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3)
- 2023(6092)
- 2022(5225)
- 2021(4807)
- 2020(3647)
- 2019(8600)
- 2018(8199)
- 2017(14198)
- 2016(7699)
- 2015(8685)
- 2014(8800)
- 2013(8850)
- 2012(8873)
- 2011(8434)
- 2010(8585)
- 2009(7969)
- 2008(7844)
- 2007(6766)
- 2006(6387)
- 2005(6295)
- 学科
- 济(41470)
- 经济(41437)
- 业(18093)
- 管理(17275)
- 地方(17019)
- 中国(16701)
- 农(12515)
- 企(11977)
- 企业(11977)
- 业经(10186)
- 地方经济(9728)
- 发(9147)
- 农业(8785)
- 融(8591)
- 金融(8591)
- 方法(8582)
- 银(8074)
- 银行(8065)
- 行(7985)
- 贸(7730)
- 贸易(7718)
- 易(7375)
- 学(7135)
- 数学(7039)
- 数学方法(6977)
- 发展(6835)
- 展(6816)
- 制(6771)
- 环境(6711)
- 财(6082)
- 机构
- 学院(110923)
- 大学(108628)
- 济(48927)
- 研究(48521)
- 经济(47881)
- 中国(38124)
- 管理(37562)
- 理学(30256)
- 理学院(29764)
- 管理学(29321)
- 管理学院(29092)
- 科学(28310)
- 京(25667)
- 所(25540)
- 研究所(22733)
- 财(22117)
- 中心(21569)
- 农(20378)
- 江(18656)
- 范(17943)
- 师范(17784)
- 院(17436)
- 北京(17374)
- 财经(15917)
- 州(15601)
- 农业(15488)
- 省(15229)
- 科学院(14938)
- 业大(14526)
- 经(14356)
- 基金
- 项目(66215)
- 科学(51724)
- 研究(51390)
- 基金(45100)
- 家(39189)
- 国家(38778)
- 科学基金(32212)
- 社会(32200)
- 社会科(30478)
- 社会科学(30475)
- 省(27122)
- 基金项目(23217)
- 划(22776)
- 教育(22525)
- 发(21769)
- 编号(21381)
- 自然(18431)
- 成果(18095)
- 资助(17986)
- 自然科(17945)
- 自然科学(17943)
- 发展(17890)
- 自然科学基金(17591)
- 展(17564)
- 课题(16327)
- 重点(15712)
- 部(13883)
- 创(13814)
- 年(13305)
- 国家社会(13085)
共检索到203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尹星星 颜卉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以省界相连的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变动可以分为两大时期4个阶段。从总体看,该线两侧人口占比呈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变动幅度下降、两侧占比趋稳的态势。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推动力,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差异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社会政策会导致两侧人口分布的短期波动。两侧主要发展指标差距的定量分析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缩小两侧发展差距已经起到了实际作用。缩小两侧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既是可能的又是艰巨而长期的。两侧主要发展指标与人口分布模型证明现阶段西北部人口占比升高将会扩大两侧发展的差距。因此,目前要缩小两侧人民生活的差别,共享发展成果,应该保持胡焕庸线和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相对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磊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借鉴国际比较研究,探索中国交通现代化之路径,按照"交通—经济—社会—生态"内在逻辑关系,提出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胡焕庸线"两侧差异化发展的交通格局,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及2049年交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交通现代化 “胡焕庸线” 基础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秀丽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理 黎妮 马欣怡
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以胡焕庸线两侧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方面18个代表性指标的864个数据序列,采用断点回归的技术方法,检验了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发展差异。结论显示,在人口密度、经济产出、金融支持、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断点效应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均衡。建议政府加大金融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适当地引导人口迁移等方式,降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
破解胡焕庸线魔咒 均衡发展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静 曹卫星 刘晶晶 翟天林 李泽慧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茂初 孙坤鑫
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利用2001—2012年的城市大气环境面板数据和2004—2015的城市水环境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回归,验证了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梯度递增的假说。假说的成立表明中国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可以用其城市中心距胡焕庸线的垂直距离来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方程,基于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承载力的稳定性,计算了中国大陆332个地级行政区及4个直辖市的相对生态承载力,并按照生态承载力差异程度将中国大陆的东、中、西部进行了重新划分,为研究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格差提供了新视角的分析思路和比较基准。提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格差,使各城市的生态负载与之相适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文明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全国高职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与反思其办学历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2005—2019年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园区研究者的属性、园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园区高职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园区发展与区域文化互动研究等方面,对常州高职园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十五年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研究特征":单兵作战"现象普遍,校际科研合作较弱;研究范围较小且固化,园区办学的核心要素研究不多;协同集约发展得到认可,差别错位发展研究尚不明显。因此,文章提出常州园区研究要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园区研究共同体建设;拓宽研究主题内容,坚持宏观与微观的研究路线;提高院校研究能力,共同推动园区协同特色发展。
关键词: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 特色发展 协同育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娟 文余源 鲁奇
城乡互动发展是通过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开展城乡互动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拓宽地理学的研究体系,为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和城乡规划提供新的研究架构;有利于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文章从内涵、内在机理和驱动因素、模式、实现途径等方面总结了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乡互动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当前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定性化和静态层面的研究,定量化研究和不同时空尺度的动态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加强城乡互动发展内在机理的系统解读、加强城乡互动发展时空演变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深入开展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城乡互动发展的模式和优化对策的研究将是该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
城乡互动 城乡关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冯建军
我国教育哲学的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20—40年代曾经出现过第一个发展高峰,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却经历长达三十年(1949—1979)的停滞期,1979年开始恢复重建。基于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大陆教育哲学发展的事实,从学科建设、学科要素以及研究进展等三个维度,对教育哲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较为实证的考察。结果表明,教育哲学在课程、教材、队伍以及学术团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但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主题和学科体系等学科要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表明这一学科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不够。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已经从恢复重建之初的概论性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