提高教育劳动生产率的改革,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截流”与“分流”,开发中西部的人才战略等问题,作者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和改革的思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独立的见解。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程瑶  章冬斌  
2020年前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应保持什么样的发展速度为宜?本文对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增长曲线模型、趋势模型估测了2020年前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研究发现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今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考虑适度控制规模,逐步放缓增长速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幸荣  张春  
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广受关注,"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到今年刚实施的"全面二孩"新政策更是引发了热烈讨论。新政策的实施势必影响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灰色GM(1,1)模型预测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新政策的实行能够提高总和生育率水平、抑制出生性别比例失衡、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改善受教育程度等多种问题,而且计划生育新政策对我国未来人口数量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果,并对我国现阶段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王苏苏  刘轶锋  
文章利用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采用时空双重比较视角,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浅析了基本原因。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1)中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孕育—稳升—速升"3个发展阶段。(2)老年人口的结构性差异贯穿于70年全程,但高龄化、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倒置经历了"缩—扩"的变动模式;东北地区在"东部领跑、中西加速"模式中后来居上。(3)多数省份的老龄化进程为"低起点—高增长"模式。(4)经济社会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动因,并通过低生育、长寿命和人口迁移作用于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底部、顶端和中部,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还将继续向纵深发展,成为人口常态。在家庭结构深刻变化、养老功能极大弱化的情况下,家庭、社会、政府如何携手应对,成为新时代重大的民生议题与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