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9)
2023(2307)
2022(1825)
2021(1794)
2020(1498)
2019(3296)
2018(3434)
2017(5140)
2016(3871)
2015(4725)
2014(4729)
2013(3907)
2012(3437)
2011(3147)
2010(3291)
2009(2778)
2008(2877)
2007(2753)
2006(2482)
2005(2176)
作者
(9509)
(8021)
(7908)
(7769)
(5127)
(3842)
(3660)
(3086)
(3062)
(3037)
(2777)
(2739)
(2715)
(2677)
(2531)
(2434)
(2387)
(2359)
(2354)
(2279)
(2153)
(2137)
(2105)
(1939)
(1841)
(1835)
(1818)
(1811)
(1779)
(1774)
学科
管理(7745)
教育(6710)
教学(6172)
理论(5100)
(4825)
经济(4818)
(4261)
学法(4248)
教学法(4248)
中国(3811)
研究(3663)
学理(3615)
学理论(3615)
(3356)
企业(3356)
学校(3276)
工作(3016)
政治(2467)
思想(2447)
思想政治(2386)
政治教育(2386)
治教(2386)
德育(2381)
(2326)
(1882)
(1838)
图书(1562)
研究生(1553)
方法(1479)
(1469)
机构
大学(45787)
学院(43558)
研究(14555)
管理(11258)
(10288)
(9648)
师范(9569)
(9510)
科学(9464)
经济(8975)
理学(8970)
教育(8897)
理学院(8821)
中国(8786)
(8564)
管理学(8399)
(8341)
技术(8337)
管理学院(8325)
(7558)
业大(7543)
职业(7416)
师范大学(6907)
(6887)
研究所(6875)
北京(6673)
农业(6553)
中心(6253)
(5652)
图书(5642)
基金
项目(26799)
研究(23918)
科学(19164)
教育(15283)
基金(14039)
(13536)
编号(12139)
成果(11973)
(11792)
国家(11634)
(10885)
社会(10750)
课题(10512)
社会科(9930)
社会科学(9923)
(9497)
科学基金(9211)
高校(7486)
项目编号(7298)
基金项目(7204)
研究成果(7148)
规划(6818)
重点(6743)
大学(6398)
(6295)
(6219)
(6189)
资助(5941)
(5828)
(5700)
期刊
教育(23039)
中国(18215)
研究(14841)
(11810)
经济(11810)
学报(8196)
(7172)
职业(6629)
图书(6620)
大学(6577)
技术(5967)
科学(5470)
管理(5070)
农业(5068)
书馆(5030)
图书馆(5030)
(4986)
高等(4925)
学学(4909)
成人(4220)
成人教育(4220)
高等教育(3909)
(3599)
论坛(3599)
技术教育(3520)
职业技术(3520)
职业技术教育(3520)
(3477)
(2874)
(2521)
共检索到75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魏银霞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不同类型高校出现了培养目标趋同和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千校一面,人才培养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如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文章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对学术性和职业性职能的不同侧重、现代产业结构中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这三种视角下的不同人才类型,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霍玉敏  
在知识经济和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双重背景下,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出现诸多局限。在新形势下,适应国情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宫波  
本文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转变规律分析着手,提出了高职培养目标的七个定位原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厚望  龚添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也是进行教育评价、评估的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发展,随着"工匠精神"正式的提出与获得高度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调整与改变,"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新探索并对其解构与重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强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必须关注"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应当关注"全面",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基本定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关云飞  肖贻杰  徐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卓宝  王孙禺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若干特色李卓宝王孙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高等学校是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将成为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人才。因此,...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晓欣  闫志利  杨帆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规定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与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数次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表现出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和就业导向并重、由培养专门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等特征。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职教育必须基于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层次,面对生源多元变化的现实,妥善处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就业与升学的关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追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郄海霞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它推动着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类型、模式、规格的多元化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调整,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趋合理和完善,它们融合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既受改革的影响,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逐步从单纯的政治目标转向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进而转向多元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前进的指南。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岩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高校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提高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应针对不同专业推出相应教学模块,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发挥就业指导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禹奇才  张俊平  张灵  刘爱荣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要争创一流,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问题。广州大学作为地方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继蓉  李素琴  
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阐明研究生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到双元、再由双元到多元的不断分化、逐渐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并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及当前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提出明确的目标定位,即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努力形成多样化培养模式,保证目标多样化的实现,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伟连  伍醒  许为民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笔者在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进而对如何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进行了系统论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怡萍  
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分析了目前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指出了中高职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等问题,提出了目标定位必须把握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3个要素,并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去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和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三部分组成,采取"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方式,能够清晰、具体、全面地表述培养目标。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默  张艳  周明亮  
在分析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将影响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因素划分为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从而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即: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力求着重培养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热爱农业为基础的,品德优良的农科人才;以具有扎实农业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农科专业性人才;以具有较强独立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特色的农科特色性人才;以品德优良、知识扎实、能力特色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