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6)
- 2023(16178)
- 2022(13580)
- 2021(12475)
- 2020(9934)
- 2019(22493)
- 2018(21752)
- 2017(40656)
- 2016(21752)
- 2015(23581)
- 2014(23441)
- 2013(23108)
- 2012(21852)
- 2011(20236)
- 2010(20836)
- 2009(19296)
- 2008(18653)
- 2007(17017)
- 2006(15699)
- 2005(14187)
- 学科
- 济(107769)
- 经济(107652)
- 业(60655)
- 管理(57494)
- 企(41822)
- 企业(41822)
- 农(39664)
- 方法(33110)
- 中国(32216)
- 地方(30219)
- 数学(29095)
- 数学方法(28810)
- 农业(27142)
- 业经(24524)
- 财(22630)
- 学(20494)
- 制(19569)
- 贸(18185)
- 贸易(18170)
- 易(17577)
- 银(17175)
- 银行(17132)
- 融(16934)
- 金融(16932)
- 地方经济(16844)
- 行(16627)
- 发(16571)
- 环境(15774)
- 策(15320)
- 技术(13503)
- 机构
- 学院(315688)
- 大学(312712)
- 济(142135)
- 经济(139285)
- 研究(119198)
- 管理(116175)
- 理学(98622)
- 理学院(97424)
- 管理学(95917)
- 管理学院(95303)
- 中国(91413)
- 科学(70388)
- 京(66284)
- 财(63767)
- 农(62045)
- 所(60649)
- 研究所(54720)
- 中心(53917)
- 江(50089)
- 财经(48870)
- 业大(47873)
- 农业(47344)
- 经(44351)
- 经济学(44258)
- 范(43258)
- 师范(42799)
- 北京(42314)
- 院(42279)
- 经济学院(39545)
- 州(38988)
- 基金
- 项目(205351)
- 科学(161795)
- 研究(150360)
- 基金(148790)
- 家(131558)
- 国家(130048)
- 科学基金(109625)
- 社会(99477)
- 社会科(94128)
- 社会科学(94107)
- 省(80553)
- 基金项目(77675)
- 自然(67702)
- 划(67500)
- 教育(66713)
- 自然科(66102)
- 自然科学(66081)
- 自然科学基金(64900)
- 资助(59418)
- 编号(59337)
- 发(50566)
- 成果(49128)
- 重点(46480)
- 部(44938)
- 课题(42412)
- 创(42398)
- 国家社会(41890)
- 发展(40698)
- 展(40061)
- 创新(39641)
- 期刊
- 济(174953)
- 经济(174953)
- 研究(101089)
- 中国(71687)
- 农(62636)
- 学报(51305)
- 科学(48206)
- 财(46276)
- 管理(44126)
- 农业(41426)
- 大学(39558)
- 学学(37643)
- 融(36785)
- 金融(36785)
- 教育(32928)
- 业经(29958)
- 经济研究(28202)
- 技术(25852)
- 财经(24702)
- 问题(22634)
- 经(21526)
- 业(19845)
- 贸(17371)
- 世界(16962)
- 技术经济(16473)
- 版(16314)
- 国际(15686)
- 商业(14969)
- 科技(14821)
- 经济问题(14705)
共检索到504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雯嘉 吴茂祯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利用2000—202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探究贫困县“戴帽”及“摘帽”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戴帽摘帽过程中不同脱贫机制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探究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变化的影响。为检验贫困县的进入和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在脱贫攻坚的初期,由于贫困县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存在帮扶效果不佳的表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政策扶持有效并显著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异质性检验表明,贫困县“摘帽”政策对第二批设立、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摘帽”时间较晚、处于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的经济促进作用低于整体水平;(3)机制分析表明,贫困治理过程中农业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均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随着贫困县的退出教育扶贫的作用愈加显现;(4)“摘帽”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衔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王貂 杨汝岱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2011年微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减贫效果及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时,扶贫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能改善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从静态角度看,扶贫政策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差距,贫困县内部基尼系数平均降低了4.2%,尤其是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下降幅度高达15.1%;从动态角度看,扶贫政策增加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长远上有利于贫困家庭跳出"贫困陷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鼓励外出务工是扶贫政策起作用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仝德 罗圳英 冯长春
设定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近40年来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估现行扶贫政策的脱贫减贫效应及区域差异性并剖析原因,可对我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文章利用OLS和GWR模型,在综合考虑县域空间资源禀赋、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下,分析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及其空间差异性和原因。结果表明:设立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影响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从我国西北向东南递减、在部分中部偏东南地区出现抑制作用的圈层结构;土地资源禀赋、社会基础、经济发展基础对县域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成因可由县域间发展阶段差异而导致的主导生产要素不同、市场调控与政策干预力度差异等解释。为有效解决新时期精准扶贫稳定支持、缩小城乡差距,政策制定应兼顾地方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行动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薇 刘昕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为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机遇和时代契机。以25个被纳入数字乡村试点的国家级脱贫县(市、旗)为研究样本,运用TOE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数字设施支撑、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政府引导、数字创新驱动、同侪竞争压力和公民需求激励6个前因条件对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单个因素不构成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数字创新驱动和同侪竞争压力作为核心条件发挥着普适的作用;2)存在三种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技术主导型、创新-压力倒逼型和组织-环境共生型;3)潜在替代关系分析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数字设施支撑和数字技术赋能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助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4)区域差异分析表明,中部脱贫地区呈现2种二阶等价组态,强调数字设施支撑力量,而西部脱贫地区侧重于组织和环境维度的驱动作用。研究揭示了数字乡村建设与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复杂因果关系,并为脱贫地区实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志平
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是中国减贫的一项重要政策,由来已久。然而,文献对于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立是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993个县的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立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而且国家级贫困县设立越久,推动作用越大,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立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说明了其政策含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会 胡乃元 赵敏
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集体经济破零"作为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对山西省32个贫困县185个村庄的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的扶贫政策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取得较大进步,同时还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发展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内源性收入"较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方式,最后在政策上应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 贫困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丹 程丹 邓明艳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智
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建立包含金融发展项的竞争均衡模型,并运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非农就业开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存在显著正效应;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县的劳动力利用现状,提高非农就业人口的占比。中介效应检验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增加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非农就业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金融发展 非农就业 国家级贫困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延群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期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河南省27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为样本,实证分析国家财政支持对原贫困县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国家财政支持促进了脱贫县的长期经济增长,但不同脱贫县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财政支持对经济相对更加落后的原贫困县的长期增长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支持通过增加投资推动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使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目前,原贫困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在地级市相比仍有差距,为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需要继续加大对经济落后县的财政支持。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县 财政支持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纯阳
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处于欲罢不能、欲办还休的两难境地,办学成本高昂。高中招生市场上则出现境遇两重天的局面,少数重点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垄断之势,结果以一校之兴换来的却是一县教育之衰。教育收费水平远远超出了农户的支付能力,农户对现有教育投资成本形成高水平预期,因而降低了教育投资的热情。"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不适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在县级财政能力严重不足而向上级政府寻求转移支付的渠道又不宽敞的现实条件下,降低教育这种公共品的质量或者增加农民教育负担就势成必然了。
关键词:
招生市场 农村教育 贫困地区 教育投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俊梅 余维祥
本文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分析了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对城市GDP的贡献,并认为: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城市GDP的增长,还可以对城市工资水平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城市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还可以促进城市吸引更多外资,从而间接地对城市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并可通过增加消费形成城市GDP增长的动力源等。
关键词:
农村 打工经济 城市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博胜 曹筱杨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进而显著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但对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冲击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非贫困县平均上升0.1512,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平均降低0.3668,但这种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政策累积效应不明显。(2)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城镇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非农化调整4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长远来看,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非农化调整将给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累积效应,对改善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泽峰 左停 林秋香
随着中国政府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防止返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遵循返贫问题的事前干预逻辑,本研究针对现有防返贫预警工具的不足,基于六个国家级脱贫县建档立卡户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并尝试性构建了一种返贫预警模型,为返贫预警工具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娜 杨德勇
贫困县域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血脉。贫困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较弱,金融发展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贫困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薄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其中贫困地
关键词:
县域金融 金融合作机制 贫困县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内生责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专家笔谈
嵌入、脱嵌与再嵌:贫困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局及突破
教育对村民脱贫致富究竟有多大作用——丝路沿线国家级贫困县村民脱贫致富与受教育状况关系调查研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脱贫村空间再生产——以茶卡村为例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精准脱贫导向下安徽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皖北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证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与典范——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三农”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49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