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0)
- 2023(13547)
- 2022(11374)
- 2021(10198)
- 2020(8524)
- 2019(19575)
- 2018(18940)
- 2017(36620)
- 2016(19475)
- 2015(21954)
- 2014(22084)
- 2013(22145)
- 2012(21135)
- 2011(19170)
- 2010(19771)
- 2009(18807)
- 2008(17932)
- 2007(16165)
- 2006(14210)
- 2005(13248)
- 学科
- 济(88842)
- 经济(88762)
- 业(55826)
- 管理(52832)
- 企(42665)
- 企业(42665)
- 方法(33311)
- 中国(32135)
- 数学(28888)
- 数学方法(28648)
- 融(28154)
- 金融(28152)
- 农(26756)
- 银(26407)
- 银行(26380)
- 行(25594)
- 地方(25444)
- 财(22542)
- 业经(20633)
- 制(18936)
- 农业(18906)
- 贸(17180)
- 贸易(17165)
- 易(16604)
- 学(16141)
- 务(14053)
- 财务(14017)
- 财务管理(13983)
- 企业财务(13323)
- 发(13153)
- 机构
- 学院(284069)
- 大学(281618)
- 济(123122)
- 经济(120530)
- 管理(105006)
- 研究(101423)
- 理学(88874)
- 理学院(87828)
- 管理学(86498)
- 管理学院(85956)
- 中国(82675)
- 京(60205)
- 科学(59773)
- 财(57393)
- 所(51994)
- 农(49596)
- 中心(48215)
- 研究所(46832)
- 财经(44923)
- 江(44055)
- 经(40674)
- 业大(40335)
- 经济学(38852)
- 农业(38766)
- 北京(38509)
- 范(38404)
- 师范(38036)
- 院(35865)
- 州(35837)
- 经济学院(35201)
- 基金
- 项目(180878)
- 科学(141863)
- 研究(135535)
- 基金(129233)
- 家(111637)
- 国家(110619)
- 科学基金(94138)
- 社会(86502)
- 社会科(82151)
- 社会科学(82128)
- 省(71944)
- 基金项目(67957)
- 教育(61394)
- 划(60003)
- 自然(57769)
- 自然科(56416)
- 自然科学(56400)
- 编号(55800)
- 自然科学基金(55385)
- 资助(52457)
- 成果(46056)
- 发(45008)
- 重点(41302)
- 部(39927)
- 课题(39060)
- 创(38282)
- 发展(36574)
- 展(35959)
- 创新(35810)
- 国家社会(35804)
- 期刊
- 济(141355)
- 经济(141355)
- 研究(88284)
- 中国(60746)
- 农(46813)
- 财(44293)
- 融(42661)
- 金融(42661)
- 学报(41858)
- 科学(39003)
- 管理(37927)
- 大学(31906)
- 教育(31079)
- 农业(31059)
- 学学(29951)
- 技术(24390)
- 业经(24154)
- 经济研究(22951)
- 财经(22386)
- 经(19317)
- 问题(18714)
- 业(16341)
- 贸(15168)
- 技术经济(14489)
- 商业(14045)
- 国际(13992)
- 理论(13929)
- 世界(13570)
- 版(12803)
- 现代(12756)
共检索到444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戴金平 江向阳 靳晓婷
本文从金融发展驱动力视角对全球不平衡走向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创新能力,是全球贸易、储蓄和投资不平衡的主要驱动力量。由于美国长期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监管放任,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和流动性过剩,当次贷危机引发投资者对风险重新估价和去杠杆化行为后,美国单一市场的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美国作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创新能力不再是推动全球不平衡的驱动力量,但只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不改变,全球不平衡仍将持续。
关键词:
全球不平衡 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美元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玲
本文利用131个国家和地区在1970~2006年的金融数据,对美国、其它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增长、结构演变和分配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路径和数量特征,并由此探讨次贷危机的宏观层面的根源。
关键词:
金融一体化 金融开放 国际资本流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研究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承办的第25届国际问题论坛——"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讨会2009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自2007年危机爆发以来,针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世经政所及时地作出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该所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所长余永定博士的带领下,高海红、何帆、张明、张斌、宋泓、姚枝仲、徐小杰等在会上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美联储的政策、金融危机的历程及趋势、中国经济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雷达 赵勇 孙瑾
本文从全球经济失衡到金融危机产生再到失衡调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可持续的基础在于,美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和实体经济中高收益行业的存在。而当这些条件不具备时,经济失衡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从性质上看,本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居民过度消费以及外部经济失衡纠偏调整的表现形式。同时,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在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必将进入一个高波动低水平的增长阶段,此时任何指标反映的经济复苏都缺少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义
本文基于197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在1978—1986年表现出明显的σ趋同,1995—2004年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而2004年之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没有发生σ趋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整体上不存在随机趋同,但部分区域存在着随机趋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曾世宏 郑江淮
服务业发展的驱动力决定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实证检验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驱动力,结果发现中国服务业同农业和制造业的外部产业关联良性交互关系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制造业和农业发展对服务业发展的引致效果较微弱,而且制造业产出对服务业产出的引致呈现出均质性特征,特别是没有形成对生产性服务的大量引致性需求。因此,转变服务业的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同本土制造业和农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促进制造业和农业的产业升级,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
产业关联 中国服务业发展 战略选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晓亮 韩永辉 邹建华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剑 李林艳
本文从全球金融发展不平衡的视角研究全球贸易失衡,建立一个流动性约束的跨时贸易模型,证明了金融发展差异、消费者跨期消费能力与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86个国家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市场活力等金融发展指标与贸易余额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本上缩小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土金融市场,改变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构建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
关键词:
金融发展 贸易失衡 跨时消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月
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巨额贸易逆差,为逆差融资又产生巨额外债,这些造成美国的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段炳德
我们观察到,金融危机中的一些矛盾现象,现有观点难以解释,比如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低物价和房产泡沫,比如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以及国际货币政策的制度紊乱,等等。因此我们试图在批评现有观点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崔大沪
此次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中国外贸面临外需下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新的调整压力,在危机条件下,连续多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已发生逆转。中国外贸的发展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外贸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外贸 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潘圆圆 张明
近年来,G20国家海外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并未显著缓解。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海外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海外资产增长主要源自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项目,而后者的外汇储备项目是资产增长最重要的形式,此外,外国直接投资是后者海外负债增长的主要形式。海外资产负债的结构差异,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账户余额的波动、投资收益的变化,以及估值效应等因素,共同导致G20国家海外净资产头寸波动性的加大。
关键词:
海外投资头寸 估值效应 比较分析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白洋
本文首先就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PE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并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PE市场在投资主体、基金退出形式、投资对象和投资热点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总结。文章进一步对当前PE投资的重点行业之一银行业进行了分析,对投资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归纳。最后,指出中国PE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本土私募应该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参与,PE基金应加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应对PE市场和银行借贷市场实行一定程度的隔离,谨防PE市场的过热发展等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曹红柳 陈文
本文对当前形势下香港科技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香港经济对信息技术、电气及电子技术和制造科技有着广泛的需求,加大在主导产业的科研投入与技术合作对保证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香港 主导产业 服务业 科技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