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3)
- 2023(7982)
- 2022(6651)
- 2021(6217)
- 2020(5226)
- 2019(11478)
- 2018(11115)
- 2017(21093)
- 2016(10730)
- 2015(11719)
- 2014(10938)
- 2013(10689)
- 2012(9627)
- 2011(8497)
- 2010(8544)
- 2009(8029)
- 2008(7729)
- 2007(6996)
- 2006(5825)
- 2005(5126)
- 学科
- 业(39481)
- 管理(37736)
- 济(34791)
- 经济(34757)
- 企(33480)
- 企业(33480)
- 方法(15238)
- 技术(15001)
- 中国(13535)
- 数学(12537)
- 数学方法(12416)
- 财(11888)
- 技术管理(11796)
- 制(11727)
- 银(10898)
- 银行(10884)
- 险(10864)
- 保险(10773)
- 行(10322)
- 业经(9672)
- 融(9272)
- 金融(9272)
- 农(9196)
- 务(7955)
- 财务(7952)
- 财务管理(7933)
- 理论(7910)
- 企业财务(7574)
- 贸(7285)
- 贸易(7273)
- 机构
- 大学(143358)
- 学院(142302)
- 济(60615)
- 管理(60311)
- 经济(59229)
- 理学(51621)
- 理学院(51159)
- 管理学(50507)
- 管理学院(50216)
- 研究(43877)
- 中国(38234)
- 财(30853)
- 京(28733)
- 财经(24232)
- 科学(23007)
- 经(22208)
- 中心(22073)
- 江(21884)
- 经济学(19100)
- 所(19093)
- 财经大学(18478)
- 农(17932)
- 北京(17832)
- 业大(17667)
- 州(17529)
- 经济学院(17236)
- 商学(16979)
- 研究所(16894)
- 商学院(16806)
- 院(16691)
- 基金
- 项目(97245)
- 科学(79676)
- 研究(74541)
- 基金(72542)
- 家(61586)
- 国家(61049)
- 科学基金(55122)
- 社会(50012)
- 社会科(47462)
- 社会科学(47452)
- 省(38746)
- 基金项目(38441)
- 教育(34574)
- 自然(34557)
- 自然科(33905)
- 自然科学(33896)
- 自然科学基金(33365)
- 划(31808)
- 编号(28961)
- 资助(27603)
- 创(27361)
- 创新(24469)
- 成果(22788)
- 部(21761)
- 重点(21378)
- 制(20975)
- 国家社会(20973)
- 课题(20305)
- 发(20128)
- 教育部(19657)
共检索到216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贺燕 陈庭强 王冀宁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基于信用衍生品创新设计理念、市场交易需要和投资者需要等阐释信用衍生产品创新机制与交易对手风险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关联、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扰动等视角剖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杰朋 陈庭强 王冀宁
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扩散,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传染效应。本文在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标准信用衍生品的同质创新扩散与异质创新扩散的扩散路径,并对合成信用衍生品的交互扩散模式进行剖析。基于上述研究,从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对手行为属性四个角度深入挖掘和剖析了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下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机制。本文研究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发展及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信用衍生品 创新扩散 信用风险 传染机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庭强 王磊 曾倩茹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方法,从信贷、金融产品、关联关系三个视角剖析银企信用超网络结构及其特征,阐释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的行为决策机制及其信用风险形成。基于上述分析,从资产负债表关联和风险关联两个方面探寻了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渠道,并从银企信贷网络、银企金融产品网络、银企关联关系网络三个角度研究了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机制。研究发现:银企间关联关系是银企信用网络形成的根本途径;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的行为决策主要受流动性、收益与成本、资产利益最大化、风险规避、伙伴关系的影响;银企信用网络中交易对手的风险传染源于资产负债表关联和风险关联;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强度受信贷损失大小、金融产品状态、关联关系紧密度的影响。
关键词:
银企关系 信用网络 交易对手 风险传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松
文章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技术演进流程以及杠杆放大效应,深刻揭示出以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其实质就是泡沫创新及风险转嫁;同时从金融衍生品自身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危险性根源,总结出对我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创新的若干重要启示。文章认为,不能盲目追求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房地产等大宗消费品信贷市场应受到严格管控以及金融衍生品创新应建立在完善的金融现货产品基础上且链条绝不能太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庭强 曹冬生 王冀宁
证券信用交易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包括融资和融券两种交易类型,其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也是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证券信用交易机制下,交易对手风险分别形成于交易过程、证券信用交易连接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以及证券信用交易市场的波动。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交易对手财务风险及投资者情绪等影响并导致了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基于此,提出我国证券信用交易市场发展及其风险传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雅萍 孙光国
本文从衍生品市场经济功能角度考察了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能够显著增加企业创新能力。衍生品交易通过两种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一是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帮助企业维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产出效率;二是发挥风险管理效应,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维持创新环境的稳定性,提升企业对创新风险的相对承受能力,促进企业创新。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增强衍生品交易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更高的分析师关注度可能抑制这种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本市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据,同时为企业如何应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经营风险,保持创新活动的持续和高效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凤芹
2010年10月29日,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之际,中国正式推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信用衍生品——人民币信用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这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CRM推出后的三年中,市场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已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学军
运费衍生品是航运业规避海运风险管理的工具,而我国企业对此极少了解和极少参与。2004年以来的运费价格巨大波动带动了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参与者构成的变化,交易所间争夺产品开发,这些发展态势应引起各方关注。回顾运费衍生产品和市场的发展,总结成败得失,对我国航运业风险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运费衍生品 运费远期 风险规避 产品创新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央对手方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将风险集中在自身。本文通过分析中央对手方的风险机理和内在功能,提出衍生品市场风险治理的创新思路,并结合《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欧洲市场基础设施规则》《多德—弗兰克法案》等域外法律的规定,构建我国中央对手方的法律监管框架。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杨小舟 黄燕飞
随着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深入,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的经济增长步入下行轨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大涨、暴跌再到小幅回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频繁降低利率、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变动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龚斌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最近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试图全面介绍信用衍生品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信用衍生品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琦 顾纪生
国外研究表明,外汇衍生品是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在萌芽期,外汇衍生品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对企业来说,更存在着交易成本高、受到严格限制等不利因素,一些企业宁可承担汇率风险而放弃运用衍生品避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凤芹
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以我国236家银行为样本,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在有效控制样本选择偏误的前提下,检验了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效降低了自身的风险承担,同时扩大了贷款规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王珍
一、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动机(一)消除价格波动风险Keybes和Hicks认为,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且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货价格趋同于现货价格,为了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恒煜
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激励与监管当局提高金融稳定性的目标是一致的,监管当局应该通过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总信用风险转移,使得信用风险转移的收益最大化;研究还发现,随着跨部门之间信用风险转移的出现,为了使得个体激励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中金融机构稳定性的社会目标相一致,应该鼓励部门之间的差异化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