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0)
- 2023(5105)
- 2022(3970)
- 2021(3486)
- 2020(2702)
- 2019(5801)
- 2018(5576)
- 2017(10020)
- 2016(5320)
- 2015(5885)
- 2014(5750)
- 2013(5846)
- 2012(5388)
- 2011(5234)
- 2010(5357)
- 2009(5060)
- 2008(4998)
- 2007(4590)
- 2006(3995)
- 2005(3175)
- 学科
- 济(22306)
- 经济(22283)
- 农(21706)
- 业(16824)
- 农业(14632)
- 管理(10679)
- 业经(9562)
- 企(8872)
- 企业(8872)
- 中国(7185)
- 农业经济(6777)
- 学(6578)
- 财(6359)
- 方法(6291)
- 发(5934)
- 地方(5711)
- 制(5545)
- 发展(5346)
- 展(5340)
- 收入(5238)
- 数学(5227)
- 数学方法(5169)
- 村(4705)
- 农村(4684)
- 土地(4385)
- 建设(4332)
- 策(3937)
- 及其(3698)
- 经济建设(3528)
- 工作(3507)
- 机构
- 学院(82468)
- 大学(78566)
- 研究(30109)
- 济(29590)
- 经济(28758)
- 管理(28122)
- 理学(24260)
- 理学院(23943)
- 管理学(23462)
- 管理学院(23310)
- 农(22425)
- 中国(22380)
- 科学(19987)
- 农业(16279)
- 京(16190)
- 所(15621)
- 业大(14672)
- 研究所(14413)
- 中心(14163)
- 财(13861)
- 江(13374)
- 范(12971)
- 师范(12855)
- 省(11647)
- 院(10811)
- 财经(10730)
- 州(10512)
- 农业大学(10301)
- 师范大学(10204)
- 北京(9738)
- 基金
- 项目(57754)
- 科学(45366)
- 研究(42763)
- 基金(41426)
- 家(37100)
- 国家(36680)
- 科学基金(30407)
- 社会(27938)
- 社会科(25979)
- 社会科学(25976)
- 省(23770)
- 基金项目(22171)
- 划(19726)
- 自然(18730)
- 教育(18565)
- 自然科(18209)
- 自然科学(18204)
- 编号(18079)
- 自然科学基金(17854)
- 资助(15140)
- 成果(14733)
- 农(14146)
- 发(13787)
- 重点(13493)
- 课题(12635)
- 部(12267)
- 国家社会(11710)
- 创(11707)
- 性(11312)
- 科研(10928)
共检索到121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之枫 韩刘伟 米文悦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遗产与城市中的个体文物相比,单体文物价值不突出、同质且分散,但因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呈现,而独具价值。以传统村落为基点,以山—水—林—田—村—镇—城的关联为视角,分析乡村遗产的内涵。揭示乡村遗产的三个突出特征,即联系城乡人地的区域关联性、跨越千年文明的时空层积性,以及整体大于个体的群体丰富性。提出乡村遗产具有的反映农耕文明连贯持续性的社会关系、城乡关系、人地关系价值体系,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遗产 内涵特征 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建平 李双清
本文针对乡村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受到的建设性的破坏,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了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所处的现状及其原因,希望能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实施合法有效的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 内涵 现状 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吴卫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及其图谱构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是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文章旨在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振兴乡村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超凡 金露
古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兼顾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以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古村落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分析其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尝试提出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探索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古村落 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诸葛八卦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佟玉权 韩福文
借助地理科学及景观生态学等景观研究思想,针对我国现阶段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探索了创新工业遗产研究视角的必要性。分析了工业遗产景观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工业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特征,并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要素构成特点、景观结构的统一性、景观时空格局及其文化过程的完整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景观 工业遗产景观 保护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源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安排,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本文从乡村资源要素、景观建设和文化秩序的角度分析了和美乡村提出的背景,从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城乡之和的维度探究建设和美乡村的美学内涵,以此作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价值依据。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 美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火陈晨 李广斌 嵇淋 王勇
单一的政府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且易忽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作用,使得建筑遗产保护行动市场参与不足。文章引入产权强度理论,从制度强度、行为强度、关系强度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以苏州市传统村落为例,提出“以股强保”“以换求保”“以租维保”3种不同的市场化保护路径。
关键词:
产权强度 建筑遗产 市场化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燕 陈晟 曹玮 曹昌智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这一举措的基本前提,是对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的清晰认识和正确把握。深入解析了传统村落的特质,对其概念界定、文化内涵、构成要素、与其他村落异同、特殊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固有属性特征等,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以期在实践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思路,采取针对性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实现传承农耕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兼得。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内涵 特质属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游旺
社会表象是某一社会群体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修订或重构。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发现,遗产申报为当地社会表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碉楼的遗产价值重新认识。在申遗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从"外观与功能"不断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向,重构了当地社区的社会表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嘉毅 葛绪锋 陈玉萍
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往往顾此失彼。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建立起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符号记忆——表征展示——文化凝视"模型,从传统村落遗产中攫取文化符号记忆,形成传统村落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将文化符号记忆在旅游开发中进行原真性的当代再生产,展示表征为游客凝视的视觉焦点,游客经由文化凝视实现对传统村落遗产的体验与解码,进而实现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生态。江苏洪泽龟山古村落的样本分析,验证了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逻辑。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符号 表征 文化凝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志平 卢勇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