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8)
2023(4478)
2022(3583)
2021(3438)
2020(2786)
2019(6388)
2018(6671)
2017(11120)
2016(5978)
2015(6280)
2014(6153)
2013(5751)
2012(5237)
2011(4698)
2010(4877)
2009(4694)
2008(4884)
2007(4150)
2006(4002)
2005(3798)
作者
(15233)
(12662)
(12566)
(12540)
(8225)
(5926)
(5832)
(4952)
(4829)
(4562)
(4495)
(4308)
(4303)
(4123)
(4090)
(3975)
(3746)
(3710)
(3638)
(3431)
(3337)
(3102)
(2999)
(2940)
(2932)
(2927)
(2838)
(2630)
(2580)
(2487)
学科
(23363)
经济(23326)
管理(15333)
(14135)
(11601)
企业(11601)
中国(8766)
(7932)
方法(7859)
(6934)
(6779)
数学(6557)
数学方法(6494)
(6054)
业经(5956)
(5434)
体制(5326)
教育(5263)
(5139)
劳动(5121)
理论(4933)
(4660)
银行(4652)
农业(4623)
(4510)
(4469)
金融(4469)
(3509)
教学(3500)
(3443)
机构
大学(80499)
学院(78973)
(34743)
经济(34087)
研究(30467)
管理(26740)
中国(23248)
理学(22320)
理学院(22028)
管理学(21676)
管理学院(21484)
(18615)
(17628)
科学(16346)
(14964)
财经(13745)
研究所(13326)
中心(12673)
(12579)
(12531)
师范(12447)
(12420)
经济学(11897)
北京(11793)
(11308)
经济学院(10479)
师范大学(10372)
财经大学(10248)
(10116)
教育(9524)
基金
项目(48013)
研究(38414)
科学(37860)
基金(34438)
(29849)
国家(29548)
社会(25051)
科学基金(24843)
社会科(23470)
社会科学(23464)
教育(18739)
(17354)
基金项目(17104)
编号(15696)
(15263)
自然(14225)
成果(14188)
资助(13989)
自然科(13883)
自然科学(13881)
自然科学基金(13627)
课题(11494)
重点(11235)
(11181)
国家社会(10656)
(10484)
教育部(10118)
(10005)
项目编号(9821)
(9806)
期刊
(42939)
经济(42939)
研究(30365)
中国(21429)
教育(15897)
(15371)
管理(11688)
学报(11038)
科学(10287)
大学(9307)
(9060)
(9053)
金融(9053)
学学(8403)
经济研究(7836)
财经(7817)
(6837)
技术(6551)
业经(6157)
农业(5428)
问题(5224)
改革(4314)
(4314)
(4011)
理论(4008)
职业(3945)
世界(3777)
(3599)
国际(3534)
(3463)
共检索到133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生蕾  何云峰  
人类现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整体上呈现为延续西方工业思想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劳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劳动功利主义。劳动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劳动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将劳动当作获取财富、名利、地位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当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能对人类的谋生劳动造成冲击,进而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以及生存本身面临深层次挑战。换而言之,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变革。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绝不是只有物质、经济、手段价值,劳动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人们理应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塑造劳动幸福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智能革命的发展契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幸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何勤  董晓雨  朱晓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迅速融入各产业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挑战,冲击了传统的劳动关系,引发劳动关系变革。但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和治理思路。本文依据机器行为学与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将人机动态演变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系统理论融合,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对人工智能赋能及人工智能合作阶段下的劳动关系系统进行重构,并提出以"保护算法控制下的弱势劳动者"为基本逻辑、以"可信赖的AI与体面的劳动"为目标的治理框架,分别从政府促进劳资双方力量动态平衡、实施全面的"劳动安全性"措施、进行"全谱系"的劳动保障政策设计,行业根据行业"异质性"制定劳动标准,企业实行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进行管理变革三个层面提出治理框架和策略,旨在超越传统劳动关系治理的"路径依赖",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劳动关系变革提供新的治理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毅   王军   秦志龙  
将人工智能发展、劳动错配和人口要素流动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释三者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数理模型推导发现,人工智能切实改善了人口流动趋势,且通过有效矫正劳动错配更加显著地促进人口流动。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采集2010—2018年个体、企业和地级城市三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引致了人口在区域间的双向流动;(2)机制检验说明,矫正劳动错配是人工智能改善人口流动趋势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显著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3)人工智能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呈典型的非均衡事实特征。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对劳动错配的矫正作用以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典型异质性特征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卢晓东  
劳动,对于人的成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将越来越弱化。劳动还将包括探索性劳动和艺术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九个坚持"。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智华  解彩霞  
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化与拓展引发失业风险的加大,影响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诸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人工智能背景下失业劳动者的就业权、择业权、社会保险权以及民主参与权等权利实现面临困境。鉴于此,应完善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以限制技术性经济裁员,构建多雇主社会保险体系安全网,开征人工智能税,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以弥补法律规范与公共政策供给的不足,预防与化解失业风险,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减少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能够大幅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资本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有利于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股份制变革为新型股份制、不断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制度。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才能树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君进  檀传宝  
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三个维度对劳动价值观进行过十分重要的理论解释。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本性,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教育学原理则强调,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只能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奎  
马克思在论证劳动价值论的“三个步骤”中,不适当的“排除法”要求重新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今经济现实也需要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一些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本文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交换基础,同时结合实际对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进行界定。文章最后针对目前盛行的“价格才是市场经济中真实的存在”这一说法,探讨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凯明  王钰冰  龚六堂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是机器由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工业革命,本文研究了机器应用和劳动供给转变对生产结构转型和分配结构演化的影响。本文发现,只有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应用、劳动供给转变或通用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机器更多地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得脑力密集型生产方式更多地替代体力密集型生产方式,进而开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机器和人的替代弹性还不高,机器的脑力工作偏向型技术还不成熟,那么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转换。为了稳定劳动收入份额,政府还应逐步加强机器收入税调节,形成工业革命红利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与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素凤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悄然来临,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解放人类劳动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风险和冲击。就中国的和谐劳动关系而言,它会使其在构建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劳动者的失业率将会提高、隐私权将更易受到侵犯、就业歧视将愈发严重;用人单位面临的解雇、就业歧视、侵犯隐私权纠纷数量将会增多;国家将面临着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传统劳动法调整功能消减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化被动为主动,劳动者应树立危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实现职业转型升级;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立法,并制定、完善公共服务政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孟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艰难转型。不断增强的技术变化要求劳动教育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以促进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工作世界的技能迁移要求劳动教育为教育者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以支持受教育者实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社会生活的变革要求劳动教育必须要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通过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推动自身成为满足教育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对劳动技能转变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劳动教育转型。为推动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能力、打破教育边界,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框架。劳动教育实施部门可以从战略层面、教学层面、平台层面、制度层面提供支持,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炳豫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生产活动中担任"领头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商品生产的诸多新变化,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后续探究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理解。最后,文章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归来之道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共享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