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96)
- 2023(7898)
- 2022(6498)
- 2021(6228)
- 2020(5042)
- 2019(11844)
- 2018(11335)
- 2017(21784)
- 2016(10812)
- 2015(12535)
- 2014(12107)
- 2013(12050)
- 2012(11067)
- 2011(10289)
- 2010(9948)
- 2009(9322)
- 2008(9012)
- 2007(7300)
- 2006(6418)
- 2005(5916)
- 学科
- 济(50500)
- 经济(50451)
- 管理(27897)
- 业(26998)
- 方法(22873)
- 贸(22269)
- 贸易(22259)
- 易(21734)
- 企(20676)
- 企业(20676)
- 数学(19928)
- 数学方法(19822)
- 中国(15933)
- 农(12021)
- 业经(10381)
- 关系(9940)
- 财(9917)
- 出(9549)
- 制(8392)
- 融(8104)
- 金融(8103)
- 口(7849)
- 出口(7848)
- 出口贸易(7848)
- 银(7784)
- 银行(7783)
- 农业(7635)
- 行(7591)
- 环境(7293)
- 学(7006)
- 机构
- 大学(164167)
- 学院(159352)
- 济(83204)
- 经济(82222)
- 管理(61036)
- 研究(60553)
- 理学(53003)
- 理学院(52446)
- 管理学(51975)
- 管理学院(51658)
- 中国(46164)
- 京(34538)
- 财(33678)
- 科学(30436)
- 所(28506)
- 经济学(28435)
- 财经(28115)
- 经(26098)
- 研究所(26096)
- 中心(25997)
- 经济学院(25841)
- 北京(22435)
- 院(21644)
- 财经大学(21366)
- 范(21332)
- 师范(21234)
- 农(19771)
- 江(19562)
- 贸(19306)
- 业大(17961)
- 基金
- 项目(107472)
- 科学(87633)
- 基金(83646)
- 研究(82130)
- 家(72566)
- 国家(72107)
- 科学基金(62011)
- 社会(57756)
- 社会科(55125)
- 社会科学(55118)
- 基金项目(42564)
- 教育(36941)
- 自然(36454)
- 自然科(35723)
- 自然科学(35716)
- 省(35554)
- 自然科学基金(35147)
- 资助(33971)
- 划(31986)
- 编号(30953)
- 部(26837)
- 国家社会(26506)
- 成果(25666)
- 中国(25110)
- 重点(24249)
- 教育部(24111)
- 发(23835)
- 创(22894)
- 人文(22840)
- 制(21671)
共检索到237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立斌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这可由日益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体现出来。本文在对中国、东盟国家、美国近年来对世界贸易和双边贸易结构析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东盟国家以及美国在全球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发现在生产网络中从事加工装配的中国和从事零部件生产的东盟国家,虽在价值链中的所处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处在价值链高端主要从事设计与研发环节的美国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对中国、东盟、美国三方广义商品贸易组成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网络中的产品内分工关系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如果这种分...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中间产品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黄光锋
201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189.2亿美元,双方的贸易摩擦从传统的服装皮革、轮胎和机械设备升级到太阳能光伏产品等新科技领域,美国不断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337条款"调查。同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双方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对中国、美国与东盟三者之间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一、中国、东盟和美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欧阳华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保持快速增长,但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区域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衡现象。外贸结构的失衡,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此,必须优化我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增加各自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中国—东盟 贸易结构 结构不平衡 优化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持续逆差开始于1976年。作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先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后是出现于21世纪初的中国。日本作为美国以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其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最高曾达到70%(1981年)。2001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继勇 余罡 葛明
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下,通过构建一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结合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从贸易增加值视角解析了贸易不平衡的商品结构、国别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表明,剔除国外转移增加值净值的影响后,中国对外贸易大体保持平衡,不少年份处于逆差状态;最终产品保持巨额顺差,而中间产品却逆差明显,商品失衡结构特征鲜明;顺差主要源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而逆差则集中于东亚地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别失衡结构有偏性扩大;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部门,而初级产品、资源产品以及大部分服务业部门处于逆差状态,产业失衡集中度比较高。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不平衡 价值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传兴 付佳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引起中美双方高层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消费—储蓄结构差异的视角分析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认为中美两国消费—储蓄结构差异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消费—储蓄结构 中美贸易不平衡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仕辉 刘江
在回顾中美贸易发展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外国对华产业转移和美国对外产业转移的事实,本文发现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国家间比较优势动态转变所造成的,是国际分工主导下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美国对外产业转移和外国对华产业转移促成了中国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只要产业转移趋势依然存在且美国不调整其经济结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就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贸易逆差 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邢予青 孟渤 高宇宁
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一直是困扰两国贸易关系的热点问题。传统分析主要从人民币汇率、美国低储蓄率以及特里芬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因素,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测算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本身存在严重失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统计的前提假设与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现代贸易不一致引起的。传统贸易统计以货物跨越本国国境为前提,而在全球价值链时代,货物跨境已不再是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跨国企业无工厂的制造方式,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他国市场的销售方式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典型特征和普遍现象。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特征的“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新概念。根据这一概念,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被定义为用来满足中国最终需求的美国的要素收入。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要素收入贸易”核算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以传统总值贸易统计的结果和以增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的结果分别低32%和17%。这主要是由于现存的贸易统计仍然遵循属地而非属权原则,不仅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低估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将贸易的标签从传统的“在某国制造”改为“由某国创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正方 徐艺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额呈迅速上升趋势,中美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两国的贸易差额也逐年增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加剧了贸易摩擦。本文首先从美国在华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所产生的各种效应阐述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即美国在华直接投资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提出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许培源 胡日东
计量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互补关系,尤其制成品的出口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之间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制成品的出口是美中贸易逆差的因。因此,美国进入中国的FDI,尤其是进入制造业的FDI越多,美国从中国进口就越多,美中贸易逆差越大。这种贸易不平衡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和国际分工地位的不同,因而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不仅不会在短期内消除,而且会随着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进一步转移而加剧。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金旭
我今天主要是谈谈我们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无论成熟还是不成熟,好还是不好,我们也都是从国务院领导、学术专家、社会团体那边得到的启发,按照我们的观点,也都向有关国家领导人做了汇报,而且这些观点基本被国家领导所接受。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夏先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宪春 余航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也是本次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准确把握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特征,能为中美双边协商和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一是从贸易总值统计的角度;二是从中美贸易不平衡贡献者的角度;三是从跨国利润转移的角度;四是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角度。结果表明,计价方式、转口贸易、贸易加成、旅行项目中包含货物等因素导致美国高估了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且中国对美迅速上升的服务贸易逆差缓解了双边贸易不平衡。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美国投资企业既贡献了很大一部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还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但贸易背后的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上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本文针对贸易增加值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用贸易增加值统计衡量中美贸易的建议,并简要讨论了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汪占熬 张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度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自贸区战略中的必然选择,其中探讨和测度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及协调成本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视角集中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否带来了产业集聚与发展不平衡回应了这些问题,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测度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集聚现状的前提下,建立了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分析了自贸区进程的产业集聚进程和结果,并采取了倍差法证明了相关结论。结果表明虽然中国-东盟自贸区这种小国先发的组建模式有效推后了"核心-边缘"模式的形成时间,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冲击,但总体上自贸区建设还是加速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最终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殷越男
随着美中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加剧,两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争论也不断升级。构成近年来如此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该文立足于以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于在美中贸易不平衡中的中国因素加以分析,以便找出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促进美中贸易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美中贸易 不平衡 中国因素 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