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98)
- 2023(4548)
- 2022(3863)
- 2021(3480)
- 2020(2758)
- 2019(6395)
- 2018(6125)
- 2017(11677)
- 2016(6252)
- 2015(6651)
- 2014(6413)
- 2013(6648)
- 2012(6213)
- 2011(5791)
- 2010(6120)
- 2009(5860)
- 2008(5897)
- 2007(5447)
- 2006(5026)
- 2005(4751)
- 学科
- 济(31591)
- 经济(31562)
- 管理(15214)
- 业(13219)
- 中国(13218)
- 方法(10454)
- 企(9697)
- 企业(9697)
- 数学(8288)
- 数学方法(8157)
- 地方(7289)
- 学(7227)
- 农(7068)
- 理论(6761)
- 城市(6193)
- 劳(5543)
- 劳动(5525)
- 业经(5295)
- 农业(4927)
- 财(4864)
- 教育(4601)
- 贸(4592)
- 贸易(4589)
- 城市经济(4492)
- 制(4478)
- 关系(4414)
- 易(4382)
- 和(3994)
- 融(3994)
- 金融(3992)
- 机构
- 大学(98781)
- 学院(94316)
- 济(39543)
- 经济(38573)
- 研究(34595)
- 管理(31810)
- 理学(26667)
- 理学院(26240)
- 管理学(25663)
- 管理学院(25447)
- 中国(24707)
- 京(21948)
- 科学(20112)
- 财(18938)
- 所(17186)
- 范(16460)
- 师范(16377)
- 研究所(15343)
- 财经(15096)
- 江(14783)
- 中心(14375)
- 北京(13980)
- 经(13693)
- 师范大学(13686)
- 经济学(13475)
- 院(12287)
- 经济学院(12009)
- 州(11953)
- 农(11416)
- 财经大学(11096)
- 基金
- 项目(56851)
- 科学(45658)
- 基金(42652)
- 研究(42068)
- 家(36635)
- 国家(36333)
- 科学基金(31335)
- 社会(28878)
- 社会科(27375)
- 社会科学(27365)
- 基金项目(22156)
- 省(20046)
- 教育(19659)
- 自然(19015)
- 自然科(18649)
- 自然科学(18646)
- 自然科学基金(18276)
- 划(18022)
- 资助(17007)
- 编号(16122)
- 成果(14703)
- 部(12999)
- 重点(12874)
- 国家社会(12388)
- 发(11945)
- 课题(11873)
- 教育部(11633)
- 人文(11000)
- 大学(10928)
- 创(10599)
共检索到152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宁越敏
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一)──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宁越敏艾伦·斯科特(AllenScott)是美国独树一帜的经济和城市地理学家,他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产业组织与大城市内部区位关系的研究,随后把新制度学派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城市化的分析。80年代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宁越敏
从劳动分工到城市形态(二)──评艾伦·斯科特的区位论宁越敏四、灵活生产系统和新的工业空间1988年,斯科特发表了“灵活生产系统和区域发展:北美和西欧新的工业空间的崛起”一文[7]。在这篇论文中,斯科特试图分析后工业化社会生产组织形态与空间经济动态之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齐讴歌 赵勇 王满仓
本文在区分集聚机制与集聚效应、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成本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的基础上,使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将知识创造、知识溢出和知识积累结合起来,分析了知识分工与技术外部性促进城市集聚经济的发生机制。知识分工通过协作机制、结构匹配机制和循环累积机制促进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交流外部性条件下技术外部性的创新集聚效应和动态累积效应实现了知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低成本使用,二者共同促进了城市收益递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建筑形式是空间与时间关系的“被动体”与“主动体”。重新考虑这种关系时,应明确存在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各种媒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鸿雁
针对中国城市正在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脉的断裂,城市记忆出现空白,城市形态从物理的、空间的、文化的、心理的层面出现断裂这些现象,全面反思了中国城市形态的各种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形态本土化主张,强调了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并将之上升为一个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可持续力的构建和民族自信力的重构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陶生 胡爽平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在价值源泉问题上两种性质不同的理论。无论从理论来源、两者的关系和根本目的看,都不可能把这两种理论统一起来,形成新的商品价值理论,达到理论创新的境界,最终只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否定,导致庸俗的多元价值论的重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交流、融合以相应的科学价值理论为中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于科学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具有两类总体假设(经验假设和概念假设)作为基础。从这些科学前提出发,运用基本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和交易进路,通过模型建构,可以]绎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的全部可能的逻辑形式。从马克思既有方法论的内在涵义看,科学劳动价值论应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理论奠基。
关键词:
科学劳动价值论 劳动过程 分工 交易费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伍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乔继明
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内部新的劳动空间分工乔继明劳动空间分工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理论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以至全球范围的生产空间组织、资本投资指向、公司组织及劳动力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劳动空间分工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吕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致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和分层化,在劳动关系的一般形态之外出现诸多特殊形态,由此产生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引起法学界、经济学界及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文
服务劳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财富的创造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为人的发展提供途径和基础,但这是间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财富的形式与尺度发生了变化,服务劳动成为这种变化的手段与过程,而服务劳动分工则为将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由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的本质的真正所在。大力推进服务经济和服务劳动发展不仅是现实经济需要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应堂
劳动分工是一个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特别是对新型农民的培养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三农”问题的一个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农业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新型农民的实质就是要把农民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民转化为市场经济下的新型农民,即农业工人,文章对新型农民的目标、培养的前提与方法、培养途径以及政府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农民与新型农民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还分析了新型农民需要面对的专业化风险和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农业 劳动分工 农民 企业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璟
文章回顾了以斯密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从劳动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做了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根据已有理论结论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实,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分工 专业化 产业集群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广平
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形态原理将商品区分为简单商品和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两种形态,这种划分不仅科学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性质,还为准确解释劳动价值论功能、适用范围及价值转形、市场价格、供求规律、稀缺法则等价格理论基本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