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7)
2023(10059)
2022(8435)
2021(7662)
2020(6157)
2019(13720)
2018(13555)
2017(24728)
2016(14029)
2015(15813)
2014(16042)
2013(15728)
2012(15218)
2011(14102)
2010(14404)
2009(13073)
2008(13014)
2007(12012)
2006(11044)
2005(10502)
作者
(45089)
(37321)
(37210)
(35145)
(23841)
(18253)
(16906)
(14635)
(14423)
(13783)
(13044)
(12736)
(12532)
(12206)
(12104)
(11612)
(11427)
(11013)
(10904)
(10860)
(9656)
(9592)
(9278)
(8716)
(8694)
(8520)
(8491)
(8209)
(7902)
(7794)
学科
(60544)
经济(60486)
管理(33547)
(31402)
地方(23194)
(22772)
企业(22772)
中国(21365)
(18735)
方法(15952)
业经(14785)
(14159)
地方经济(13236)
农业(12936)
数学(12860)
数学方法(12670)
(11692)
(11563)
(11387)
金融(11385)
(11367)
(11313)
银行(11271)
(10997)
环境(10511)
(10499)
贸易(10486)
(10022)
理论(9713)
(9487)
机构
学院(201678)
大学(196788)
研究(81319)
(75740)
经济(73677)
管理(64708)
中国(61197)
科学(53562)
理学(52953)
理学院(52108)
管理学(50903)
管理学院(50555)
(45562)
(45096)
(43959)
研究所(40573)
中心(36213)
(35684)
(35507)
农业(34685)
业大(32565)
(30727)
师范(30296)
(30181)
北京(29818)
(29710)
(28885)
技术(26822)
财经(26278)
科学院(25738)
基金
项目(126603)
科学(96016)
研究(92523)
基金(84609)
(76713)
国家(75959)
科学基金(61319)
社会(54103)
(53361)
社会科(50927)
社会科学(50916)
(45242)
基金项目(43816)
教育(42245)
自然(39210)
编号(38970)
自然科(38171)
自然科学(38158)
自然科学基金(37434)
(35054)
资助(34993)
成果(33053)
重点(30463)
课题(30332)
发展(27347)
(26871)
(26281)
(25783)
计划(24989)
创新(24641)
期刊
(100662)
经济(100662)
研究(64786)
中国(54425)
(42370)
学报(38347)
科学(32680)
教育(32398)
农业(29170)
大学(27304)
(26836)
管理(26692)
学学(25397)
(22223)
金融(22223)
技术(19122)
业经(18023)
经济研究(15493)
(15408)
问题(12482)
财经(12470)
图书(12195)
(10897)
(10674)
(10405)
论坛(10405)
业大(10245)
资源(10236)
科技(10230)
职业(9933)
共检索到338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时成俏  覃永嫒  王兵伟  黄安霞  覃德斌  秦洪波  覃嘉明  郑加兴  
对2006-2012年参加广西糯玉米区域试验并通过审定的糯玉米品种数量、来源、品质、鲜穗产量和抗病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审定的糯玉米品种的品质均未达到1级评分标准,品质中糯性和果皮薄厚指标没有较大突破,多数审定的品种鲜穗产量幅度为10 505~12 000 kg/hm2,鲜穗产量大于12 000 kg/hm2仅在2012年出现。针对广西糯玉米的消费市场和育种水平,糯玉米的育种工作应着重糯性和果皮薄厚及抗病性,兼顾提高鲜穗产量及糯玉米粒色为目标,因此,广西糯玉米品种选育要注重收集和改良种质资源,改进育种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时成俏  覃永嫒  王兵伟  黄安霞  覃德斌  覃嘉明  郑加兴  秦洪波  
对2005-2010年广西玉米区域试验对照种桂单22号(CK1)、正大619(CK2)及49个推荐审定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和抗性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推荐审定玉米新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有较大的突破,多数品种表现中晚熟,高产高抗等性状选育仍有较大潜力,在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茎腐病方面选育有所突破,而对早熟、耐密、耐旱、耐瘠、抗纹枯病及玉米螟的品种选育要引起足够地重视,也不应忽视对玉米容重性状的选择。提出广西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应把品种的丰产性和广适性放在首位,兼顾品种的生育期、容重、出籽率和脱水速率等性状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建宇  郑国清  任和平  刘九芬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玉米区域试验进行定量化研究,其综合值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参试玉米杂交种,结果基本符合生产和育种实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学芳  苟才明  
本文采用Eberhart和Russell模型对2008年四川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丘5组的试验数据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线性部分为极显著,离回归部分很小,玉米区试品种间产量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贵玉2号和DT6508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强,为平均稳定品种,05162为超平均稳定品种,QW 67×QW 92和NH1201为不稳定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四川省“六五”启动的玉米育种攻关,到“七五”末已取得了较大进展,1991—1997年育成的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超高产育种,应符合四川玉米产区生态育种目标多样性、广泛性。加强种质改良基础研究,筛选、创造遗传基础广、配合力高、优良基因传递力强的核心种质,突破现有玉米种质杂交模式。选育抗病、耐旱、保绿性好、株型适合,能充分利用散射光,稳定增密增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容重的超高产新杂交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莹莹  张萌  沈丹丹  张士东  李特  瞿培  张恩盈  
为了分析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点现状及参试玉米组合穗部性状和产量的遗传关系,以2006-2015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验点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青岛试点设置4个组别,参试品种数量为563个。经对4个组别的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玉米组合产量最高;对67500组各品种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r=0.556**)>百粒质量(r=0.491**)>穗粒数(r=0.462*)>行粒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胜恒  杨华  蔡治荣  易红华  周汝平  陈荣丽  
本文综述了我国糯玉米杂交育种取得的进展。我国糯玉米育种可分为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应用的主要育种方法、取得的育种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目前,利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糯质农家品种及糯质一环系是我国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利用糯玉米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已成为我国糯玉米育种的次要方法,但有可能成为主要方法。利用百年改良积累的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糯质材料,是糯玉米增扩种质资源的最佳途径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树堂  赵永厚  关义新  王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岩  赵新华  王恩广  王杨  杨春影  
糯玉米既可以鲜食,又可以做工业加工提取支链淀粉.吉林省糯玉米育种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始了糯玉米的研究工作,先后育成了春糯系列糯玉米新品种.随着糯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也逐渐加大了糯玉米品种的选育工作.先后审定了吉糯1、吉糯3、吉糯10等糯玉米品种.2005年,吉林省专门开设了特用玉米(甜糯组)区域试验,并于2007年审定了3个糯玉米新品种.吉林省糯玉米加工企业以长春大成集团和吉林省天景公司为主.长春大成集团主要加工玉米淀粉,吉林省天景公司则以加工鲜食糯玉米为主.随着一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玉米加工转化数量成倍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邸伟  
本文从辽宁农业发展实际和玉米生产产业化现状出发,探讨玉米在辽宁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玉米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研、企业、种业和栽培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霍松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入小康社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对农村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义发  汪黎明  沈雪芳  张璧  郑洪建  
糯玉米亦称蜡质玉米或中国糯玉米,中国是糯玉米世界起源中心.中国的云贵川高地糯玉米遗传多样性分布,沪与杭嘉湖平原的遗传特点是优质早熟,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糯玉米植株高大、产量高.在对中国糯玉米种质研究创新基础上,中国糯玉米杂交化改良得到较大成功,已形成鲜食、淀粉加工和畜牧新型糯质饲料三个发展方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盛良学  贺喜全  
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土壤环境;应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农艺性状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甜、糯玉米品种;施足有机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协调运用生物、农业、物理措施辅以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适时播种,隔离种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适时采收等配套措施,实现甜、糯玉米无公害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宣军  潘立腾  熊浩  汪青军  李静威  张雪梅  胡尔良  林海建  郑洪建  卢艳丽  
【目的】评价120份甜、糯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解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优良自交系,开展育种潜力评价。【方法】测定120份甜、糯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花期、株高、穗位高)、产量性状(鲜苞穗重、鲜穗重、鲜粒重等)及品质性状(皮渣率、糖度、粗蛋白、粗淀粉、脂肪含量等)。选择产量、糖度、皮渣率最优的前50%自交系开展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配合力测定。利用相同的方法对杂交组合材料进行性状调查,同时通过人工品尝对气味、色泽、糯性/甜度、风味、柔嫩度、细腻度共6个方面进行打分,并获得综合得分,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评价杂交组合的利用价值。【结果】参试甜、糯玉米自交系皮渣率、产量、糖度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0%、30%和10%,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基础。皮渣率、产量、糖度等大部分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50%以上,说明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甜玉米群体中开花期与糖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和皮渣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皮渣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糖度相关性不显著。结果表明,甜玉米育种的目标性状口感好与高产不易兼得,生产中应该适当选择早花短生育期材料。糯玉米群体中皮渣率与开花期、产量性状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糖度与开花期、产量性状无显著相关性,表明糯玉米育种的目标性状口感好与高产可同时兼得,生产中应该适当选择晚花长生育期材料。在甜玉米自交系中分别鉴定到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效应值为正值、糖度GCA效应值为正值和皮渣率GCA效应值为负值的自交系各3个。在糯玉米自交系中分别鉴定到产量性状GCA效应值为正值的自交系3个,糖度GCA效应值为正值的自交系3个,皮渣率GCA效应值为负值的自交系4个。筛选获得6个综合育种潜力较大的甜、糯玉米组合,4个有应用潜力的紫黑色甜玉米组合,1个粒色有较大应用价值的自交系SICAU76。【结论】收集的甜、糯玉米自交系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花期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较强的内在联系。依据其相关性,甜玉米生产应适当选择早花短生育期材料,糯玉米生产应适当选择晚花长生育期材料。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婧  杨引福  谢恩魁  权灵通  
本文从中国西北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阐述了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在鲜食玉米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度、规模,区域化、标准化加工,开发系列产品进物流,进超市,力争出口创汇的产业化发展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