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9)
- 2023(9541)
- 2022(8105)
- 2021(7496)
- 2020(5993)
- 2019(13666)
- 2018(13456)
- 2017(26467)
- 2016(14272)
- 2015(15744)
- 2014(15984)
- 2013(15938)
- 2012(15410)
- 2011(14162)
- 2010(14843)
- 2009(13891)
- 2008(13686)
- 2007(12769)
- 2006(11888)
- 2005(11325)
- 学科
- 济(64719)
- 经济(64639)
- 管理(40640)
- 业(39977)
- 企(29466)
- 企业(29466)
- 中国(22908)
- 农(22253)
- 地方(20538)
- 方法(18591)
- 业经(15807)
- 数学(15636)
- 数学方法(15350)
- 财(15170)
- 农业(14926)
- 制(14179)
- 贸(13475)
- 贸易(13459)
- 银(13396)
- 银行(13385)
- 行(13060)
- 易(12968)
- 融(12497)
- 金融(12497)
- 策(12162)
- 发(11439)
- 地方经济(11116)
- 学(10936)
- 环境(10256)
- 及其(9413)
- 机构
- 学院(206738)
- 大学(201724)
- 济(90733)
- 经济(88672)
- 研究(76961)
- 管理(76764)
- 理学(63298)
- 中国(62607)
- 理学院(62574)
- 管理学(61626)
- 管理学院(61224)
- 财(44542)
- 京(44375)
- 科学(43580)
- 所(39732)
- 中心(35108)
- 研究所(34840)
- 江(34743)
- 农(33560)
- 财经(32650)
- 北京(29636)
- 范(29571)
- 师范(29344)
- 经(29271)
- 州(28209)
- 院(27549)
- 经济学(26578)
- 业大(26038)
- 农业(25397)
- 省(25305)
- 基金
- 项目(121414)
- 科学(95848)
- 研究(94974)
- 基金(84912)
- 家(71980)
- 国家(71218)
- 科学基金(60839)
- 社会(59839)
- 社会科(56656)
- 社会科学(56648)
- 省(48850)
- 基金项目(42966)
- 教育(42890)
- 编号(40501)
- 划(40457)
- 自然(36200)
- 资助(35869)
- 自然科(35318)
- 自然科学(35312)
- 自然科学基金(34633)
- 成果(34602)
- 发(32389)
- 课题(29495)
- 重点(27272)
- 发展(26892)
- 部(26510)
- 展(26402)
- 创(24817)
- 性(24526)
- 年(24106)
- 期刊
- 济(119102)
- 经济(119102)
- 研究(72839)
- 中国(49637)
- 农(33156)
- 财(32580)
- 管理(31553)
- 融(29157)
- 金融(29157)
- 教育(27808)
- 科学(25668)
- 学报(24958)
- 农业(22212)
- 业经(21911)
- 大学(19740)
- 经济研究(19220)
- 技术(18718)
- 学学(18159)
- 财经(16024)
- 问题(15266)
- 经(13901)
- 贸(12573)
- 商业(11653)
- 国际(11354)
- 业(10948)
- 世界(10647)
- 技术经济(10333)
- 图书(10181)
- 坛(10055)
- 论坛(10055)
共检索到351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天勇
首先,政策工具选择上,以供给侧结构性减税为主,重点针对能够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行业和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减税。降低其增值税税率,并提高能够大量增加就业的小微企业的税收起征点。另外,从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多增加就业的角度来考虑,应将增值税税率降低2%,社保费率降到30%。同时,与需求侧财政政策相组合,缩小基建领域的财政支出,扩大财政对教育、住房保障、恢
关键词:
需求侧 转移收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最高位下行至今,国内外学者就中国经济下行原因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供给侧的治理方案。然而,对此,国内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甚至是否定的看法。本文认为,人口增长的下行,滞后20年导致消费需求的递减,上年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出清,发生连续的过剩;而人口市民化滞后,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土地等财富收入向城镇居民和高收入者流动集中,其边际投资率较高,扩大生产能力较强,而农村居民和城镇非户籍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导致了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梦博 李世斌
一、制度供给。第一,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行PPP模式。目前地方财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瓶颈。如果我们要增强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话,首先应建立统一合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志凌
房地产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迄今为止尚未化解的社会“痛点”。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暴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居民居住需求和居住质量,对民生和经济都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因此,要破解住房市场难题必须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既要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作用,抑制不合理投机(包括过度的投资)需求,也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定位,确保房地产居住的核心功能,合理匹配政策工具,才能为解决社会“痛点”、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找到正确的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向耘
改善供给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增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基于这一思路,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由浅及深三个层面的问题。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晨 蔡曦 张中华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在信息化时代,要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充分发挥数字信息产业的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供给侧来看,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通过产业发展效应和创新效应两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需求侧方面,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通过优化信息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城市规模、行政等级、经济发展阶段和服务业发展阶段的城市中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合理制定和推行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数字信息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再杰 李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深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和完善调控的思路与手段,在发挥稳增长效用的同时,立足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通过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稳妥发挥政府主导基金功能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举措,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财政政策 国际经验 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石华军 楚尔鸣
如果能够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未来中国经济仍可以重回中高速增长之路。本文首先论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单纯需求侧管理的不可持续性,那么供给侧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揭示需求和供给双侧改革的思想溯源,以及欧美国家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研究发现,通过需求侧管理稳定经济增长,依靠供给侧的深化改革既兼顾了短期与长期发展,又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鼓励创业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是中国经济从超常规增长向正常增长收敛的路径。
关键词:
需求侧 供给侧 双侧发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向俊 马光辉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制造业领域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业领域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提出如何化解该矛盾。基于2001-2009年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结果显示,放开公共服务业管制,有利于发挥"竞争效应",满足消费需求扩张,其中,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的"竞争效应"最为显著;地方政府减税有利于降低财政支出扭曲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消费需求扩张。因此,我们应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放开公共服务业的准入限制,降低税负,为去产能和去杠杆创造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扩张。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业管制 消费需求扩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胜民
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并重的经济转型是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增长困局、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战略。流通业沟通生产与消费环节,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现阶段中国流通业供给和需求两端结构性矛盾周期性叠加带来的实际问题,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并行,实现流通业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调下,分析新形势及新时期需求侧改革的背景与内涵,结合流通业供需矛盾现状探讨领域内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协同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并在寻求协同发展的前提下为释放居民消费、布局有效投融资、提升内外贸双循环发展潜力、加强流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有益对策。本文认为,新时期流通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协同发展要着力解决商品高度碎片化生产与高度差异性需求的矛盾,依托制度安排实现对社会需求的调节,同时优化、变革相关的调控规则和市场手段,以需求侧改革带动需求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流通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彭安兴 陈晓东 李雅静
在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背景下,结合中国供给侧货币政策实践,将货币放入效用和生产函数,把NK(New Keynesian)模型扩展为MIUP(Money In Utility&Production)模型,以探讨货币政策能否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研究发现,基于标准NK-DSGE模型的需求侧货币政策,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通缩,但无法解决滞胀;基于MIUP-DSGE模型的供给侧货币政策,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引起的滞胀,但无法解决通缩。疫情期间中国坚持管好货币“总闸门”,强调调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生产供给,从而实现“保供稳价”;疫情之后随着生产供给的增加,需求不足成为经济恢复的阻力,应合理搭配两类货币政策,从而实现“供需两旺”。
[期刊] 改革
[作者]
孔祥智
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包括农业经营结构调整,要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树立大粮食和大国土观念,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理顺粮食价格机制,设计好和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湛志伟
完善资金支持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处理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要帮助企业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挖掘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消化库存产品。同时,要支持企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加新技术应用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根本上帮助传统产业企业走出困境。例如,传统出版业受新媒体巨大冲击,推进数字出版就成为互联网时代新趋势。单纯依靠文化企业,难以承担转型升级重任,需要政府出资引导。新媒体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江涛 李旭鸿 曹春建
3D打印作为创新技术,在当前我国注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将会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改革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本文首先解析了3D打印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从理论上阐明了3D打印对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全球3D打印市场发展现状、借鉴了3D打印技术和产业形成新供给的国际经验;最后在对我国3D打印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3D打印、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湛志伟
供给就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指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推进商品和劳务生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适销对路产品,拓宽国内外市场,实现个人增收、企业增效、国民经济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是企业,政府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包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