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3)
2023(5803)
2022(4822)
2021(4517)
2020(3655)
2019(7953)
2018(7772)
2017(14421)
2016(7307)
2015(8206)
2014(7523)
2013(7322)
2012(6624)
2011(5920)
2010(6071)
2009(5615)
2008(5547)
2007(5349)
2006(4648)
2005(4212)
作者
(20314)
(16933)
(16867)
(15765)
(10995)
(8022)
(7411)
(6447)
(6394)
(6066)
(5794)
(5705)
(5521)
(5342)
(5266)
(5144)
(5030)
(5010)
(4972)
(4581)
(4124)
(4013)
(3984)
(3960)
(3808)
(3769)
(3738)
(3710)
(3367)
(3330)
学科
(31506)
(29472)
经济(29456)
管理(28891)
(28175)
企业(28175)
技术(18758)
技术管理(12858)
方法(12290)
数学(10243)
数学方法(10176)
中国(8958)
业经(7667)
(7447)
(6573)
(6458)
(6225)
金融(6224)
(6138)
银行(6126)
(5938)
理论(5844)
(5821)
贸易(5812)
(5634)
农业(4898)
(4866)
产业(4822)
(4666)
市场(4479)
机构
学院(104797)
大学(104226)
(47471)
经济(46607)
管理(45143)
理学(38450)
理学院(38132)
管理学(37740)
管理学院(37510)
研究(34270)
中国(27660)
(21579)
(20961)
科学(17863)
(16657)
财经(16520)
中心(16178)
(16123)
(15083)
经济学(14481)
研究所(14166)
北京(13778)
(13051)
(13011)
商学(13003)
经济学院(12921)
业大(12886)
商学院(12861)
(12412)
财经大学(12380)
基金
项目(68366)
科学(56153)
研究(52831)
基金(50141)
(43116)
国家(42766)
科学基金(38304)
社会(34998)
社会科(33412)
社会科学(33402)
(27640)
基金项目(26440)
教育(24506)
自然(23707)
自然科(23301)
自然科学(23298)
自然科学基金(22959)
(22652)
(21959)
编号(20228)
创新(19346)
资助(19031)
成果(15661)
(15314)
重点(15241)
(14898)
(14867)
国家社会(14779)
课题(14526)
(14201)
期刊
(53208)
经济(53208)
研究(34129)
中国(26219)
管理(21410)
(16638)
教育(14394)
科学(13861)
技术(13431)
(13170)
金融(13170)
学报(11874)
(11389)
大学(9844)
科技(9151)
学学(9141)
财经(9071)
经济研究(8780)
技术经济(8522)
业经(8397)
(7927)
农业(7782)
(6505)
论坛(6505)
问题(6071)
(5675)
(5374)
(5326)
商业(5305)
理论(5294)
共检索到166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程建国  
本文从以市场换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内在联系、FDI与"核心技术之殇"的因果关联、FDI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三个方面,讨论和回答了有关对自主创新与FDI关系的诸种困惑与质疑,指出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不仅不是对FDI的排斥,而是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对FDI的利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庆瑞  张素平  金露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本文按照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将新中国技术进步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从技术进步的背景、政策、典型特征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各阶段创新活动,并总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为现阶段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而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声霞  贾根良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类型。不同的自主创新类型其创新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本文在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平台跃迁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某厂的技术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柳卸林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根据技术轨道的发展规律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在模仿的基础上从事创新,虽可以为我们追赶技术先进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起点,可使我们节省资源,少走弯路。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怀峰  曾晓花  
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很多,而本国对外投资(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一直较少。文章收集了OFDI对本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影响的有关文献,分析前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兆斌  苏晓艳  
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全球分工中处于更加有利位置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研发支出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本文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研发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内外创新环境的改善,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我国自主创新的绩效均有显著提高,这是近年来研发支出有所增长的原因。不过受产业结构、企业外向性程度、国际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还有待提高,这是理解我国研发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关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丰良  
1953年成立起来的华中工学院,在院长朱九思的领导下,从"文革"中期到1983年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里,在国内率先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改革后的华中工学院在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这一变革使得华中工学院从一所政府主导型的大学转变为一所自主创新型的大学。这一变革的驱动力不是来自大学外部环境的需要,而是来自大学领导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华琦  张庆  
企业家推动的以研发为重点、以客户为中心的持续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武汉重型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抓住机遇,果敢创新,重铸辉煌。目前,武重是我国制造数控重型、超重型机床规格最大、品种最多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企业盈利水平排在我国重型机床行业首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贵生  张洪石  梁玺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人们对其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给学术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对"自主创新"进行辨析仍然是必要的。首先,本文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来诠释自主创新概念;其次,从自主创新定义的功能出发,对什么是自主创新做出界定。基于以上认识,给出了自主创新的定义和按创新程度划分的延伸定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平  
1992年5月,由中国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轿车生产经营企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龙公司"),在湖北武汉宣告成立。2001年以来,神龙公司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再造新神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军  
本文回顾了WAPI的历程,说明因认识混乱而导致的态度游移对科技创新的阻碍作用。通过对WAPI在国际标准申请过程中的曲折经历,说明自主创新必然会遇到来自国际垄断势力集团的干涉和打压。通过标准工作组一系列行动以及所取得的进展,说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有希望打破垄断封锁和制约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铁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铁  江鸿  
本文整合技术追赶的传统理论观点,构造出基于技术学习的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来自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第一手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该产业能够在后发情境下快速发展出正向设计能力,得益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强调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思路,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协调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完善、高效运转的行业试验体系,以及密集试验、批量应用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强度学习机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铁装备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向设计能力、加快技术追赶速度的借鉴意义,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铁  江鸿  
本文整合技术追赶的传统理论观点,构造出基于技术学习的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来自中国高铁装备产业的第一手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该产业能够在后发情境下快速发展出正向设计能力,得益于四个主要因素,即强调工程化和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思路,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协调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完善、高效运转的行业试验体系,以及密集试验、批量应用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强度学习机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高铁装备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正向设计能力、加快技术追赶速度的借鉴意义,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