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50)
- 2023(6899)
- 2022(5188)
- 2021(4767)
- 2020(3609)
- 2019(8078)
- 2018(7708)
- 2017(14440)
- 2016(7412)
- 2015(8198)
- 2014(8006)
- 2013(7719)
- 2012(6902)
- 2011(6245)
- 2010(6214)
- 2009(5923)
- 2008(5514)
- 2007(5084)
- 2006(4450)
- 2005(3489)
- 学科
- 济(31202)
- 经济(31158)
- 农(25093)
- 业(24357)
- 管理(18109)
- 农业(17396)
- 企(14375)
- 企业(14375)
- 业经(12495)
- 中国(12427)
- 方法(9150)
- 财(8440)
- 地方(8274)
- 制(7826)
- 农业经济(7557)
- 数学(7370)
- 数学方法(7308)
- 发(7043)
- 劳(6521)
- 劳动(6504)
- 发展(6329)
- 展(6323)
- 收入(6100)
- 策(5403)
- 村(5151)
- 体(5146)
- 农村(5133)
- 学(5036)
- 建设(4981)
- 银(4971)
- 机构
- 学院(107463)
- 大学(104386)
- 济(46075)
- 经济(45118)
- 管理(42049)
- 理学(36706)
- 理学院(36330)
- 管理学(35871)
- 管理学院(35658)
- 研究(34532)
- 中国(25644)
- 京(20491)
- 农(20406)
- 财(20405)
- 科学(18873)
- 中心(16659)
- 财经(16331)
- 范(15913)
- 江(15881)
- 师范(15838)
- 所(15367)
- 经济学(15125)
- 业大(15045)
- 经(14948)
- 农业(14359)
- 研究所(13844)
- 经济学院(13664)
- 师范大学(12712)
- 州(12542)
- 院(12101)
- 基金
- 项目(75082)
- 科学(61410)
- 研究(60019)
- 基金(55803)
- 家(47193)
- 国家(46674)
- 社会(42081)
- 科学基金(41188)
- 社会科(39569)
- 社会科学(39562)
- 基金项目(29658)
- 省(29366)
- 教育(26423)
- 编号(25183)
- 划(23968)
- 自然(23035)
- 自然科(22518)
- 自然科学(22515)
- 自然科学基金(22100)
- 成果(20522)
- 资助(19922)
- 国家社会(18039)
- 发(17393)
- 制(16782)
- 部(16762)
- 课题(16533)
- 重点(16365)
- 创(16069)
- 人文(15406)
- 性(15190)
共检索到156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卫东 王奕韬 李强 罗仁福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乡村治理 人情交换 市场机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卫东 王奕韬 李强 罗仁福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乡村治理 人情交换 市场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一兰 黄晓野
本文构建制度框架下政府与乡村迁移者博弈模型说明政府政策选择机制形成与迁移者决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决定迁移者迁移策略,城市发展能否从迁移中获得利益决定政府对迁移的管制程度,农业发展能否为迁移提供支持决定迁移者的迁移决策。迁移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政府策略与迁移者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改善乡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条件有助于加速迁移进程,减少城市劳动力市场对迁移者的歧视,提高城市化质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关键词:
农时 乡村劳动力 工业化 就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关键词:
农时 乡村劳动力 工业化 就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华
依据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对特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臣 卢华
本文采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64个地级市数据,从地市内迁移、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三个维度检验了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市内迁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对迁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但影响均不显著。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劳动力地市内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金华 陈丽华 应瑞瑶
本研究基于福建省498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问卷分析,测度了"网络规模"、"名义强度"、"实际强度"、"行业异质性"、"地区异质性"、"职位异质性"等6个个体社会网络维度。实证分析表明,除了"名义强度"之外,其他个人社会网络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和回流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网络规模"越大、"实际强度"越紧密、"行业异质性"越弱、"地区异质性"越强、"职位异质性"越强,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就越高,进城后回流的概率越低。个体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融入城市(不回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农村劳动力转移 回流 影响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尹长丰 柳百萍
本文通过对合肥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统计,合肥地区《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测度以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测算分析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2、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3、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迎
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百萍 胡文海 尹长丰 韦传慧
乡村旅游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与困境并存。困境原因,一是产业初级性导致转移就业有效性难以发挥,二是转移主体在重新选择就业机会时发生分化,农民转移动机发生由"经济性转移"向"价值性转移"的变化。根据乡村旅游转移劳动力就业阶段性特征,应加快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构建有效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内生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晖 田亮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为农民收入实现增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它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一直困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也会推动城乡二元化结构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钱雪飞
从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全程角度出发,并基于对1012位城乡迁移农村劳动力的实证调查,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过程中个人成本与个人收益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这一种类型,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城乡迁移 个人成本 个人收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