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8)
- 2023(8644)
- 2022(7527)
- 2021(7150)
- 2020(5983)
- 2019(13241)
- 2018(13185)
- 2017(25597)
- 2016(14155)
- 2015(15933)
- 2014(15872)
- 2013(15741)
- 2012(14618)
- 2011(13368)
- 2010(13720)
- 2009(13061)
- 2008(13012)
- 2007(12035)
- 2006(11152)
- 2005(10266)
- 学科
- 济(58897)
- 经济(58799)
- 业(50422)
- 农(46039)
- 管理(41389)
- 农业(30545)
- 企(29712)
- 企业(29712)
- 业经(18802)
- 制(18736)
- 方法(17108)
- 中国(16660)
- 财(16473)
- 数学(14648)
- 数学方法(14370)
- 体(13317)
- 地方(13150)
- 银(10861)
- 银行(10849)
- 贸(10630)
- 贸易(10621)
- 发(10408)
- 行(10403)
- 易(10360)
- 农业经济(10275)
- 学(10067)
- 体制(9854)
- 策(9836)
- 融(9642)
- 金融(9639)
- 机构
- 学院(202909)
- 大学(198561)
- 济(87569)
- 经济(85689)
- 管理(76637)
- 研究(71514)
- 理学(64969)
- 理学院(64294)
- 管理学(63299)
- 管理学院(62927)
- 中国(57646)
- 农(51565)
- 财(42151)
- 京(41668)
- 科学(40952)
- 农业(38956)
- 所(36722)
- 业大(34523)
- 中心(33897)
- 江(33801)
- 研究所(32275)
- 财经(31416)
- 经(28223)
- 范(26262)
- 师范(26068)
- 州(25989)
- 北京(25940)
- 省(25238)
- 经济学(25157)
- 院(24753)
- 基金
- 项目(128211)
- 科学(101489)
- 研究(98847)
- 基金(92598)
- 家(79587)
- 国家(78787)
- 科学基金(67278)
- 社会(63935)
- 社会科(60123)
- 社会科学(60109)
- 省(51349)
- 基金项目(48911)
- 教育(44187)
- 编号(41798)
- 划(41741)
- 自然(40985)
- 自然科(39985)
- 自然科学(39976)
- 自然科学基金(39238)
- 资助(36413)
- 成果(35079)
- 制(30857)
- 农(29825)
- 部(29375)
- 重点(28902)
- 课题(28797)
- 发(28630)
- 创(26616)
- 性(26521)
- 国家社会(26157)
- 期刊
- 济(111109)
- 经济(111109)
- 研究(63557)
- 农(56793)
- 中国(48941)
- 农业(37932)
- 财(32899)
- 学报(29801)
- 科学(28776)
- 管理(26991)
- 融(25249)
- 金融(25249)
- 大学(24235)
- 业经(23131)
- 学学(22922)
- 教育(22137)
- 业(17709)
- 技术(17473)
- 问题(15913)
- 财经(15739)
- 农村(14737)
- 村(14737)
- 农业经济(14200)
- 经济研究(13968)
- 经(13524)
- 世界(12365)
- 版(12015)
- 经济问题(11152)
- 贸(10023)
- 社会(9810)
共检索到328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春梅
受欧洲合作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合作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各界认为,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30年代初安徽农村的合作运动发展迅猛,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全省各个县份基本建立了合作组织,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从这时期安徽省对合作社的设计看,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具备多种功能,同时注意各种力量的整合,形成了安徽合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样,受制于各种因素,这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毕竟...
关键词:
合作社 安徽农村 “三农”问题 制度变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近代乡村社会改变的关键是民众认同并逐渐掌握新的现代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技能,而诸技能的全面导入、传播对于各种单设机关而言是力所不及的,需要设置综合性组织机构来承担。民众教育馆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借助行政力量掀起的民众教育运动综合机关,对当时乡村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基层政治、农业生产的近代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产物,它更多考虑的是政府偏好和政党意愿,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弊端妨碍了其最大绩效的发挥,最终导致整个民众教育运动走向失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述胜
要理解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翼。社会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是一个处在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概念,其历史功能包括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两个方面,其具体职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在社会教育的主体方面,知识分子群体和国家、地方政权三方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解决国家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与基层社会自主、自治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不同的探索方式,但限于历史条件而未及充分展开。
关键词:
社会教育 教育功能 教育主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登艳 汤斌
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土地制度呈现出制度上的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即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的农民个人最终所有和社会占有相结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苏刚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是对"仪型他国"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必要修正;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三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特质的路径依赖;四是不同权力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对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的培养及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梁娜
近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管理体制上的民主化是集近代化特征于一身的重要实体性标志,可以说其变迁过程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关于近代开埠口岸、沿海地区企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鉴于近代中国社会二元结构和地域发展不均衡性特征,作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将视角汇聚到晚清民国时期内地企业的发展上来,民国时期云贵川等省份企业制度的变化成为研究的一个重心。然而,山西作为民国时期内地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一个省份,由于史料阙如,相关深入研究还比较匮乏。该文通过详细梳理山西省档案馆发现的关于民国时期斌记商行相关公司章程、人员登记...
关键词:
民国 山西 企业制度 组织结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严奇岩
随着20世纪初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民国的助学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尝试。即近代的助学制度由清末的膏火转化为民国时期的公费、免费、奖学金和贷学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民国时期助学制度的鲜明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性的实现。民国时期的助学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 助学 形式 特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建华
交易所的公司化、上市及并购是全球交易所竞争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北及关内主要地区的部分物券交易所基于特定原因就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并购重组活动,而这些交易所并购重组的起因、形式、结局和影响不尽相同。20世纪20年代初东北日资取引所率先在华开展交易所合并活动1920年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的日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建华
交易所的公司化、上市及并购是全球交易所竞争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北及关内主要地区的部分物券交易所基于特定原因就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并购重组活动,而这些交易所并购重组的起因、形式、结局和影响不尽相同。20世纪20年代初东北日资取引所率先在华开展交易所合并活动1920年世界经济出现大萧条,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的日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智君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道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大体上经历了民国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们或通过具体的实践,或通过痛苦的思索,或通过激烈的论争,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于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之路。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作为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不少思想成果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当代产业经济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产业结构思想 变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烨 陈志超
本文旨在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阐释安徽区域文化的特点,分析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构建在新形势下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应该选择的策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安徽 文化 战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贵民
诱致型制度变迁使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并繁荣一时。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是一种强制型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安排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此限制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从强制型制度变迁向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具体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消除农民顾虑;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高效的筹资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费用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建立技术过硬,服务质量高的医疗服务机构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
制度是组织的"内核",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不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和主体,而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基于上述制度与组织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问题分析框架,考察"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组织演替的关系,发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挤压,涉农内生组织逐渐消亡、异化,外生组织入侵、占位,导致制度变迁主体缺失,组织演替丧失连续性和动力源泉;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导致涉农制度变迁滞后和非均衡;涉农制度变迁与组织演进在制度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中被"锁定",失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铭雨
清华民国时期的生源地域分布广泛,是少数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高校之一。其招生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9-1924)采用各省选派与公开招考结合的方式,第二阶段(1925-1937)为自主选拔阶段,第三阶段(1938-1948)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清华通才培养、自由包容的育人理念在各个招生阶段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除制度性原因以外,多元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早期清华学校学生的分省选拔,广布的考点和广泛的来源中学是其重要保障。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何瑞铧 朱灵通 王宇靖 廖金锋 邱瑶
以控制论、代理理论和审计独立性理论分析民国时期政府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及其历史经验,在理论上可以深化审计史研究,在实践上可为健全政府审计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启示。民国时期政府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准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使用制度和考核制度。其中,准入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侧重于事前控制,使用制度侧重于事中控制,考核制度侧重于事后控制。民国时期政府审计人员管理制度从理论上有助于降低社会公众与审计人员、政府部门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审计独立性,但由于受政治腐败和战争环境的制约,实践效果有限。可借鉴民国时期审计人员制度中的有益经验,优化完善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与考核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