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3)
2023(8652)
2022(7273)
2021(6623)
2020(5391)
2019(11954)
2018(11789)
2017(22505)
2016(12292)
2015(13723)
2014(13740)
2013(13834)
2012(13243)
2011(12514)
2010(13062)
2009(12428)
2008(12041)
2007(11032)
2006(10545)
2005(9796)
作者
(36356)
(31152)
(30552)
(29391)
(19503)
(14828)
(13737)
(11990)
(11889)
(10863)
(10861)
(10249)
(9955)
(9818)
(9561)
(9515)
(9032)
(8776)
(8747)
(8736)
(8066)
(7721)
(7523)
(7350)
(7029)
(7017)
(6773)
(6647)
(6416)
(6009)
学科
(80439)
经济(80374)
(45005)
(34891)
农业(29968)
管理(26760)
地方(22878)
方法(20088)
中国(20019)
数学(17879)
数学方法(17757)
业经(17650)
(16184)
(14158)
企业(14158)
(12867)
地方经济(12741)
(12738)
环境(10325)
农业经济(10254)
(10063)
(9836)
发展(9616)
土地(9610)
(9594)
(9103)
及其(9085)
农村(9083)
(8887)
(8810)
机构
学院(187911)
大学(184527)
(90591)
经济(88701)
研究(71526)
管理(68359)
理学(57580)
理学院(56898)
管理学(56098)
管理学院(55741)
中国(55735)
(48984)
科学(41591)
(39001)
农业(36961)
(36895)
(36253)
中心(33170)
研究所(32426)
业大(31612)
(31131)
财经(28625)
经济学(27977)
(26576)
师范(26441)
(25795)
经济学院(24820)
北京(24377)
(24238)
(23951)
基金
项目(116721)
科学(92529)
研究(87863)
基金(85124)
(73323)
国家(72596)
科学基金(62010)
社会(59638)
社会科(56075)
社会科学(56062)
(45769)
基金项目(45061)
教育(37695)
自然(36940)
(36920)
自然科(35998)
自然科学(35992)
编号(35937)
自然科学基金(35300)
资助(33443)
成果(29019)
(28357)
(28062)
(26163)
重点(25913)
国家社会(25080)
课题(24597)
发展(23688)
(23394)
(22707)
期刊
(117897)
经济(117897)
研究(63054)
(53754)
中国(41364)
农业(36053)
学报(27416)
科学(27142)
(25679)
业经(22205)
大学(21705)
(21585)
金融(21585)
管理(21459)
学学(20586)
问题(17969)
经济研究(16618)
(16496)
教育(16302)
技术(14952)
财经(14795)
农村(14185)
(14185)
农业经济(13881)
世界(13047)
(12966)
经济问题(11825)
技术经济(10835)
资源(10644)
(10364)
共检索到305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立群  张红星  
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是农地转用的核心。大量文献讨论了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之间如何分割的问题。然而,土地增值的性质及来源却鲜有文献涉及。土地增值的性质是讨论土地增值分配问题的逻辑起点。显然,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增值问题的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家分析了地租的来源,并根据这一标准将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区位租)和级差地租Ⅱ(投资租)。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地租量的决定视为主要任务,基础来自于边际生产力理论。基于城市化的背景,现代经济学讨论了农地与非农用地之间的价格关系,尤其关注了因管制而产生的管制租的分配。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区位租、投资租和管制租的来源及演变,并对几种土地非农化机制下的地租分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飞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农业范畴内的地租形式,它是一个静态的局部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新增市地的来源主要是农地征用,新的情况下需要把地租理论扩展到城市土地范围内并做出一般分析。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城市绝对地租的分析框架,并对农地转为市地后的城市地租形式及转用过程中地租增值情况进行讨论。研究结论可深入理解农地征用补偿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实质,同时对制定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一些理论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玉梅  刘刚  高桂爱  
一国经济崛起的重要表现就是形成其特色的生产组织方式。要解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地方政府的作用值得重点关注。地方政府推动下城市产业设施的累积投资,对中国特色的集群柔性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地租收益,是地方政府实现城市产业设施累积投资的重要收入来源。将地租理论中应以"级差地租"方式征收的土地溢价,以"少征收或免征收"的方式补贴农业和城镇工业生产,是地方政府发挥这一作用的重要条件。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可为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提供一个全新理论解释。从排斥政府作用,到只考虑中央政府作用,再到引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可将阐释地方政府行为的社会主义地租理论称之为"市场经济3. 0"的政治经济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约翰内斯·耶格  谢富胜  汪家腾  
20世纪80年代前后,人们曾一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城市现象的有力工具,然而之后发展却陷入了停滞。从理论流派来看,存在两个主要的理论分支,但两个理论分支均存在各自的理论缺陷。将地租纳入"投影工嵌入"这一调节学派的核心观点,考察其对地租水平以及对空间隔离等城市现象的影响,在回顾最富有争议的地租类别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致的地租类型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约翰内斯·耶格  谢富胜  汪家腾  
20世纪80年代前后,人们曾一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城市现象的有力工具,然而之后发展却陷入了停滞。从理论流派来看,存在两个主要的理论分支,但两个理论分支均存在各自的理论缺陷。将地租纳入"投影工嵌入"这一调节学派的核心观点,考察其对地租水平以及对空间隔离等城市现象的影响,在回顾最富有争议的地租类别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致的地租类型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晓舒  
级差地租理论不仅适用于农业土地,对于城市建筑用地也同样适用。本文运用级差地租理论解释了城市级差地租,对土地资本投入引起地租增值进行分析,进而从增加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增加城市土地资本投入、城市地段的选择与利用等角度对提高城市地段价值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段江涛  
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之本。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是理所当然,城市土地地价如何确定是关键,而级差地租的确定是其中的难题。段江涛的《试论城市地租(价)确定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并归纳了建立我国土地市场的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鋆  杨慧玲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其农业地租的存在条件、来源及表现形式皆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农业地租。土地流转收益与农业补贴是我国农业地租的历史表现。地租又是一个关系范畴,地租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的形式下掩盖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应的分配关系,不能以"物的形式"作为我国农业地租的评判依据。本文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地租产生的可能性进行了微观模拟,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农业地租的现实性进行历史的分析,力求揭示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业地租的变化路径及内在规律,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东作  
"土地财政"是政府利用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的非学术化称谓。"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是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直接诱因是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土地财政"增加了我国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间接维持了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土地财政"也导致了失地农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房价居高不下,地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和社会的稳定。从马克思的地租"国债(国税)"理论入手,客观分析了我国"土地财政"存在的合理性,并探讨以"国税"替代"国债"的"土地财政"的改革思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龚剑  
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本思路,可从制度基础、价值源泉与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展开分析。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制度基础,其在经济上的实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经历了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力并非众多研究提及的地方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在厘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经济效应时,应当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所界定的地租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是阻碍资本积累的因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达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试点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首先从资本、信用与收入视角入手,讨论了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本质,以及对农业投资、资本周转、信用格局和不同农业经营者收入的影响,并明确三个视角之间以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为基础的逻辑关系。其次,农地经营权抵押在不同视角层面分别面临着抵押意愿不足、风险控制困难、负担沉重的困境。最后指出要从健全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入信贷保险以及各贷款主体差异性对待等途径来稳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工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智强  
农业地租嬗变为城市地租,推动土地要素由农村流入城市,是城市化必然的内在演化逻辑。城市的平均土地地租收益与农村平均土地地租收益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在农地转非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强势介入,使得农村应得到补偿的农业地租收益与实际地价的偏离程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地租嬗变、农业地租收益与实际地价的偏离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人口要素和土地要素的错配,是"城市病"以及"农村病"产生的根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林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西方正统经济学分支,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学术传统。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存在不少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西方正统经济学与非正统经济学。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存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同的缺陷,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不大。当前要特别警惕把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联起来的做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林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西方正统经济学分支,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冠以"政治经济学"之名的学术传统。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中存在不少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西方正统经济学与非正统经济学。由于新政治经济学存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同的缺陷,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不大。当前要特别警惕把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联起来的做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继明  王成伟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本文认为,在经济学体系、研究范式及方法论日益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不断深化,且日益呈现出多元视角;而"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一方面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经济学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博大思想体系的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