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57)
- 2023(5967)
- 2022(5310)
- 2021(4975)
- 2020(4188)
- 2019(8895)
- 2018(9031)
- 2017(17242)
- 2016(8872)
- 2015(9638)
- 2014(9003)
- 2013(8630)
- 2012(7587)
- 2011(6811)
- 2010(6795)
- 2009(6572)
- 2008(5957)
- 2007(5334)
- 2006(4693)
- 2005(3808)
- 学科
- 济(34087)
- 经济(33936)
- 管理(27172)
- 业(24728)
- 企(21501)
- 企业(21501)
- 方法(16587)
- 数学(12593)
- 数学方法(12483)
- 农(11105)
- 业经(9446)
- 中国(9336)
- 财(9262)
- 理论(8022)
- 和(7213)
- 农业(7171)
- 贸(6844)
- 贸易(6841)
- 学(6589)
- 易(6562)
- 制(6204)
- 地方(5757)
- 务(5485)
- 财务(5471)
- 财务管理(5463)
- 企业财务(5186)
- 环境(5050)
- 划(4731)
- 银(4672)
- 银行(4665)
- 机构
- 学院(120340)
- 大学(117567)
- 管理(48329)
- 济(47347)
- 经济(46428)
- 理学(42683)
- 理学院(42263)
- 管理学(41451)
- 管理学院(41261)
- 研究(35680)
- 中国(26928)
- 京(23037)
- 财(22280)
- 科学(21015)
- 财经(18210)
- 所(16840)
- 江(16794)
- 范(16492)
- 农(16461)
- 经(16440)
- 中心(16412)
- 师范(16380)
- 业大(16019)
- 研究所(15185)
- 北京(13891)
- 商学(13884)
- 州(13811)
- 商学院(13745)
- 经济学(13725)
- 财经大学(13464)
- 基金
- 项目(81564)
- 科学(66015)
- 研究(61182)
- 基金(60591)
- 家(51594)
- 国家(51088)
- 科学基金(45444)
- 社会(42117)
- 社会科(38666)
- 社会科学(38654)
- 基金项目(32326)
- 省(31895)
- 教育(29024)
- 自然(28963)
- 自然科(28383)
- 自然科学(28378)
- 自然科学基金(27885)
- 编号(26235)
- 划(26164)
- 资助(23675)
- 成果(20167)
- 部(18003)
- 重点(17591)
- 创(17219)
- 课题(16787)
- 国家社会(16510)
- 发(16474)
- 人文(16350)
- 项目编号(16236)
- 教育部(16158)
共检索到170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夏天生 施卓敏 赖连胜
社会排斥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是近几年研究者关注的领域之一,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受排斥者的个体需求受到威胁如何被消费行为化解,更缺乏对受排斥者类型、受到威胁的需求类型以及补偿性消费产品类型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从社会排斥引发的个体需求受到威胁(简称为受胁)与补偿性消费的关系入手,在从众情景下,对被忽视和被拒绝两种社会排斥引发不同类型的个体需求受胁从而偏好不同类型补偿性消费产品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情景模拟研究方法,用绿色产品和高档享乐产品为实验商品,运用方差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检验个体需求受胁的中介机制以及从众情景的调节作用。实验1考察个体需求受胁在两种社会排斥与补偿性消费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实验2考察从众情景对两种补偿性消费产品缓解由社会排斥引发的心理需求受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忽视与被拒绝引发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受胁,从而在随后的补偿性消费中产生不同的产品偏好。具体而言,被忽视引发了效能需求受胁,从而提高了对高档享乐产品的偏好;被拒绝引发了关系需求受胁,从而提高了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从众情景调节了两种属性产品对心理需求受胁的满足,即当亲自我的高档享乐产品为从众产品时,被拒绝组在补偿性消费中对高档享乐产品的偏好显著高于被忽视组和控制组,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亲社会的绿色产品为从众产品时,被忽视者在补偿性消费中更偏好亲自我的高档享乐产品,而被拒绝者在补偿性消费中更偏好亲社会的绿色产品。研究结果拓展了社会排斥理论和补偿性消费理论的研究外延,也为政府部门或相关企业利用消费行为缓解社会排斥现象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静 范秀成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且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不同类型,然后回顾了社会排斥对人们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社会排斥在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归纳出消费者应对社会排斥所产生的三类购买行为,即关系促进的消费行为、自我挫败的消费行为以及不确定性规避和趋利的消费行为。最后,本文展望了社会排斥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未来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国辉 梁渊 李季鹏
情境因素会导致消费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对他们后续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基于自我肯定理论,本文探讨了社会排斥这一情境因素对消费者地位消费行为倾向的影响机理,认为消费者需要借助地位消费行为带来的自我肯定效用,以提升由社会排斥导致的自我价值感知威胁而诱发的自尊感知下降。以MBA、公司员工、在校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四项实验研究,本文发现,社会排斥能对消费者的地位消费行为倾向产生促进作用;此促进作用通过自我价值感知和自尊感知的链式中介效应传导;遭遇社会排斥后,若获得其他途径的自我肯定机会,则此促进作用会减弱。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社会关系 剥夺 贫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代祺 胡培 周庭锐
本文在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通过探讨该变量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解释了消费者出现从众、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自我一致性高(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正(负)时,消费者将呈现从众行为;自我一致性高、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负时,消费者将呈现反从众行为;自我一致性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正时,消费者将呈现不从众行为。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刘尊礼 余明阳
社会排斥能够影响人们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其影响可能会因消费者自身所具备的内隐自我观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实验一发现,与未受排斥相比,受到排斥的实体论者更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倾向,渐变论者则不会受到排斥与否的影响。同时,受到排斥后,实体论者也比渐变论者更偏爱炫耀性产品。实验二则考虑了品牌熟悉度的作用,研究进一步表明实验一的结论仅对消费者熟悉度较高的品牌产品成立。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内隐自我 炫耀性消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晓燕 曹小曙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社会空间分析、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比较研究等,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群的2种研究范式。但关于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仍然缺乏对空间与行为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有效论证,迫切需要从地理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时空间行为入手,厘清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论文梳理了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与测度方法,重点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阐述了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试图构建时空间和行为互动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为消除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障碍、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戚海峰 费鸿萍 郑玉香
目前消费者在面对公益广告时,态度与行为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从态度-行为差异视角分析利己/利他导向的公益广告诉求对个体亲社会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自我控制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利己导向的广告诉求对个体态度的影响要弱于利他导向的广告诉求,但对于个体行为倾向的影响却强于利他导向的广告;利他导向广告诉求背景下被试的自我控制水平明显弱于利己导向的广告诉求背景下的被试,但是自我控制对个体亲社会性消费的态度与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未得到证实,表明公益广告在激发个体自觉性方面未能产生理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雷婷婷 顾善萍 蒋科星 乔虹
目的:探讨坚毅在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运用流动儿童社会排斥量表、坚毅量表简版、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江浙地区69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坚毅、学校适应均呈显著性负相关;坚毅和学校适应均呈显著性正相关;②把性别、流动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之后,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坚毅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坚毅在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高坚毅水平能够降低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负向预测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小勇 石颖
“三农”问题是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社会公正 社会排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毕芬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隽
失地农民寻求就业时面对着社会关系网排斥、制度排斥、经济排斥等,社会排斥既影响和限制农民权益,也有损社会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反对社会排斥是消除歧视、消除贫困、消除偏见和各种障碍,进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安全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数量会不断提高,他们面对的社会排斥问题会更加突出和严峻。降低社会排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失地农民 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浩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权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保障权益的内外部因素,最后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努力消除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失地农民 权益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方菲
基于问卷调查法,本文试图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图景进行描绘。研究发现,虽然农村低保对象获得了国家正式制度的保障,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经济排斥,这主要体现为:他们经济收入微薄,成为村落社区中的底层群体;他们生活消费受到限定,被排斥在普通的消费空间之外。同时,他们也依然面临着社会排斥,具体体现为:其关系网络规模狭小,构成单一;与村民的心理距离大,疏离感强烈。这些排斥会导致农村低保对象的持续贫困。因此,消除排斥,促进低保对象的社会融入,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农村低保对象 生活图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捷
在发达国家,社会责任消费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学者也纷纷倡导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为了发现在我国情境下消费者社会责任的维度是否与西方研究有所不同,本文采用Webb2010年开发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量表,测量与评价我国消费者社会责任行为的因子结构,并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负责任行为可分为六个维度,即支持企业善因营销、支持履行高级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惩罚不负基本责任的企业行为、购买习惯环保、回收再用和生活习惯低碳。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消费行为 量表修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