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7)
2023(13193)
2022(10883)
2021(10041)
2020(8085)
2019(18454)
2018(17961)
2017(34317)
2016(18367)
2015(20243)
2014(19789)
2013(19336)
2012(17471)
2011(15737)
2010(16360)
2009(15445)
2008(14283)
2007(12567)
2006(11215)
2005(9747)
作者
(53567)
(45038)
(44386)
(42034)
(27971)
(21618)
(19946)
(17509)
(17128)
(15623)
(15264)
(14965)
(13973)
(13896)
(13755)
(13656)
(13295)
(12940)
(12861)
(12644)
(11185)
(11088)
(10699)
(10431)
(10316)
(9963)
(9897)
(9667)
(9119)
(8856)
学科
(79944)
经济(79863)
(57953)
(49933)
管理(46051)
(35951)
企业(35951)
农业(33318)
方法(32912)
数学(30400)
数学方法(29866)
中国(28091)
(26234)
金融(26233)
(24297)
银行(24264)
(23486)
业经(22780)
地方(19361)
(17709)
(17369)
(14328)
贸易(14315)
(13980)
(13079)
(13019)
农业经济(12553)
(11837)
理论(11460)
技术(11417)
机构
学院(260373)
大学(252411)
(107872)
经济(105632)
管理(99929)
理学(87657)
理学院(86746)
研究(85766)
管理学(84910)
管理学院(84485)
中国(71388)
(66990)
科学(54141)
农业(51727)
(51427)
业大(48400)
(45010)
(42912)
中心(42469)
研究所(39344)
(37770)
财经(36547)
(33456)
农业大学(32824)
经济学(32688)
(31427)
北京(31127)
师范(31001)
(30854)
(29884)
基金
项目(182131)
科学(143321)
基金(132762)
研究(128682)
(117452)
国家(116411)
科学基金(100082)
社会(84073)
社会科(79595)
社会科学(79571)
(73831)
基金项目(70906)
自然(65417)
自然科(64021)
自然科学(64006)
自然科学基金(62828)
(60659)
教育(57324)
资助(53367)
编号(51585)
重点(40835)
(40657)
(38910)
成果(38714)
(38691)
(37140)
创新(36091)
国家社会(35206)
课题(35103)
科研(34792)
期刊
(117348)
经济(117348)
(70845)
研究(69114)
中国(50210)
农业(47506)
学报(44703)
科学(40953)
(38355)
金融(38355)
大学(34460)
学学(33556)
(31548)
管理(30949)
业经(26602)
(22316)
技术(20840)
教育(19855)
问题(18148)
经济研究(17169)
财经(17033)
(15381)
农村(15113)
(15113)
农业经济(14673)
(14545)
业大(13989)
统计(13196)
(12601)
世界(12595)
共检索到375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昕  张翠莲  马力  徐敏亚  邓世翔  
基于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理论在农民工群体的应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工作特征的农民工城市融合模型,并通过对北京地区4 37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验证了这一模型。研究发现,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享受更多的福利、工作时间更短;同时,享有的福利越多、工作时间越短、加班频率越低,则农民工感知到的工作社会地位越高;此外,农民工感知的工作社会地位越高,那么,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对政府的认同及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而对乡土的认同则越低。基于这些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和企业应重视用工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这样有助于让农民工感知到更高的工作社会地位,进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史学斌  熊洁  
本文运用2013年重庆市农民工家庭调查数据,首先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合确定为社会网络融合、文化融合、经济融合、心理融合、职业融合5个维度,然后通过对不同居住方式农民工家庭在城市融合各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公租房对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合产生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顺莉   赵晓迪   朱俊峰   苗海民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举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半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当前的半家庭化迁移以配偶随迁为代表,其目标是务工收入最大化,家庭重心仍然在农村老家;只有包括子女在内的核心家庭都举家迁移时,家庭重心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2)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农民工为第一代、流动距离越远,流入的城市区域为东部地区时,家庭化迁移对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越大;当流入城市区域为东北地区时,家庭化迁移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无显著影响。(3)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房状况是家庭化迁移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重要中间机制之一,即家庭化迁移使得农民工的住房状况产生分化,进而导致其社会融合产生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恬  吴善辉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同乡社会资本为农民工流入城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跨越型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相当比例的农民工流入城市后却不打算长期居留。利用2017年CMDS数据和宏观城市数据建立模型,从农民工社会资本解释了农民工流入而留不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构建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长期居留有明显促进作用。原因在于跨越型社会资本同时为农民工提供了长期居留所需要的异质化信息,为农民工城市长期居留发挥了资源效应、机会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居留,应通过社区畅通农民工和本地化社会网络的沟通渠道,帮助农民工突破同质化社会资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景晓芬  
从隔离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将农民工的居住空间模式分为固定混合型、流动混合型、固定隔离型和流动隔离型四类。在此基础上,使用西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居住空间对其城市融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城市居民隔离的同类群体聚居是西安市农民工的主要空间居住模式;隔离和不稳定的居住空间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存在着负向影响;在四类居住空间模式中,固定混合型居住模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最高,其次是流动混合型和固定隔离型的农民工,流动隔离型的居住模式最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据此认为,实行一定程度的混居、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工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其城市融入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跃文  李海波  陈政  周宇霞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在考虑交互影响的情况下,探讨城市特征、就业福利和城市融入的关系。首先从理论上梳理城市特征、就业福利与城市融入间的交互关系;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城市融入各维度的同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就业福利对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就业福利每增加1个单位,行为融入和心理融入分别增加0.124和0.208个单位。(2)城市特征对农民工的就业福利和城市融入的直接影响都显著为正,并对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间接正效应;(3)心理融入和行为融入在表征城市融入上具有同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国芳  安尼瓦尔·阿木提  李豫凯  
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法、赋值法和统计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963名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一方面乌鲁木齐市农民工整体城市融合度较低,另一方面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人口社会学因素是多元的,建议从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出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制度和措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黎红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涉及当代中国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形式最丰富的社会变革,并与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社会政策变革的过程密切相关联。本文以社会发展时期变化和重大政策文件出台时间为划分标准,农民工进城就业、市民待遇、身份转换、文化适应和群体关系和谐的演变过程为实践依据,简要分析了农民工从"嵌入"、"漂移"走向"融合"三个发展阶段的内容、特点和演进脉络,探讨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动因、意愿和个体归向,使政府和社会对其城市融入过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农民工市民化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谷玉良  
"拥挤"分为绝对拥挤和相对拥挤。大规模农民工进城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绝对拥挤,同时也产生了相对拥挤问题,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也因此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要缓解拥挤状况,促进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就要调整拥挤的内部结构,具体可以从空间结构和人口特征两个方面入手,空间改造和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主要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金秋  刘爽  
采用社会支持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合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支持影响城市融合的四因素因果结构模型:配偶支持、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基于河北省272名城市农民工的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除了配偶支持的作用未得到证实外,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关于移民融合问题的既有研究普遍存在"主体缺失"的局限。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发现,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理性转换是他们在城市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行动策略。他们通过教育投资、交往投资、印象管理等方式实现了三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资本的数量增加与结构优化,丰富了他们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他们的城市融合进程。不过,资本转换的策略行动对新生代农民工(移民)融合的回报效应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制度安排、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初始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钟均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将会逐渐淡化,这就意味着今后不仅要从法律和制度上赋予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公民权,还要注重加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本文梳理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指标选取、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传江,周玲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其边缘性地位使他们在生活的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和矛盾日益凸现 ,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显得十分必要。农民工的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 ,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 ,才能促使农民工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 ,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韩俊强  
文章基于2012年武汉市调研数据,对样本地区农民工住房情况与城市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住在集体宿舍、工棚和生产场所的农民工来说,租房和拥有自己住房的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概率更大;上班花费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农民工比上班花费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农民工完全融合的概率更小;与家人共同居住的农民工比单独居住的农民工完全融合的概率更高。随着人均住房面积的提高,农民工完全融合的概率也显著增加,但人均住房面积存在着边际递减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