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24)
- 2023(2470)
- 2022(2270)
- 2021(2259)
- 2020(1971)
- 2019(4406)
- 2018(4373)
- 2017(8039)
- 2016(4667)
- 2015(5343)
- 2014(5484)
- 2013(5376)
- 2012(5330)
- 2011(4903)
- 2010(5157)
- 2009(4807)
- 2008(4908)
- 2007(4611)
- 2006(4172)
- 2005(3895)
- 学科
- 济(17375)
- 经济(17352)
- 业(13935)
- 管理(13402)
- 企(10262)
- 企业(10262)
- 农(7481)
- 方法(7471)
- 数学(6145)
- 数学方法(5994)
- 农业(5267)
- 中国(5135)
- 学(4942)
- 财(4785)
- 制(4701)
- 银(3804)
- 银行(3789)
- 行(3619)
- 业经(3608)
- 理论(3475)
- 融(3244)
- 金融(3244)
- 贸(3192)
- 贸易(3187)
- 体(3089)
- 易(3082)
- 务(2994)
- 财务(2976)
- 财务管理(2964)
- 企业财务(2785)
- 机构
- 大学(70863)
- 学院(68385)
- 济(25700)
- 管理(25500)
- 研究(25160)
- 经济(25046)
- 理学(21461)
- 理学院(21205)
- 管理学(20685)
- 管理学院(20559)
- 中国(20469)
- 农(16988)
- 科学(16044)
- 京(15844)
- 所(13733)
- 农业(13324)
- 业大(12677)
- 研究所(12254)
- 中心(12170)
- 财(12088)
- 江(11686)
- 北京(9890)
- 范(9693)
- 师范(9572)
- 财经(9192)
- 州(8976)
- 农业大学(8930)
- 省(8531)
- 院(8417)
- 经(8349)
- 基金
- 项目(41649)
- 科学(32164)
- 基金(30508)
- 研究(28838)
- 家(27619)
- 国家(27381)
- 科学基金(22791)
- 社会(17447)
- 社会科(16357)
- 社会科学(16352)
- 基金项目(15701)
- 自然(15617)
- 省(15372)
- 自然科(15313)
- 自然科学(15309)
- 自然科学基金(15062)
- 划(13501)
- 教育(13336)
- 资助(13145)
- 编号(12365)
- 成果(11066)
- 部(9445)
- 重点(9263)
- 农(8241)
- 发(8060)
- 计划(8015)
- 科研(8000)
- 创(7866)
- 大学(7854)
- 教育部(7813)
共检索到114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何汝泉
从会昌元年《中书门下奏》看唐后期户部的使职差遣何汝泉《唐会要》卷59《户部员外郎》载武宗会昌元年(841)二月中书门下奏文,全文如下:伏以南省六曹,皆有职分,若各守官业,即不因循。比来户部、度支两司,尚书侍郎多奏请诸行郎官判钱谷文案,遂令本司郎吏束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丽娱
唐元和史料中出现的“省估”一词 ,以往论者一般视同虚估 (大历物价 )。作者经过分析后认为 ,元和省估是唐政府规定一半纳实钱 (现钱和实估物 )、一半纳虚钱 (虚估折物 )的税价标准。它落实到绢帛折价上 ,便是“省中估”。省估只是一半等同大历物估的估价 ,虚估与省估在税价中的出现 ,代表着唐中央政府试图通过调整物价控制经济的努力。但物价的不断滑落及税价与实估的最终接近 ,除了政治因素外 ,也反映了商品经济中价格规律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省估 省中估 虚估 实估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青淼 韩茂莉
本文在现有唐代盐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唐代中后期所特有的绢帛物估问题,分海盐、池盐、井盐三种情况,探讨史料中所出现的盐利、榷价的虚实估本质,认为当时的盐利、榷价存在完全虚估、半虚半实和完全实估三种情况,只有将虚实估本质相同的盐利和榷价相除,得到的才是产盐量。
关键词:
唐代 盐利 盐产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明光
试论唐后期的两税法改革与“随户杂徭”陈明光唐朝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的“两税法”,是对赋税力役制度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以往论述“两税法”一般只侧重于赋税方面,视角尚欠全面。关于两税法与财政管理体制的关系,我在《论唐朝两税预算的定额管...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绍卫
敦煌僧众"居家过活"被视为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李正宇等先生认为源于吐蕃佛教等原因,但这实际上是过于突出敦煌的独特性了。当将整个唐帝国后期的佛教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便会发现居家并非敦煌一地独有的现象,诸如山东等地亦是如此。多地出现僧人居家现象,实际上是僧团严重膨胀、寺院经济衰退,以及地方僧众与世俗家庭关系不曾分割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顾成瑞
唐代前期,在以租庸调收支为主体的赋役制度下,若干类型丁户享有蠲免权。唐代财赋官司对蠲免事务的管理围绕蠲符的颁发而进行,即户部对相关官司报送应受蠲免丁户的信息,根据令式以制作蠲符来核准其受蠲待遇,然后下颁州府施行。但是,这一稳定的管理程序到了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地方性文献《新安文献志》所收的一通唐贞元年间户部蠲牒,记录了平定歙州叛乱的地方首领吴仁欢以所受的朝廷赏官身份申请蠲免资格的经由。此蠲牒内所引唐《赋役令》与新出《天圣令》所附钞唐令相应条款吻合,且其所论及本应受蠲程序,与令式规定相一致,体现了唐代前后期蠲免事务管理原则的一以贯之。但是,从中亦发现以蠲牒作为蠲符补充的新变化。这与唐代后期赋役制...
关键词:
蠲免 益蜀符 蠲牒 天圣令 唐代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法文宗
发生于唐朝中后期的钱荒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由于流通中金属货币不足而导致的货币危机,其发生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的破坏、两税法改革等事件密切相关,是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本文从唐中后期的经济背景出发,对钱荒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晚唐 钱荒 两税法 铜钱 商品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郝春文
敦煌文学作品中的博士,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书中已做过出色的考释,指出它是对有技艺的人的俗称。在唐后期五代宋初的敦煌寺院,对“博士”一称的规定却并不十分严格。通常是作为工匠的别称,如铁匠史奴奴,在净土寺“入破历”中,既被称为史博士,又被称为铁匠史都料;又如在敦煌遗书伯四九○六《某寺诸色入破历》中,同一伙人既被称为“博士与人夫”,又被称为“工匠与人夫”,等等。但在不少场合博士又是指某一行业内具有特殊技艺的人,如木匠行业中有“造床博士”、“作斗博士”,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世培
唐后期“租”、“租税”或“租赋”含义的考释沈世培在唐后期两税法史料中,常见“租”、“租税”或“租赋”等词,人们见了常以为仅指斛斗税,以致造成对两税法某些史料的误解,进而影了对两税法内容的理解。因此,对这类名词的考释,还是必要的。“租”、“租税”或“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双印
本文以敦煌文献为依据,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唐后期以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政治稳定、大运河淤塞、交通便捷以及唐后期人口迁移对襄州的影响。
关键词:
唐后期 后梁 后唐 经济发展 原因 浅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于2000年9月创办的一所“公办民助”学校,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校舍建设由社会资助,教师在全县择优聘用,学生面向全县招生。校园占地面积120余亩,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现有初中教学班24个,学生1340名,教职工92人。新建学生公寓一幢、食堂餐厅一幢;4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已竣工投入使用;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已初具规模,篮球场已建成;有微机室、语音室各一个;校园主干道全部硬化,校园绿化、美化面积达3500平方米。创办至今,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唐代是我国蚕桑丝织业大发展时期,从建国到开元天宝间,经过百余年的经营,已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展开。其产地分布范围辽阔,区域广远,产品质量,数量均领先全国。然本区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乱后丝绸生产情况如何,本文拟分区讨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钟南清
1998年年初以来,江西省会昌县部省联造速生丰产林经营权拍卖的槌声一次次擂响。农民和单位职工把购买部省联营造林经营权看作新的投资热点。到8月初止,全县共有21个单位40名干部、职工和120名农民以独资、合股形式获得了826.7hm~2基地林木35年至40年的经营权。会昌县林业部门通过拍卖部省联造林经营权,转移银行贷款80多万元,还收回各项费用42万元,间伐抚育所需的30多万元配套资金也同步到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何永智
盛京户部为清代东三省钱粮总汇,在统筹和调度东北地方财政、保障清朝大后方稳定方面作用突出。本文利用档案文献资料指出,盛京户部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奉天地丁、旗租、杂税等本地经费收入,户部岁拨东三省官兵俸饷、外省协饷、内务府拨款等外部财政补给,以及其他经费收入等。就各款比重而言,本地收入长期保持较低份额,巨大的财政缺口致使盛京户部极度倚赖来自户部、内务府及各省的财政补给,从而限制了其财政运转与调度能力。盛京户部的经费来源充分反映出清朝以国家财政扶持和巩固"龙兴之地"的经济政策与政治意图,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中央财政与东北地方财政的互动关系,亦为考察清廷对东北边疆的经略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