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9)
- 2023(5078)
- 2022(4097)
- 2021(3922)
- 2020(3244)
- 2019(7050)
- 2018(7054)
- 2017(13643)
- 2016(7557)
- 2015(8286)
- 2014(8109)
- 2013(8250)
- 2012(7721)
- 2011(7267)
- 2010(7426)
- 2009(6725)
- 2008(6654)
- 2007(6080)
- 2006(5616)
- 2005(4911)
- 学科
- 农(44194)
- 济(32194)
- 经济(32172)
- 农业(29395)
- 业(27606)
- 业经(11998)
- 管理(11612)
- 农业经济(9861)
- 村(8935)
- 农村(8921)
- 土地(8918)
- 方法(8502)
- 发(8191)
- 学(8087)
- 中国(8064)
- 制(8030)
- 数学(7719)
- 数学方法(7648)
- 地方(7363)
- 企(7116)
- 企业(7116)
- 发展(6768)
- 展(6765)
- 劳(6678)
- 劳动(6677)
- 人口(6434)
- 收入(6400)
- 农业劳动(6300)
- 及其(6254)
- 体(6105)
- 机构
- 学院(109592)
- 大学(103483)
- 农(46971)
- 济(45063)
- 经济(44145)
- 研究(42742)
- 管理(39524)
- 农业(35829)
- 中国(34584)
- 理学(34116)
- 理学院(33695)
- 管理学(33064)
- 管理学院(32877)
- 科学(29022)
- 业大(27170)
- 所(23578)
- 京(22334)
- 农业大学(21760)
- 研究所(21680)
- 中心(20778)
- 江(17918)
- 财(17522)
- 业(17494)
- 省(16952)
- 科学院(15685)
- 范(15138)
- 师范(15016)
- 经济管理(14584)
- 院(14464)
- 发(14252)
- 基金
- 项目(76561)
- 科学(59923)
- 基金(55325)
- 研究(55021)
- 家(50486)
- 国家(49961)
- 科学基金(41068)
- 社会(34292)
- 社会科(31895)
- 社会科学(31887)
- 省(30893)
- 基金项目(30256)
- 农(27822)
- 自然(27132)
- 自然科(26392)
- 自然科学(26389)
- 自然科学基金(25886)
- 划(25727)
- 编号(23797)
- 教育(22719)
- 资助(20852)
- 发(18411)
- 成果(17890)
- 重点(17718)
- 部(17092)
- 业(15945)
- 课题(15329)
- 创(15224)
- 计划(14948)
- 科研(14583)
共检索到166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汝立
为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农转工和农转居这两种安置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农转工由于体制转型导致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作为其替代办法的农转居虽然正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首选方案,但许多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面临着因其素质低下而无法就业只能“吃低保”的困境。因此,农转居不宜盲目扩大规模。与上述两种政府主导型的安置方式所不同的是,按土地市场价值给予失地农民补偿的自主择业将成为一种新的征地安置方式。
关键词:
城市化 农转工 农转居 安置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炯 邱源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济益 马晨
从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的演进轨迹出发,基于2740份微观调研数据,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进行结构性解析。研究表明:不同安置制度存在不同的利益分配差序格局;"原子化"特征致使安置制度出现运行失衡;差异化供给不足、个体禀赋条件约束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诱使被征地农民无法或无力选择,甚至出现逆选择的境况。需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架构考量新时代安置制度,构建"套餐式"安置模式,健全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机制,落实安置后期评估及拓宽安置帮扶服务平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齐睿 李珍贵 王斯亮 谢锦
研究目的: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变迁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从1950年诞生起至今,制度原则经历了从公平优先到效率优先再到公平与效率均衡三个阶段,安置模式也经历了从计划导向到完全市场导向再到部分市场导向的三个阶段。研究结论:制定土地征收法,明晰补偿与安置的制度差异;明晰权责利关系,重新调整征地安置的实施主体;多元并举,提高征地安置的可持续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志雄 张银银 丁士军
补偿安置是征地政策的重中之重,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是解决当前征地矛盾高发态势的关键。通过对1949年以来我国征地补偿安置政策4个阶段和当前政策重点的阐释,有助于科学把握补偿安置政策的发展路径,以及揭示当前补偿安置政策的各种不足,如缺乏支持农民生计转型的长远思维、独立的养老保险资金安排、支持就业的可操作性措施、生计转型成本和城市融入成本的核算、平等协商机制等。当前征地补偿安置矛盾的本质是被征地农民生计转型需求与地方政府目标的冲突,试点"整村推进"的征地模式、逐步取消强制征地制度、尝试征地收益按比例分成、坚持就业支持与社会保障两手抓、适时出台《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条例》是下一步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征地政策 补偿安置 失地农民 生计转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齐睿 李珍贵 李梦洁
研究目的:重构被征地农民安置的基本理论和制度要素,以期能促进征地安置的进一步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重新界定了被征地农民安置的目的、本质、功能、主体、范围、原则、方式、标准和纠纷调处。研究结论:加快制定土地征收法,对补偿和安置制度进行更为详尽的规范;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征地安置联动机制;构建以"社保+就业"为主体的、充分考虑农民选择权和参与权的多元化组合安置体系;对征地补偿纠纷和征地安置纠纷进行区别化调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健 李珍贵 王庆宾 王柏源
留地安置,即政府在征收土地时,根据征收规模,将部分农转用土地(一般为10%~15%)直接安排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经营、使用,鼓励和扶持其兴办产业,以期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作为征地补偿安置方式的一种新探索,留地安置模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深圳市政府为更好地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尝试了一项新政策,即规定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出被征土地的5%作为留用土地,由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施毅 高强 卢琴
通过对2006年至2013年世界银行贷款四川城市发展项目(SUDP)中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提出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最符合被征地人利益的征地安置方式;同时,应对不同收入来源的被征地农民,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安排,进行有效疏导;最后,还应尽快建立推广农村金融和土地流转机制,解放农民,解放土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行发展。
关键词:
征地安置方式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洪运 陈岚君
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农户为骗取征地拆迁住房补偿款而集体离婚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各地现行住房安置补偿制度的梳理,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征地拆迁补偿制度的缺陷,建议在《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中确立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城乡统一住房安置补偿制度,实现征地住房安置补偿标准由以"人"为主向以"物(房屋)"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
拆迁补偿 住房安置 城乡统一 市场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晓玲 卢海元 米红
研究目的:为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阐述了被征地农民面临的贫困风险及风险程度,分析现行安置措施防范贫困风险的效用。研究结果:被征地农民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收入下降、就业困难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不同失地状况的被征地农民面临的风险程度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安置方式对防范风险的效用是不同的。研究结论:完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措施,应明确以促进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的基本政策取向,积极开拓多种安置途径。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被征地农民 贫困风险 安置措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志勇
土地征用制度是我国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如何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的法律制度,不仅关系到被征土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笔者就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征地补偿和安王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土地补偿安置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救济制度等提出自己的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依标
在分析福建省现有实物留地、留地货币化和货币换物业三种留地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相关主体意愿差异,本文提出创设"留拨"供地利用方式,其增值收益共享,赋予被征地农民选择权,并规范收入分配,实现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强华 张毅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3月5日,新一届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被再次提及。这表明,"农民财产权利"的实现,已经从决策层面,正式进入执行层面。作为农民财产权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财产权利的实现路径,备受关注。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实现,主要依赖征地中的补偿安置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补偿安置是否给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