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17)
2023(5189)
2022(4613)
2021(4411)
2020(3678)
2019(8505)
2018(8561)
2017(18130)
2016(9822)
2015(11133)
2014(11296)
2013(11328)
2012(10832)
2011(10102)
2010(10263)
2009(9935)
2008(9796)
2007(9034)
2006(8281)
2005(7802)
作者
(27940)
(22966)
(22739)
(22003)
(14775)
(10720)
(10590)
(8643)
(8611)
(8451)
(7675)
(7472)
(7442)
(7329)
(7313)
(7206)
(6822)
(6742)
(6710)
(6657)
(6009)
(5661)
(5563)
(5422)
(5322)
(5154)
(5117)
(5110)
(4542)
(4460)
学科
(40246)
经济(40204)
管理(27978)
(26232)
(19675)
企业(19675)
方法(18601)
数学(17433)
数学方法(17266)
中国(13837)
(12573)
(12174)
(11044)
(11010)
贸易(11001)
(10844)
(10196)
银行(10191)
(9839)
(8899)
(8128)
金融(8128)
(7689)
业经(7557)
农业(7425)
税收(7350)
(7305)
及其(7026)
(6484)
制度(6480)
机构
学院(144586)
大学(143953)
(67732)
经济(66289)
管理(54579)
研究(50019)
理学(45627)
理学院(45184)
管理学(44597)
管理学院(44307)
中国(43251)
(35852)
(30065)
财经(27269)
科学(26003)
(25259)
(24705)
中心(23290)
(22171)
研究所(22130)
经济学(21703)
财经大学(20202)
北京(20007)
经济学院(19729)
(19519)
(17874)
(17762)
师范(17646)
(17644)
(16691)
基金
项目(82615)
科学(65155)
研究(64261)
基金(60208)
(50698)
国家(50292)
科学基金(42571)
社会(40855)
社会科(38863)
社会科学(38857)
(30401)
基金项目(30148)
教育(29771)
资助(27004)
编号(26884)
(26431)
自然(25718)
自然科(25042)
自然科学(25035)
自然科学基金(24604)
成果(23488)
(20001)
课题(18854)
重点(18367)
(18301)
教育部(17473)
(17367)
人文(16809)
(16602)
国家社会(16572)
期刊
(77000)
经济(77000)
研究(51759)
中国(26720)
(25237)
金融(25237)
(25060)
管理(20903)
(17899)
学报(16093)
科学(15967)
教育(14568)
经济研究(13676)
财经(13643)
大学(12974)
业经(12530)
学学(12156)
技术(12032)
农业(11844)
(11722)
(11080)
问题(10701)
国际(9925)
理论(9117)
实践(8165)
(8165)
统计(7490)
技术经济(7486)
商业(7457)
现代(6996)
共检索到232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寇文红  
从2007年3月18日至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热,央行不得不连续6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从2007年初的6.12%上调到目前的7.47%,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已经达到7.83%,存款准备金则从9%上调到14.5%。另一方面,2007年9月开以来,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7日,英格兰银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从5.75%降低到5.25%;香港也曾于2007年9月降低基准利率。中外利差的不断加大(见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戴晓兵  
本文运用1996~2012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的利率与消费、投资、消费物价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全国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是消费物价水平的格兰杰原因,而其与真实国内经济产出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真实投资增长率是真实贷款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利率的波动能够影响物价水平的波动,而消费的利率弹性较小。因此,从利率中介目标的适用条件——利率市场化、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利率的敏感性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具备直接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而应建立以货币供应量为主,同时监测利率水平的综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宗富  鲍大慧  奚尊夏  魏博文  
银行资金供给与企业资金需求之间存在普遍性的"期限错配"现象,而这种现象既增加了社会成本也给金融稳定带来巨大影响。本文以台州为例,通过建立多维度"期限错配"测评指数,利用Bayes方法测算小微企业融资的期限错配在量上的具体状况、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及广义矩估计(GMM)来分析期限错配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面板回归分析期限错配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具体影响,最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崔婕  
工农产品价格稳定关系到国家发展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本文研究了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并侧重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显示: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都能显著影响工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敏感性表现得更为强烈,货币政策冲击对农产品价格响应程度更高,响应持久性也更强。此外,农产品价格较工业品价格表现出更加剧烈的波动,这并不完全归功于货币政策冲击作用,也取决于农产品本身更灵活的价格调整特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旺春  李光明  
文章基于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和离散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变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银行间信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可以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应有效监控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星  张超  郝颖  
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途径往往是多样的。本文研究了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差异。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既存在供给效应又存在需求效应,表现为:货币供给量越大,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弱;货币价格越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强。同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价格分别对融资约束较强和较弱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投资需求是在较弱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敏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货币价格对企业投资效率也具有明显的冲击效果。本文的探索为制定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代军勋  海米提·瓦哈甫  
由于银行特质性的差异,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性不一样,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随着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建立和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也会发生调整,从而有可能加剧银行特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大背景,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 (GMM),将货币政策信号、银行特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状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选取更具现实性的风险承担指标,对不同货币政策信号下我国银行业的不同风险承担状态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信号对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特质性的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性大相径庭。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胜强  常武斌  
以2007~2014年披露了研发支出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集团上市公司能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降低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货币政策的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更加显著;紧缩型货币政策下,内部资本市场对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缓解作用显著高于宽松型货币政策,且二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立内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马荣华  
人民币与港币的双向流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应该考虑到人民币与港币的双向流通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加快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尽快使我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区成为统一的货币区,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昕  任晴  
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当局采取了以频繁运用利率杠杆为显著特点的货币政策,以达到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的目的。本文拟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居民层面的传导效果,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措施。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国华  陈骏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越来越多地注重对货币政策的运用,在我国,由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是很强、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发挥还存在阻碍,本文拟从分析这些阻碍因素入手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骏  
本文从利率传导途径如何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限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提出了相关建议:(1)逐步完善弹性的汇率制度,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3)大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4)规范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克  王曦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伴随着中国经贸地位的不断提高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其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可减少汇价风险,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带来国际铸币税收入;另一方面则可能削弱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增加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并对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政府应通过加强资本跨境流动信息统计监测、开拓新的金融工具、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等途径减轻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可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人民币迈出了国际化步伐。但人民币国际化在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潜在收益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从货币存量的管理与监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陆前进  
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首先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和人民币有效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完善;其次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最后指出人民币市场化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民币汇率逐步增加弹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