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74)
2023(3406)
2022(2751)
2021(2537)
2020(2151)
2019(4469)
2018(4446)
2017(7859)
2016(4186)
2015(4729)
2014(4903)
2013(4614)
2012(4251)
2011(3611)
2010(3722)
2009(3458)
2008(3759)
2007(3549)
2006(2793)
2005(2600)
作者
(12899)
(10549)
(10428)
(9968)
(6731)
(4951)
(4851)
(4072)
(4006)
(3896)
(3646)
(3636)
(3350)
(3333)
(3176)
(3169)
(3124)
(3078)
(3031)
(2992)
(2693)
(2663)
(2598)
(2416)
(2409)
(2359)
(2346)
(2324)
(2141)
(2131)
学科
(14287)
经济(14280)
管理(12696)
(12631)
(12272)
企业(12272)
方法(7191)
理论(5301)
中国(5177)
技术(4962)
数学(4743)
业经(4565)
数学方法(4549)
(4413)
(4309)
(3947)
教育(3897)
文化(3735)
(3454)
财务(3445)
财务管理(3440)
(3293)
产业(3272)
企业财务(3233)
教学(2887)
研究(2667)
农业(2589)
经济理论(2490)
(2441)
银行(2432)
机构
学院(60786)
大学(59716)
管理(21693)
研究(20285)
理学(18488)
(18417)
理学院(18222)
经济(17841)
管理学(17677)
管理学院(17546)
中国(14879)
科学(14413)
(14177)
(10591)
(9694)
研究所(9652)
(9360)
北京(9354)
师范(9291)
业大(9140)
(9033)
中心(9002)
(8915)
技术(8804)
(8171)
(8063)
师范大学(7371)
科技(7205)
财经(7086)
农业(6745)
基金
项目(40258)
科学(30789)
研究(30713)
基金(26508)
(23518)
国家(23255)
科学基金(19339)
社会(17470)
(16930)
社会科(16441)
社会科学(16440)
(14067)
教育(13927)
基金项目(13485)
编号(12919)
自然(12225)
自然科(11908)
自然科学(11900)
自然科学基金(11680)
成果(11277)
资助(10761)
课题(9371)
重点(9256)
(9197)
(8704)
项目编号(8487)
创新(8345)
科技(8317)
(8206)
(7881)
期刊
(21553)
经济(21553)
研究(16870)
中国(15150)
教育(11715)
学报(11022)
科学(10269)
管理(9367)
(8630)
大学(8565)
学学(7924)
(7426)
技术(6682)
科技(6018)
图书(5159)
农业(5070)
(4644)
论坛(4644)
林业(3980)
书馆(3875)
图书馆(3875)
(3772)
业经(3699)
财经(3593)
职业(3507)
(3411)
金融(3411)
(3365)
财会(3236)
技术经济(3216)
共检索到93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艳敏  彭献军  沈世华  
构树属于桑科构属多年生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自从3 000多年前有记载以来,人类祖先在多个方面对构树进行了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对文献史料、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的收集整理,发现构树在人类文明之初被用来制作树皮衣,为人御寒保暖;在汉朝以来被用于造纸,记载传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北宋时期被用来制作世界历史上第一张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汁、叶、皮、果实等均可入药的构树,更是在治病救人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如今,构树传统应用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必将迎来构树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纪元。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宋建翰  
柳树在我国历史悠久且种植范围广泛。无论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的植物造景运用中,柳树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柳树造景普遍存在无序、无形、无律、无节制的应用现状且柳树文化性表达不强,这就使得研究柳树文化内涵且深入探索柳树更为合理的造景应用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的柳树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源古至今的中国柳树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以柳文学为研究基础,结合柳画作、柳民俗等总结出柳树的六大象征意义:依依惜别、旺盛的繁殖力、安神护佑、报春使者、袅娜美丽和带有浓厚的君王色彩。在中国比德思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蒋丽华  
苏派高职学校文化是江苏区域内近百所高职学校文化的简称,是植根于江苏地区的近百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的总和,是具有江苏特色、高职特征、大学品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的"江苏样本"。在追溯苏派教育、苏派职教、苏派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梳理苏派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苏派高职学校文化的具体内涵,从育人、传承、营造三个方面进行价值定位,并从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的标识表达、强化学校精神文化价值的引领、注重专业文化的品牌塑造、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升学校活动文化的品味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余庆纯  汪晓勤  
数学史蕴含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及其发生和演进过程,揭示了数学家的文化活动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因而成了数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数学4类价值以及西方学者总结的数学史教育价值,将课堂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内涵分成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和多元文化5个维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立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还系统地梳理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和合文化历史脉络,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四个方面阐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将中华和合文化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靳伟  裴淼  董秋瑾  
文化回应性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本地文化要素关联起来,确保教学内容和文化的适切性,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文化回应性教学法中,关联是教学中处理文化的基本要求,回应是教学与文化关联的基本方式,适宜是教学中文化和谐共生的基本样态,传承则是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文化回应性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改善教学样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强调文化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资源和教学目的,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体现为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师和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观念性文化、物质性文化、活动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引入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资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登峰  陈云  
客户终生价值(CLV)研究虽然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却为企业确立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分析思路。本文就客户终身价值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客户终生价值的驱动因素和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引入了保健因素和满意因素概念,并就客户关系纽带中属于保健的因素和属于满意的因素做了分析,指出企业必须识别客户关系纽带的类型,从而降低客户不满意因素和进而提高客户忠诚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滕新贤  
鱼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寓意极为丰富的符号。尽管在民间,鱼作为丰足的象征、情爱的具象而受到广泛喜爱,但是在古代文人们的作品中,鱼的形象却呈现出了许多有别于民间的文化色彩。由于古代文人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文人们对于鱼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他们将鱼视为与自己同命运的生物,因而由鱼生发出了种种生命感喟。文人们是熟悉民间鱼文化的,然而他们不满足于用自己的才华去简单地继承和传播先民们的鱼文化,而是更注重通过对于鱼的描绘来抒发那些属于自己的情志,创造出带有本阶层特色的鱼文化。在他们的笔下,鱼不仅是富足的象征,更具有高贵脱俗的意蕴;它既是文人自身的形象代言,也是文人们所渴望的悠游生活的具象。可以说,鱼既是文人观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春青  
古代女子创作的散文作品展示了较为丰富的女作者形象及其精神世界。明中期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明显受到注重女子创作"德性之美"的文化导向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以"重情"对"明德"的导向及其创作传统进行了重构,呈现出才德兼美、德情统一的价值取向。部分女作者具有自觉的"立言"意识,希望通过文学创作称名于后世,她们对实现个体价值有潜在追求,作品表达了对于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对传统女性境遇的审视与质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邹本涛  曲玉镜  
旅游文化史研究成果丰富,但其基础理论研究却十分薄弱:旅游文化史内涵缺乏专门探讨,与旅游史内涵混淆不清;旅游文化史分期多套用社会史分期,自身特殊性湮没不彰。旅游文化史不同于旅游史,它是旅游体验与介入文化的发展史;旅游文化史分期不应随社会史亦步亦趋,应根据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另辟蹊径。旅游体验文化与旅游介入文化发展不同步时,界标的确定应以旅游体验文化为重心;各地旅游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时,界标的确定应以旅游文化相对发达者为重心。按此原则,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旅游文化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大的历史阶段,起讫时间分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薛庆国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可以从信仰和生活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在信仰层面,"认主独一"是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信仰核心,"代治人间"和"两世兼顾"蕴含着深刻且积极的思想内涵。在生活层面,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追求美德,遵循中正、求知、仁爱、平等、公平、宽容、诚信、和谐等价值观。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其中既包含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同时也存在某些制约社会进步的弊端。因此,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和社会应该通过重估、扬弃、吸纳等手段,实现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与升华。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姗姗  
高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质量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制度、质量行为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旨趣、以持续改进为特征的相对独立的质量文化形态,因而不同于其他学校亚文化。高校质量文化在引领学校卓越发展、塑造学校形象、统整学校文化、持续满足顾客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从人的价值角度探讨德育的价值,可以看出德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上,因为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德育的价值体现为为社会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双重功效的辩证统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玉华  刘安  
生命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育生命自觉"是该学派的基本论题,它最先由该学派创始人叶澜教授提出。为论证其依据及其合理性,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育生命自觉"何以在当代中国被提出?与人类社会中的其他社会相比,它是否具有唯一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继承与转换关系?"育生命自觉"是在我国市民社会逐渐发育、个人自由生存的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的一个显性的时代性命题。欧洲和北美等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都曾遭遇类似的问题,所以,这一论题还具有世界性、现代性的普遍意义,也是一个人类学命题;区别在于它富含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倪宁  蒋勤峰  
文章从商业模式的内涵谈起,提出商业模式就是商业组织的机能结构的观点。在总结现有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研究商业模式各个要素的内涵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例证说明商业模式研究成果能够用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