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06)
- 2023(13246)
- 2022(10665)
- 2021(9802)
- 2020(8131)
- 2019(18298)
- 2018(18227)
- 2017(34926)
- 2016(18731)
- 2015(21106)
- 2014(20893)
- 2013(20771)
- 2012(18855)
- 2011(16919)
- 2010(17115)
- 2009(16381)
- 2008(16387)
- 2007(14825)
- 2006(13338)
- 2005(12322)
- 学科
- 济(90371)
- 经济(90264)
- 业(87474)
- 企(70064)
- 企业(70064)
- 管理(65016)
- 农(46170)
- 方法(35007)
- 业经(30760)
- 农业(30653)
- 中国(29033)
- 财(27329)
- 数学(27190)
- 数学方法(27079)
- 务(19343)
- 财务(19323)
- 财务管理(19311)
- 制(18926)
- 企业财务(18365)
- 技术(16934)
- 贸(16807)
- 贸易(16796)
- 易(16407)
- 策(16380)
- 地方(16296)
- 体(15297)
- 划(15054)
- 发(14146)
- 和(14112)
- 理论(13122)
- 机构
- 学院(276623)
- 大学(269948)
- 济(129899)
- 经济(127773)
- 管理(111772)
- 理学(96123)
- 理学院(95233)
- 管理学(94210)
- 管理学院(93694)
- 研究(92280)
- 中国(75765)
- 财(56551)
- 京(56492)
- 农(55283)
- 科学(51106)
- 财经(45301)
- 所(45070)
- 中心(42046)
- 农业(41993)
- 江(41699)
- 经(41424)
- 业大(40888)
- 研究所(40423)
- 经济学(40412)
- 经济学院(36544)
- 北京(35248)
- 财经大学(33167)
- 经济管理(32734)
- 州(32338)
- 院(32337)
- 基金
- 项目(178719)
- 科学(144840)
- 基金(134548)
- 研究(134436)
- 家(115180)
- 国家(114084)
- 科学基金(100540)
- 社会(92547)
- 社会科(87579)
- 社会科学(87559)
- 基金项目(71464)
- 省(68198)
- 自然(61538)
- 自然科(60229)
- 自然科学(60218)
- 自然科学基金(59212)
- 教育(58481)
- 划(55795)
- 编号(53233)
- 资助(53028)
- 成果(41426)
- 部(41144)
- 发(40210)
- 国家社会(39609)
- 创(39539)
- 业(39011)
- 重点(38955)
- 创新(36272)
- 制(35924)
- 教育部(35774)
- 期刊
- 济(152324)
- 经济(152324)
- 研究(84102)
- 农(57996)
- 中国(56299)
- 财(44956)
- 管理(43227)
- 农业(39304)
- 科学(38383)
- 学报(35626)
- 业经(29901)
- 大学(29266)
- 融(28808)
- 金融(28808)
- 学学(28123)
- 技术(23659)
- 经济研究(23427)
- 财经(23237)
- 问题(22254)
- 业(20935)
- 经(20246)
- 教育(19280)
- 世界(17564)
- 技术经济(16240)
- 贸(15584)
- 现代(14666)
- 农村(14578)
- 村(14578)
- 农业经济(14177)
- 经济问题(13933)
共检索到421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威 孟祥林
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本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于以乡村工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导,从而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乡村工业化 城市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兰瑞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人越少。据1970年对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在50~2000美元之间的100个国家的经济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平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实施战略的几个问题和现状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艰巨性 ,并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化 战略 农业 劳动力 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9年中,以不变价计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高达8.4%,经济总量增长了4.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2亿多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巨大的变化得益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臣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存在许多相似和可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枉和有效办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悦 魏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由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有其特殊性。近代以来,思想先驱们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都市集中、乡村转移、就地安置和就近进城等思想。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理论,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思想 工业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