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2)
2023(3812)
2022(3135)
2021(3010)
2020(2326)
2019(5260)
2018(5140)
2017(9071)
2016(5254)
2015(5835)
2014(5630)
2013(5495)
2012(5215)
2011(4714)
2010(4880)
2009(4466)
2008(4355)
2007(3926)
2006(3693)
2005(3348)
作者
(17047)
(14123)
(13954)
(13253)
(9017)
(6987)
(6286)
(5464)
(5456)
(5214)
(5020)
(4902)
(4818)
(4615)
(4563)
(4507)
(4453)
(4411)
(4275)
(4245)
(3685)
(3606)
(3535)
(3457)
(3359)
(3311)
(3230)
(3110)
(3046)
(2986)
学科
(17367)
经济(17337)
管理(10099)
(8361)
方法(7174)
(6401)
企业(6401)
理论(5943)
(5910)
(5483)
中国(4886)
数学(4795)
数学方法(4700)
业经(4540)
农业(4113)
地方(3875)
教学(3806)
教育(3764)
(3316)
(3175)
(2765)
环境(2713)
(2653)
学法(2633)
教学法(2633)
(2482)
贸易(2477)
(2475)
金融(2475)
经济理论(2434)
机构
学院(73120)
大学(72050)
研究(29666)
(22046)
管理(21978)
中国(21680)
科学(21342)
经济(21334)
理学(17973)
理学院(17646)
管理学(17077)
管理学院(16951)
(16908)
(16895)
(16133)
研究所(14797)
农业(13511)
(13154)
(13118)
中心(13030)
师范(12847)
业大(12425)
(11143)
北京(11102)
(11061)
(10690)
(10632)
技术(10567)
师范大学(10477)
(10016)
基金
项目(48307)
科学(36078)
研究(32864)
基金(32719)
(30807)
国家(30521)
科学基金(24318)
(20268)
社会(18576)
社会科(17371)
社会科学(17365)
(17359)
基金项目(17253)
自然(17064)
自然科(16575)
自然科学(16565)
自然科学基金(16284)
教育(16244)
资助(14651)
编号(12792)
重点(11707)
(11330)
课题(10668)
成果(10552)
计划(10280)
(9691)
(9685)
科研(9488)
科技(9122)
创新(9030)
期刊
(29329)
经济(29329)
研究(20842)
中国(18585)
学报(16345)
(15618)
科学(14512)
教育(13151)
大学(11758)
农业(10994)
学学(10951)
管理(9023)
(7692)
技术(6867)
(6539)
旅游(6539)
(6539)
(6401)
(6129)
(5498)
金融(5498)
学刊(5275)
旅游学(5261)
游学(5261)
业经(4899)
业大(4713)
(4608)
职业(4376)
图书(4207)
经济研究(4126)
共检索到117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芳  
随着旅游实践不再被看作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日常实践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也不应被束缚在传统的现代性框架之中,而需借助旅游发展史,揭示当代旅游实践自身的当代现实特征,并回归到其最初的实践形态——一种特定的移动方式,从而将思之方向落在旅游实践的建构意义之上,探讨旅游实践的日常化对于生活世界来说有何种"新"的建构意义。因此,当代旅游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应当经历一次"还原",将旅游从启蒙叙事中"解救"出来,悬搁已有批判,并将旅游放入移动性框架之中,通过"惯常-非惯常"背景、权力背景、生存背景和目的性假设4个层级还原出旅游实践的基本内涵。在一种最为基础的层面上,旅游实践在移动性中获得了日常化后的"新"含义,基于此,可对当代旅游实践的新特征和建构意义进行再认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理论的生产与使用实际上是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分配与流通,在教育研究者看来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使用者来说,却意味着两种生产的相似或差异。我们需要揭示那些在教师群体或个人中分散的、策略性的以及权宜性的创造力所采取的潜在形式,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运作方式,描述其潜在的变化因素。把日常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着力关注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的主动参与,并使日常教育实践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沃土。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颖  
~~
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文  杨桂华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性进行了协商,不可化约的神圣性逐步趋向世俗化,传统政治治理形式遭到消解,并出现结构性张力,资本带动日常空间更迭,并使地方空间发生转向,因失去价值而走下神坛的传统仪式实践被村民当作赚钱和娱乐的工具被大肆利用,带来了社区同共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与隔离。(3)消费主义时代资本正以自身的逻辑重构着地方,相比于传统人神系统中的心态平和,村民宁静的心态被旅游发展打破,昭示着村民思维方式、心理内在感知以及多元地方感的空间生产。研究呼吁国家在引领地方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必要对象征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类仪式加以引导,并选择性地吸纳在以旅游扶贫为意义符号的仪轨和村寨自身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平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这是旅游业大国与强国的基础条件。我们14亿人口的大国,不移动的人群越来越少,不旅游的人群比例也越来越低。农村人口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增长更快,随着全面脱贫和小康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正在成为日常化消费,旅游新时代已经来临。旅游对于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大国、对于我们这个"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而言,无疑是个新现象。但它一旦到来之后,就变得波涛汹涌,迅速席卷整个中华大地。旅游与休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从"乡土中国"走向"旅游中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勇  童昀  
自从美国学者Mcintosh和Gebert于1977年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学界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认识就不断展开和深化。国内对二者关系最有代表性且较为通俗并获得广泛接受的认识是"灵魂与载体说",这一提法来源于2009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子千  廉月娟  
本文主要针对旅游业及其产业地位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对旅游业的界定、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出境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业产业地位、旅游业产业地位结构体系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享  
旅游统计教学改革是新经济形势的新要求。过去曾经有一种提法,叫“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当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的时候,用人单位发现:好不容易分配到手的人才,并不能很快胜任工作。大学毕业生们也发现:被称之为人才的自己,却在工作中无...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Ulrich Bernath  齐宏  刘莉  
文章介绍了德国奥登堡卡尔冯奥斯基大学远程教育中心自 1995年以来对在线教学的研究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肖思汉  
科学素养是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关于它究竟"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美国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习得、技能训练、本质理解、价值意识、社会参与、身份认同、读写本义等诸多观念之间的争论后,呈现出一种从"职业科学"转向"日常实践"的趋势,尤其明显地表现在2011年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中。这一"日常实践"的科学素养观强调科学理论与方法、认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以及为解决日常问题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观念下,科学教育应促进学生对科学认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在日常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美玲  
日常教育实践是教师赖以成长的沃土。基于日常教育实践的教师研究,则意味着教师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师成长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师发展意义,其目的旨在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清燕  白凯  杜涛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物质、社会和心理多重资源,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三维康复性意义结构;(3)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是在旅游者与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关联中建构的,并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对康复性意义进行共同塑造与整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实证分析回应了旅游、日常生活、健康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也为旅游业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晓丽  董锁成  贾若祥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旅游规划实践在我国各地蓬勃兴起,旅游规划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并对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对旅游规划的影响进行了评析,认为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规划必须重视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要素,让旅游规划可以在当地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大旅游”开发切实增强旅游开发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将其概括为大资源、大产业带、大产业链、大市场、大系统等几个方面,并就其中的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本文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做了梳理和归纳,指出旅游定义的多义性,以及由此给旅游学科建设造成的"困境"。作者借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方法,从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旅游,为建构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振东  
本文针对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长期以来将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的提法提出了质疑 ,并指出了这种认识产生的阶段性原因。在当前的旅游发展的热浪中 ,需要我们进行冷静的思考 ,防止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旅游大发展 ,文章中还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