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5)
- 2023(11627)
- 2022(9576)
- 2021(9245)
- 2020(7405)
- 2019(16547)
- 2018(15945)
- 2017(28850)
- 2016(15422)
- 2015(17430)
- 2014(16493)
- 2013(15900)
- 2012(14862)
- 2011(13534)
- 2010(13658)
- 2009(12505)
- 2008(12416)
- 2007(11029)
- 2006(9707)
- 2005(8864)
- 学科
- 济(57912)
- 经济(57830)
- 管理(45612)
- 业(44615)
- 企(37413)
- 企业(37413)
- 中国(22738)
- 方法(21667)
- 数学(18218)
- 数学方法(18081)
- 农(17820)
- 技术(16621)
- 制(16267)
- 财(14668)
- 业经(14383)
- 贸(12694)
- 贸易(12682)
- 易(12427)
- 学(12137)
- 体(12135)
- 技术管理(12104)
- 银(11845)
- 银行(11823)
- 教育(11723)
- 行(11473)
- 融(11272)
- 金融(11265)
- 农业(11215)
- 理论(10577)
- 地方(9422)
- 机构
- 大学(216912)
- 学院(212449)
- 济(93809)
- 经济(91963)
- 研究(82284)
- 管理(79293)
- 理学(67462)
- 理学院(66684)
- 管理学(65790)
- 管理学院(65346)
- 中国(61544)
- 京(47168)
- 科学(45055)
- 财(42829)
- 所(39840)
- 研究所(36154)
- 中心(35621)
- 财经(33560)
- 农(32846)
- 江(31727)
- 经(30888)
- 北京(30510)
- 院(30174)
- 经济学(29889)
- 范(29238)
- 师范(28952)
- 业大(27709)
- 经济学院(26720)
- 农业(25381)
- 财经大学(25104)
- 基金
- 项目(142555)
- 科学(114300)
- 研究(109639)
- 基金(104652)
- 家(92375)
- 国家(91227)
- 科学基金(77416)
- 社会(72468)
- 社会科(68619)
- 社会科学(68602)
- 省(53697)
- 基金项目(53677)
- 教育(51220)
- 划(46148)
- 自然(45846)
- 自然科(44851)
- 自然科学(44834)
- 自然科学基金(44122)
- 编号(42499)
- 资助(40858)
- 成果(36174)
- 创(35634)
- 部(33156)
- 重点(32958)
- 创新(32408)
- 课题(31647)
- 国家社会(31630)
- 发(31293)
- 教育部(28951)
- 中国(28793)
共检索到337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大为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从实行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正反经验雄辩地证明,只要中国人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中国人民改革攻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能够被不断激发,只要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主体"的领导地位被不断加强,现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方向就无比坚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君 李瑞 梁正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既遵循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也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有独特的制度特征、路径特征、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逻辑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涵盖多元主体共生关系治理、自演化系统整体效能提升以及开放式系统外部合作治理三方面基本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大学治理 历史演进 实践逻辑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理论 历史 实践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越 姚位燕 赵春生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清晰脉络,为指导国家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依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历史、国家审计本质、国家审计职能、国家审计质量、国家审计体制、国家审计风险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等七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理论体系 未来展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博文 张再生
立足于公地悲剧规制、众创经济发展和人类中心回归,将众创逻辑模式引入生态治理,建构众创生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众创生态治理模式的逻辑概念、作用机理、博弈困境和建构方略。研究表明,众创生态是通过大众创新创业推动生态治理的资本化运作和市场化改革的行为逻辑模式;众创生态作用机理包括生态众智、生态众包、生态众筹和生态众扶;建构众创生态治理模式需要集聚众智、实施众包、推广众筹和强化众扶,进而对接众创生态资源场域,制造众创生态创意运维,激活众创生态融资链条,突出众创生态赋权协同。
关键词:
众创 生态 治理 协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闫宁 徐彦平
国家骨干校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透射出对骨干校建设庞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刻的思考,什么是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什么是建设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剖析,将课程改革作为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从而形成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逻辑体系,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才有可能使整个建设载体、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程 体制机制创新 切入 贯穿 建设逻辑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昊光 岳启明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导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国家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者、资本、科学技术、自然条件、信息数据、社会过程这六大要素不断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体系政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建设及信息化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正面推动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具体实践,是国家创新模式转变的科学回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平衡之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宁
国家骨干校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透射出对骨干校建设庞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刻的思考,什么是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什么是建设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剖析,将课程改革作为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从而形成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逻辑体系,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才有可能使整个建设载体、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程 体制机制创新 切入 贯穿 建设逻辑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佳臻 弓越 王晓光
智慧数据是破解目前文化遗产领域数据资源庞大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困境的重要手段。文章探索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价值如何在资源建设中逐步凝练,并在智慧服务应用中实现,从而激活文化遗产价值,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文章选取国内外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应用相关项目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化遗产价值创生的逻辑与路径,首先明确参与主体、数据资源、数据标准、支撑技术四个价值创生核心要素;其次分析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从数字化、数据化、智慧化到场景化的建设流程中,其价值激活、价值聚合、价值挖掘与价值释放的价值创生环节;最后从资源建设、服务应用、价值表达三个方面对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价值创生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促进文化遗产智慧数据提质增效。
关键词:
智慧数据 价值创生 文化遗产 智慧服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程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有着不同的市场逻辑。首先,金融抑制和金融欠发达所留下的套利空间和市场空白,是新金融创新的市场基础。其次,金融监管的宽松和包容赋予了新型金融产品试错、探索和早期发展的空间。最后,人口众多的统一市场的存在,为网络效应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上述创新逻辑下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具有IT背景的非金融企业自下而上的创新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具有典型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与多元、广泛的新型风险相伴相生,急需探索有效的市场规制之道。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坤
[目的/意义]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全面、准确的治理信息,推动社会事实的清晰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法/过程]通过建构“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信息治理分析框架,以厘清国家治理背后的信息逻辑。[结果/结论]通过认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国家的信息汲取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获得大量的静态、动态治理信息。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注意力的稀缺性,大量的治理信息必须通过筛选、整合、加工等程序才能够转化成为与治理主体注意力相匹配的有效信息,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用。经过处理的治理信息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精准的服务提供,以及通过信息管制工具为国家实现更有效的管制奠定基础。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就是要从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治理信息”走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治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申 程霖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取得了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现代化思想。该思想的逻辑体系体现在前提、目标、战略和动力四个层面,并在发展变迁中,主要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一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农业大国的经济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历史阶段特征,首创性地做出了系统探索;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张,并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和深化;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对世界经济现代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开拓理论新境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章玉贵 赵文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这一关键命题进行长期探索并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特点和前瞻性战略设计。本文从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逻辑演进和范式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进阶优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致力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范式参照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各国迈向繁荣共生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