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47)
2023(13919)
2022(11385)
2021(10319)
2020(8260)
2019(18286)
2018(17522)
2017(33948)
2016(17960)
2015(19595)
2014(19324)
2013(19147)
2012(18024)
2011(16383)
2010(17027)
2009(16014)
2008(14920)
2007(13624)
2006(12221)
2005(11360)
作者
(50945)
(42429)
(42354)
(40696)
(27032)
(20352)
(19149)
(16201)
(16150)
(15330)
(14676)
(14136)
(13782)
(13704)
(13359)
(13246)
(12499)
(12361)
(12029)
(11866)
(10793)
(10312)
(10148)
(9777)
(9693)
(9677)
(9362)
(8985)
(8576)
(8404)
学科
(96089)
经济(96026)
(52258)
管理(50401)
(42333)
企业(42333)
方法(31110)
中国(29912)
(27411)
金融(27408)
数学(26847)
数学方法(26612)
地方(26185)
(25407)
银行(25389)
(24628)
(22815)
业经(21632)
(20966)
(19569)
(17022)
农业(16453)
地方经济(15787)
产业(14754)
(14126)
(14073)
贸易(14060)
(13617)
(13028)
财务(12996)
机构
学院(260806)
大学(256501)
(122222)
经济(119919)
管理(95317)
研究(93457)
理学(81354)
理学院(80447)
管理学(79255)
管理学院(78752)
中国(75404)
(55163)
(52654)
科学(52317)
(46481)
财经(43717)
中心(42481)
研究所(41936)
经济学(39950)
(39635)
(39514)
(38430)
经济学院(35729)
(33778)
北京(33427)
业大(33419)
(32882)
师范(32539)
财经大学(32415)
(32042)
基金
项目(166741)
科学(132488)
研究(124290)
基金(121376)
(104752)
国家(103884)
科学基金(89305)
社会(82633)
社会科(78719)
社会科学(78697)
(65634)
基金项目(62871)
教育(55880)
自然(54152)
(53955)
自然科(52920)
自然科学(52907)
自然科学基金(52009)
资助(49664)
编号(48971)
成果(39744)
(39192)
重点(38006)
(36512)
(35156)
课题(35019)
国家社会(34997)
(33304)
创新(32917)
发展(32508)
期刊
(144172)
经济(144172)
研究(83138)
中国(53969)
(41847)
(39498)
金融(39498)
管理(38880)
(36937)
学报(36379)
科学(35581)
大学(28725)
学学(27658)
经济研究(24861)
农业(24138)
教育(23541)
财经(23228)
技术(22317)
业经(22207)
(20331)
问题(18219)
(14588)
技术经济(14207)
国际(13257)
商业(12907)
世界(12839)
现代(12532)
统计(12450)
(11752)
经济问题(11566)
共检索到408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穆建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急剧萎缩,沿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返乡、返乡失业的困境。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内需驱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激励,促使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良  刘飞  
中国选择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了经济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偏离,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当中国进入经济周期调整与结构转型从而产生了巨大就业压力的时候,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就业压力,尤其影响了严重依赖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力。由此,必须从一个较长时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依赖于将经济发展转移到就业优先的模式上来,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平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实施战略的几个问题和现状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艰巨性 ,并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傅伯仁  王璠  李爱宗  
本文在肯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贡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的地位、生存特征、文化素质、转移成本与风险,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制度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城镇化,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龙斌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也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沿海地区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可以化解资源约束,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此,中西部地区应该依托优势找准承接点,积极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构筑产业集群,以确保顺利承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保江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破坏力的减轻和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大国竞争格局及国际社会治理机制将发生深刻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钧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区域、文化程度、培训、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转移的组织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德文  张展新  程杰  侯慧丽  
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就业冲击。尽管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基本都已外出,但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等问题。由于务工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将增加贫困地区农户的返贫风险和脱贫难度。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就业不稳定性增加等新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策思路来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而且可以为贫困地区减少贫困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华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构成经济增长基本要素的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配置经济增长基本要素,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已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章爱群  章胜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并且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形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劳动就业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深化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有林区,尤其是森工企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林业劳动部门的工作难点之一。通过调查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农业经济是转移林区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辜胜阻  孙祥栋  刘江日  
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双转移"的现状,进一步指出"双转移"是培育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降低农民工大规模异地转移所带来的过高代价、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转移"是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劳动力的理性选择,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的有机结合,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回流,以劳动力回流促进产业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双转移"的五个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海东  万弋芳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与重构。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要素流动重组的频率、规模和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外部环境。文章以中部地区的典型代表——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动态与新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