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46)
2023(3939)
2022(3261)
2021(3339)
2020(2418)
2019(5708)
2018(5686)
2017(8378)
2016(5681)
2015(6497)
2014(6544)
2013(5413)
2012(4997)
2011(4607)
2010(5015)
2009(4156)
2008(4040)
2007(3711)
2006(3433)
2005(3258)
作者
(12675)
(10532)
(10460)
(9950)
(6697)
(5180)
(4842)
(4274)
(3961)
(3783)
(3687)
(3410)
(3345)
(3330)
(3328)
(3323)
(3301)
(3154)
(3070)
(2938)
(2797)
(2654)
(2575)
(2496)
(2468)
(2461)
(2444)
(2239)
(2182)
(2162)
学科
教育(19208)
中国(11158)
(10066)
经济(10042)
(7043)
管理(6755)
理论(6683)
教学(5726)
(5527)
(5421)
企业(5421)
(4367)
(4129)
发展(4045)
(3922)
思想(3902)
政治(3742)
研究(3518)
(3468)
思想政治(3416)
政治教育(3416)
治教(3416)
德育(3385)
改革(3192)
技术(3179)
高等(3124)
方法(2955)
教育改革(2815)
学校(2689)
学法(2654)
机构
大学(71592)
学院(65845)
研究(28466)
教育(27046)
(21117)
师范(21060)
(18206)
师范大学(17662)
经济(17552)
(17118)
管理(16701)
科学(16077)
理学(14072)
(13775)
理学院(13758)
中国(13548)
管理学(13334)
管理学院(13173)
研究所(12638)
北京(11968)
(11649)
职业(11580)
技术(11510)
中心(11287)
教育学(10504)
(10182)
(9214)
(8670)
研究院(8390)
职业技术(7919)
基金
项目(40587)
研究(38154)
科学(33111)
教育(26302)
基金(25562)
(22412)
社会(21824)
国家(21605)
社会科(20217)
社会科学(20210)
成果(18397)
编号(18062)
科学基金(16864)
(16689)
(16589)
课题(16144)
(14237)
基金项目(12070)
规划(11891)
(10987)
(10970)
重点(10869)
项目编号(10798)
(10548)
教育部(10202)
(10042)
资助(9799)
研究成果(9733)
(9628)
(9581)
期刊
教育(46312)
研究(31589)
中国(24790)
(20955)
经济(20955)
职业(11118)
学报(10089)
技术(9178)
大学(9093)
科学(8432)
(7379)
技术教育(7259)
职业技术(7259)
职业技术教育(7259)
(6835)
学学(6677)
管理(6360)
(5779)
论坛(5779)
高等(5469)
农业(5287)
高等教育(4870)
成人(4766)
成人教育(4766)
(4681)
图书(4193)
发展(4005)
(4005)
财经(3842)
比较(3832)
共检索到113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程从柱  郭兴举  
尼采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思想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意蕴。从"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到"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再到"作为教育家的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教育思想在不断攀升。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用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教导人类实现自我解救与生命力量的丰盈;作为教育家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用诚实、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教导人们要"成为自我",而查拉图斯特拉以生命的"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智慧,培育超越于现实人类、具有超强意志力和价值创造力的"超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坤庆  李帆  
在尼采看来,现代人的精神颓废与教育的媚俗有直接关系,而教育的功利化则直接表现为教育家的缺失。尼采将化解现代教育危机的使命寄托于他所憧憬的教育家身上。尼采构建的“教育家”形象脱胎于狄俄尼索斯、瓦格纳、叔本华等人,成型于查拉图斯特拉,他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家身上不仅潜在地存在着改造教育的哲学期盼,更是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尼采所期盼的“教育家”形象的当代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承认教育目的中个人发展的本体价值,并在秉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在斗争中不断实现超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更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自我实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文钦  
1981年,美国学者布鲁斯·金博尔(Bruce KimBall)以博士论文《美国博雅教育概念的历史与类型学分析》(a Historical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ideas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america)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学位。1986年,这篇博士论文修改后以《雄辩家与哲学家:博雅教育观念》(orators&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俊  
尼采的艺术思想对当代艺术影响巨大,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就是当代深受尼采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博伊斯对尼采的接收很大程度上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20世纪初奥地利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尼采研究专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及其人智学思想的中介而达成的。因此从尼采到施泰纳、到博伊斯就构成了一条从现代哲学到现代艺术的演进路线,这是一条艺术重归生活、促使人类重新思考和认识自身的道路。施泰纳在尼采思想中看到人和生活的重要性,由此促成了他从神智学向人智学的转变,自由的人及其生活、本能和本性(自然)成为思想的核心。这个观念在博伊斯那里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上,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塑造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人人都是艺术家"则阐明了个体及其生活天然具有的创造力。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洛齐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意大利亚太艺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总编2001年获第三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美迪奇"国际当代艺术奖2004年获首届美术文献中国百位艺术家十年经典提名展"提名奖"获日本富士山国际水墨艺术展国际当代"优秀作品奖"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明瑞  
我以为,能聆听学者专家的讲演,是无比幸福、无比高尚的,是一种享受,非常美好的。“上图讲座”让这种美好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聆听演讲,享受幸福,享受美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天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已为国内一些学者所关注。但从整体上看,雅氏的艺术哲学思想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探究,特别是其丰赡而富有人文意趣的艺术家论一直是雅氏研究学域中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孙秀昌教授历时六年完成的这部一百万字的专著《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具体而言,该书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书聚焦于“生存”与“理性”间的张力,系统阐发了雅氏的艺术家论。在作者看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天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已为国内一些学者所关注。但从整体上看,雅氏的艺术哲学思想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探究,特别是其丰赡而富有人文意趣的艺术家论一直是雅氏研究学域中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孙秀昌教授历时六年完成的这部一百万字的专著《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具体而言,该书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书聚焦于“生存”与“理性”间的张力,系统阐发了雅氏的艺术家论。在作者看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竞  高振宇  
哲学的变革及教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奠定了教师即哲学家的理论基础。教师需自动自觉地做哲学,使自己由弱变强,成就具分析、规范和综合三种角色于一身的哲学家。而旨在发挥集体协作之效的共同体探究,可为学校内教师进行哲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姜怡翔1962年生,山东海阳人。198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某些认知偏差或操作局限,学校美育时常沉溺于审美素养的浅表化增值。儿童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素朴审美力为审美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而此前其在学校美育中并未得到应然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实意义来看,学校美育在于满足儿童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审美素养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体验、行动和信仰。为实现审美素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儿童的素朴审美力作为坚实抓手,努力通过对素朴审美力的彰显、发掘和升华,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实现从用美培养儿童到培养美的儿童的突破。最终,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欣  
“身体图像”作为一类重要的作品形态,很大程度上体现并代表着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实践风格,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受到身体文化隐喻观念的影响,其主体性与身体图像呈现断裂状态;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图式则转向“自我图像”,这种图像确立了女性艺术家自知与自治的主体性,内含着“我”与“世界”的交织,然而,女性艺术家在女性个体与人类共性的差异问题上陷入一种悖论式困境,这导致其身体图像表意上的局促;如何将异质性因素纳入身体图像的创制之中,并生成图像文化的普遍价值,是女性艺术家群体面临的挑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俊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体化和意义化解读使得空间成为批判哲学的话题,围绕着主体生存的空间距离辩证法、公共空间、城市空间与资本逻辑、空间与权力、被空间形塑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形式等论题,当代空间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具象的呈现,立体派抽象画、空间主义、蒙太奇电影艺术、折叠建筑都是艺术实践对于二十世纪空间哲学的回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川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家。他多年担任大学教授,两次出任大学校长,诲人不倦,桃李满园,堪称一代师表。他不懈地探究"大学的真义",阐释了"大学"的三要素:学科齐全,科学研究,自主中立;他梦想建成中国的世界"第一流大学",但却遗憾地留下了"胡适之问"。胡适在大学教育方面的行动和思想,生动地诠释了"教育家"的内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致隆  
本文作者介绍了哈佛大学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具体经验,并提出两校重视人文艺术教育的哲学思想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可分的,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