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1)
- 2023(10116)
- 2022(8229)
- 2021(7860)
- 2020(6343)
- 2019(14579)
- 2018(14731)
- 2017(27355)
- 2016(15918)
- 2015(18307)
- 2014(18561)
- 2013(17600)
- 2012(16515)
- 2011(15131)
- 2010(15836)
- 2009(14742)
- 2008(14761)
- 2007(14070)
- 2006(12908)
- 2005(11877)
- 学科
- 济(54272)
- 经济(54188)
- 管理(47731)
- 业(41745)
- 企(35235)
- 企业(35235)
- 中国(24597)
- 教育(21345)
- 方法(19036)
- 制(18542)
- 财(17699)
- 农(16545)
- 数学(16015)
- 数学方法(15829)
- 业经(14483)
- 银(12060)
- 银行(12053)
- 理论(12049)
- 体(11891)
- 行(11578)
- 地方(10886)
- 贸(10806)
- 贸易(10798)
- 易(10619)
- 技术(10465)
- 学(10403)
- 策(10139)
- 农业(9994)
- 体制(9935)
- 融(9859)
- 机构
- 大学(222343)
- 学院(218992)
- 济(85942)
- 经济(83672)
- 管理(78056)
- 研究(76138)
- 理学(64740)
- 理学院(63968)
- 管理学(63037)
- 管理学院(62560)
- 中国(55379)
- 京(49425)
- 财(46792)
- 科学(40014)
- 范(37349)
- 师范(37162)
- 所(36858)
- 江(36594)
- 财经(34899)
- 教育(34516)
- 中心(33650)
- 北京(32745)
- 研究所(32230)
- 经(31327)
- 师范大学(30050)
- 州(29012)
- 院(27775)
- 农(26273)
- 经济学(26183)
- 技术(25951)
- 基金
- 项目(127147)
- 研究(106477)
- 科学(101182)
- 基金(87302)
- 家(72481)
- 国家(71668)
- 社会(65397)
- 社会科(61570)
- 社会科学(61556)
- 科学基金(61074)
- 教育(56822)
- 省(50573)
- 编号(47275)
- 基金项目(44562)
- 划(43821)
- 成果(43181)
- 课题(36695)
- 资助(35223)
- 自然(34598)
- 自然科(33680)
- 自然科学(33673)
- 自然科学基金(33075)
- 年(30954)
- 部(30762)
- 制(30479)
- 重点(29782)
- 性(29100)
- 项目编号(28815)
- 发(28719)
- 规划(27846)
- 期刊
- 济(107294)
- 经济(107294)
- 研究(82656)
- 教育(59803)
- 中国(58993)
- 财(37235)
- 管理(32975)
- 农(25147)
- 学报(24666)
- 科学(24446)
- 技术(23878)
- 融(23481)
- 金融(23481)
- 大学(21500)
- 财经(18180)
- 学学(17992)
- 业经(17662)
- 农业(16697)
- 经济研究(16178)
- 职业(16062)
- 经(15694)
- 问题(13991)
- 坛(12576)
- 论坛(12576)
- 贸(12097)
- 图书(11869)
- 技术教育(10513)
- 职业技术(10513)
- 职业技术教育(10513)
- 国际(10449)
共检索到365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福华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已开始从单位制到项目制的战略转型:建国后重点高校建设有明显的"单位制"特征;"211工程"、"985工程"具有"项目制"的部分特征;"2011计划"已具有显著的"项目制"特征。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实现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是淡化或停止实施"单位制",深化和扩大实施"项目制"。为顺利实现这种战略转型,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
单位制 项目制 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 战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天舒 李明磊
"博士课程制教育引领计划"是日本高等教育配合国家创新战略的最新实践。该计划2011年开始实施,主要是通过竞争性财政拨款与第三方机构实施评估的方式,培养差异化、跨学科的高端领军人才。该计划注重人才培养过程控制,提供学制、学生资助等制度性保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我国协同创新战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婷婷 李广平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系统研究这一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内在逻辑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政策文献计量分析和政策文本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重点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建设“、211和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四个政策演进阶段的政策主体、目标和内容变化,认为这一政策体现着以点带面的发展逻辑、需求导向的价值逻辑、学科核心的建设逻辑和项目牵引的管理逻辑。未来在“双一流”建设阶段的政策优化方面,应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势、学科固化的惯性桎梏、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和项目牵引的路径依赖,真正提升政策效果,使这一政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谢安邦 周玲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地位日益提升。发达国家纷纷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对部分大学和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本文比较了美英德日四国重点建设政策现状,分析比较了这种政策的背景与特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 比较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郭新立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进行重点建设,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重点建设是在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措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坚持重点建设的方针,必将有力地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会为应对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一、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为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1954年原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维懿 胡咏梅
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重要连接,政府通过采用一种或多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虽然政策设计者用意良苦,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产生多重结果。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实施的历史演进说明,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主要行动者(包括高校组织、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对于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工具的反应、行为选择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多重结果。在多样性社会背景下,相关行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不断分化,而政策工具没能跟上形势变化并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政策工具与制度情境间的这种不匹配,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非预期的政策结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福进 刘少雪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为国家层面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正确处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各方尤为关注的问题。从英国、德国、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异同来看,我国可借鉴英国、德国的经验,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实现政府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引入公开竞争机制,探索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组织实施,以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达成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的平衡。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 政府干预 大学自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德吉夫 包艳华
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进行梳理,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以政治逻辑为主要取向的重点高校阶段、以经济逻辑为主要取向的工程建设阶段和以教育逻辑为主要取向的内涵发展阶段,对各阶段政策工具的特点展开论述,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长期性,阐述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工具选择的复杂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 政策工具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陆亭
本文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政策脉络进行梳理,认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思路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满足了不同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进一步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整体发展。
关键词:
重点高校 “双一流”建设 示范引领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刘瑞波
重点建设项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对于加强项目管理,节约国家建设资金,保证项目按期投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的主要内容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郝彦辉 刘威
由于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两个特征,导致集团成员在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供给上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作为整个社会制度变迁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革,不同历史时段的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具有不同的特征。单位体制所形成的“政府—单位”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转型时期社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在单位制解体和单位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城市基层社区将替代传统单位,成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又一种制度性选择,构成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余小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成人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任何单一的改革都不足以解决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实现由传统学历导向型向现代学习导向型的转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凤凰涅磐,火中重生。社会转型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主要包括:办学的市场化,招生的市场化,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以及学校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转型 市场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海兵
本文详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 ,即从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变 ,就单位制形成的背景、发挥的功能、造成的后果、崩溃的原因 ,街居制演变的历程、面临的困境 ,社区制的主要特征、出现的原因、实践的模式等方面做了重点阐述 ,并对社区制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莉莉 丁安华 林至颖
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拉开改革大幕,"以需求为导向"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兴起,网络化或专业分工细碎化的发展机制渐趋成型,中国正处于通过分工细化和深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初始阶段。面对现实的转型升级压力,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贵春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因素,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自2004年开展省部共建工作以来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中西部发展的基础工程"、"亿万人民受益的民心工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