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7)
2023(3744)
2022(2903)
2021(2738)
2020(2109)
2019(4459)
2018(4104)
2017(6946)
2016(3764)
2015(4191)
2014(4082)
2013(4199)
2012(3835)
2011(3696)
2010(3826)
2009(3623)
2008(3584)
2007(3249)
2006(2849)
2005(2761)
作者
(12478)
(10389)
(10290)
(9890)
(6689)
(5110)
(4736)
(4080)
(3983)
(3696)
(3619)
(3582)
(3265)
(3259)
(3218)
(3192)
(3070)
(3000)
(2967)
(2891)
(2697)
(2532)
(2515)
(2479)
(2372)
(2358)
(2293)
(2219)
(2191)
(2181)
学科
(18770)
经济(18749)
(9767)
中国(7873)
(7843)
(7759)
农业(7261)
业经(6259)
管理(6187)
人口(5290)
方法(4746)
地方(4727)
(4665)
企业(4665)
(4364)
农业经济(4314)
(4059)
发展(4014)
(4006)
(3702)
数学(3602)
数学方法(3565)
教育(3166)
理论(3078)
经济学(2971)
建设(2923)
(2905)
金融(2904)
收入(2885)
(2740)
机构
大学(60732)
学院(59211)
研究(26517)
(25161)
经济(24509)
管理(19038)
中国(18341)
理学(15795)
理学院(15478)
科学(15422)
管理学(15156)
管理学院(15012)
(14438)
(13631)
研究所(13014)
(12309)
中心(11471)
(10713)
(9946)
师范(9858)
农业(9371)
(9176)
(8926)
北京(8786)
经济学(8702)
财经(8373)
业大(8342)
师范大学(8081)
科学院(7892)
(7773)
基金
项目(37726)
科学(29364)
研究(28122)
基金(27201)
(24068)
国家(23825)
科学基金(19592)
社会(18710)
社会科(17463)
社会科学(17462)
(14183)
基金项目(13679)
教育(12420)
(12092)
自然(11281)
编号(11245)
自然科(11023)
自然科学(11016)
自然科学基金(10848)
资助(10663)
成果(10371)
重点(8857)
(8728)
(8175)
国家社会(8154)
课题(8133)
(7454)
(7230)
发展(7043)
大学(7004)
期刊
(32169)
经济(32169)
研究(20500)
中国(15368)
(14211)
学报(11764)
科学(10791)
农业(9918)
大学(8630)
学学(7974)
教育(7838)
(7387)
管理(6692)
(5524)
金融(5524)
业经(5366)
经济研究(4988)
财经(4404)
(4306)
图书(4115)
(3995)
(3944)
问题(3828)
人口(3666)
技术(3567)
世界(3435)
业大(3370)
社会(3277)
农业经济(3078)
农业大学(3072)
共检索到97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民  王婷  孙智帅  
文章利用2014年CLDS数据,运用Logit回归和Fairlie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乡城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健康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流动具有内生于流动过程的健康损耗效应,存在"流行病学悖论"。流动初期,乡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居民,随着时间增加,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差于城镇居民。(2)"健康维持因素"和"健康损耗因素"是造成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健康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中"健康损耗因素"更为显著。构成两个因素的全部变量中,"收入剥夺指数"、"夫妻同住"、"居住环境"及"工作强度"4个变量对健康差距的贡献率位居前四。(3)男女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全样本一致,且符合"健康性别悖论",不同因素对男女健康的影响力不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宏杰  王乾坤  胡继强  
城市空间因素对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健康与城市都是内涵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泛的复杂巨系统,长久以来健康人居研究对城市空间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界定是含糊不清的。文章提出了将"健康位"概念作为健康人居研究的基础,认为健康位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集合(超体积空间),个人健康位通过自组织和涌现形成群体健康位,进而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位。城市空间与健康人居的联系得以建立,城市空间因素导致健康结果的因果关系得以清晰地界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汝小美,丁峰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 ,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为此提出了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庞大的老年流动人口是其表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流动性的增强,给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带来更多挑战。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流动人口主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引入广义精确匹配法评估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升显著;从教育形式上看,健康知识讲座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流动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社区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万加华,威其玮,李日坤,冯庆才,李强  
本文对青岛市流动人口中已婚妇女社会学特征、婚姻状况、婚前性生活、避孕和妊娠情况、生育状况、性知识教育和需求情况、婚后避孕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岛市流动人口除一般特征外,具有省内流入为主、联姻范围窄的特点。在已婚流动妇女中,婚龄与年龄呈正相关,婚龄差与年龄呈负相关。这与常住人口的调查结果不同。从总体看,这一人群性观念逐步开放,但性知识缺乏,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极其薄弱。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宪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占总人口1/6的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是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受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不足、健康成本较高等主观因素及居住和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职业危害与生产事故、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对健康威胁较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改革  [作者] 梁海兵  卢海阳  
运用Heckman两阶段法实证分析医疗补贴对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与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疗补贴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险购买意愿,但对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支出无显著性影响。这表明医疗补贴对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激励效应,但并不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投资能力。其原因可能与城乡医疗体制分离有关,研究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两个角度予以论证。此外,流动人口健康投资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具有更强的健康投资意愿。健康状况较好、或已婚、或工作单位为事业单位、或签订合同的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更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阳阳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控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各类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均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另外,个人心情是否抑郁和个人生活方式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显著,但是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个人、社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遥  
我国当前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61亿,未来将望继续增加。流动人口构成中大部分为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他们的城镇化状态与发展趋势是我国推进健康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课题。鉴于当前流动人口的城镇化转型尚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或矛盾,针对源于农村的流动人口城镇化问题,分析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属性、城镇化特征和可能趋势,进而提出在健康城镇化的语境下流动人口的城镇化策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豪  
电子健康档案既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推进医防融合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对流动人口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分析来看,健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路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进而改善其健康水平。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至关重要,健康档案的动态使用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这一调节机制首先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通过健康素养的提升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应从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健康档案宣传和坚持档案建立与动态使用并重助力医防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春超  尹靖华  
本文研究了全国社区(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常见传染病症就医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层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显著促进了流动人口就医行为,但对不同人群的效果相异。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排序是:面对面>互联网>报刊等传统媒体。成本--效果分析表明,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最具效率的依次是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文认为,国家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投入资源的区域配置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改善空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小英  于海燕  俞林伟  
社区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温州201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安全感、降低社区社会失序状况和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社区环境的影响更多与个人主观的身体健康感知有关,与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观健康指标的关联较小;而社区环境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人群异质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区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和健康状况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全成  张倩  
文章使用依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老年流动人口以低龄为主,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医保参保状况、日均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及多种流迁因素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应优化改造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区健康卫生服务质量,加快落实医疗费用跨省异地报销机制,针对健康风险突出的老年流动人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特别关注和政策倾斜,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充分挖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存慧  高旭红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